肖 躍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傳統觀念將隱喻視作一種修辭手法,一種語言現象,然而從認知的角度來看,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 它更重要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束定芳 2000),其本質是通過一個事物理解和認識另一個事物(Lakoff, Johnson 1980)。網絡流行語是一種由網民發明創造,并在網絡中廣泛流行和使用的語言形式,其中存在著許多的隱喻表達。王夢(2020:149)認為,認知隱喻是產生新詞的重要手段,它與網絡詞匯密切相關,因此隱喻思維在網絡詞匯中占有重要地位。據此,本文以近十年的網絡流行語為研究對象,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從認知的視角分析網絡流行語中的隱喻現象。
20世紀80年代,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認知語言學家Lakoff & Johnson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系統地建立了一個關于隱喻和人類思維的理論框架。Lakoff & Johnson (1980)認為,隱喻無處不在,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系統所依據的概念系統本身是以隱喻為基礎的,概念隱喻的功能就是把某個事物的一些特征映射到另一個事物的推理認知過程。根據這一理論框架,概念隱喻與純粹的語言隱喻不同,它是指人們通過一個具體、簡單而熟悉的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來表征和理解另一個抽象、復雜而陌生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概念(K?vecse 2002:4)。換而言之,純粹的語言隱喻,或者說是隱喻性語言表達,是指用一種事物來表述另一種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與之不同,概念隱喻具有系統性,是歸納概括出來的工作隱喻,是指用一個概念指代另一個概念。
語音隱喻最早由語言學家Ivan Fónagy(1999)提出,他主要論述了語音及其所指的象似性。相同或相似語音的詞能夠引起人們意義間的聯想,是因為這兩個詞之間具有相同的成分。我國學者李弘(2005:70)認為,應當依據Lakoff的觀點來理解語音隱喻,語音隱喻是指在語音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用一個象征單位(一種音義關系)來喻說或激活另一個象征單位,一個象征單位是一個音位單位和語義單位的結合體。語音隱喻來源于語音的相似性,在所有語言中,都存在著許多語音相同或者相似的詞語,這就為語音隱喻提供了可能。網絡流行語豐富多彩,其中也存在大量的語音隱喻,主要表現為數字語音隱喻,同音異形語音隱喻和語音仿擬。
(1)數字語音隱喻。數字語音隱喻是指運用與某個語言單位語音相同或相似的數字來代替這個語言單位,這個語言單位可以是單詞,詞組,也可以是句子。在網絡社交媒體中,運用發音相同或者相似的數字來代替漢字的現象不勝枚舉。例如在微信、QQ等社交軟件上,網友經常使用數字“886”來表示再見的意義,數字“886”愿意為“表示具體的數值為八百八十六”,其讀音與漢字“拜拜咯”相似,相似的讀音激活了漢字這一概念域中的語義成分,因而可以使用“886”來表示“拜拜咯”。相似表達還有“1314”表示“一生一世”,“520”表示“我愛你”等。
(2)同音異形語音隱喻。同音異形是指讀音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詞。這類詞多是利用原有的詞匯讀音,給予另外的相同讀音的漢字,通過語音象似的轉換來實現跨域映射的(鄧秀梅 2012:187)。例如在網絡流行“神馬都是浮云”中,“神馬”并不是指一匹神奇的馬或者一匹來自神界的馬,而是表達“什么”。在陜北某些地區中,“什么”的讀音為“shenma”,但這并不是“神馬”的出處。許多網友在社交軟件上聊天時,為了打字快捷,經常使用首字母“sm”,而打字速度太快,常常會打錯,輸入的是輸入法軟件自動匹配的詞“神馬”。人們在看到“神馬”時會自動聯想到“什么”,這是因為“神馬”的讀音與“什么”相似,“神馬”這一音義結合的象征單位激活了“什么”這一象征單位,它是一種從語音層面進行的概念系統中的跨域映射,以相似性為認知基礎(轉引馬利軍, 張積家 2016:76)。相似的表達有用 “果醬”表達“過獎”等。
(3)語音仿擬。“語音仿擬”現象在網絡流行語中也十分常見。“仿擬 (Parody)主要指通過模仿現有的短語、句子或篇章, 改動其中部分詞語或語序, 為創造特殊效果而臨時造出。這種辭格也可通過語音手段來實現, 通過套用或改動現有表達中的語音來造出新的詞語, 這就叫語音仿擬(李弘 2005:73)。”簡單來說,語音仿擬的基礎是語音的相似性,根據語音的相似性,在現有的詞語或者句子的基礎上替換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改動后的詞語或者句子與原詞的讀音相似、結構一致,但在意義上發生了轉變。如:網絡流行語“億點點”是來自于詞語“一點點”,詞語“一點點”的意思是表示非常少,而網絡流行語“億點點”是表示非常多,這兩個詞語讀音上相似但是意義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是運用“一點點”這一象征主體來激活“億點點”這一象征主體,從而達到了特殊的語用效果。
動物隱喻是人類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項成東,王茂 2009:239),“許多人類行為可以從動物行為通過隱喻的方式來理解 ” (K?vecses 2002:124)。在長期與動物的頻繁接觸中,人類對于動物的特征和習性有深刻的了解,總結出某種動物一定的特征,也經常使用動物身上具有的某種特征來喻指人類相應的特征。簡單來說,動物隱喻就是基于動物和人類的相似性,用動物的特征概念來喻指人類相應的特征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因素在動物隱喻中有著重要作用,因為在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中,動物的特征不一樣,所喻指的特征也因此有所差別。網絡流行語中也存在著許多動物隱喻。
(1)動物外貌隱喻。動物外貌隱喻是指用動物的外表特征來喻指人的外表特征,外貌隱喻既包含用動物的整體外表特征來喻指人的整體外貌特征,也包含用動物的部分外表特征來喻指人的部分外貌特征,因此,外貌隱喻又可以分為整體外貌隱喻和部分外貌隱喻。例如:在網絡用語中,經常可以發現某些女性被稱為“恐女”,“恐女”是長相和恐龍一樣的女性的縮寫,這種稱呼通常含有貶義,恐龍在人們看來是一種體格龐大、外形丑陋的動物,“恐女”是指長相丑陋的女性,這里是用外表丑陋的恐龍來喻指相貌不佳的女性。
(2)動物生理階段隱喻。動物的一生要經歷出生、成長、衰老、死亡等階段,在每個不同的生理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被隱射到具有相應特征的人的身上,形成了動物生理特征隱喻。例如:剛到某一個地方或者剛進入某一個領域的時候,人們對于所處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事物還不熟悉,這類人被稱為“菜鳥”,這是用年紀幼小、什么生存技能都不會的鳥來喻指剛進入某個領域、什么都不熟悉的人,等到人進入某個領域時間長了,對該領域十分熟悉,這類人就被稱為“老鳥”。
(3)動物內在特征隱喻。當談到某種動物的時候,人們對這種動物就會有某種特定的、固定的印象,譬如,談到“牛”的時候就會想到勤勞、任勞任怨。動物內在特征隱喻就是指用動物固有的特征喻指人的這種特征。例如:網絡流行語“沒有神一樣的對手,只有豬一樣的隊友”,在這句流行語中,思想和隊伍有偏差,懦弱膽小又不聰明的隊友被稱作“豬”,這是因為,“豬”在中國文化中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懦弱、膽小、愚蠢的動物,因此這里是用豬的內在特征來喻指具有同樣特征的人。
植物隱喻是指用植物的具備的某些特征來喻指人身上相應的特征,這一隱喻的基礎是人和植物之間的相似性。以植物喻人這一隱喻機制普遍存在,“出水芙蓉”等成語就是典型的例子,人們通常用這些成語來形容面容姣好的女子,這一隱喻就是用花朵嬌艷的外形來喻指女子美麗的面容。在網絡流行語中,植物隱喻這一隱喻機制也普遍存在。例如:“白蓮花”經常用來指善良、純潔的女性,此時“白蓮花”為褒義,在人們的印象中,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是品節高尚、善良美好的象征,而“白蓮花”這一隱喻就是用品節高尚、純潔美好的蓮花形象來喻指具有這種品格的女性。指的注意的是,現在“白蓮花”這一次逐漸帶有貶義色彩。“綠茶婊”是指外貌清晰,在外人面前人畜無害,卻心機深沉的女性,其生成機制和“白蓮花”相似。
本文以近十年的網絡流行語為例,根據概念隱喻理論,全面的分析了網絡流行語中存在的隱喻現象,并總結了不同的隱喻類型。研究表明:網絡流行語中存在大量的隱喻現象,包括語音隱喻、動物隱喻、植物隱喻等。網絡流行語中的隱喻現象都來源于人們對現實事物特征的認知和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