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春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2004年開始,文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林業局和國家文物局等多個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有力地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山東省始終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各部門的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政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方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6月,《非遺說》節目正式立項,并于2018年11月29日起在山東衛視播出。與山東省豐富的非遺資源相悖,目前山東省只有這一檔非遺類文化節目。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和收視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也沒有到達到成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和展示山東非遺文化豐富資源的窗口這一目標。本文將探尋非遺類文化節目策劃和拍攝制作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尋找增強非遺類文化節目社會影響力的途徑,從而提高其傳播效果和收視率。
《非遺說》自2018年11月在山東衛視播出以來,共播出了24期節目。《非遺說》的取材廣泛,展示了費縣手繡、莒縣過門箋、濰坊風箏、聊齋俚曲、柳子戲、商河谷子秧歌、孫臏拳、天平拳、酸水豆腐、萊蕪南腸等20多種非遺項目。
節目一共分為五個板塊,分別是“開場”“非遺說”“體驗非遺”“說非遺”和“尾聲”,其中“開場”“說非遺”和“尾聲”是在演播室錄制的。“說非遺”部分在演播室由非遺傳承人講述非遺故事,同時講述非遺文化技藝和傳承等內容。“非遺說”部分以短視頻的形式介紹非遺項目,“體驗非遺”部分是非遺助推人實地體驗非遺項目。節目既有主持人、專家和非遺傳承人在演播室里的互動,也有非遺助推人在室外的實地體驗。節目形式上大膽創新,將非遺與紀錄片、訪談、演播室表演等元素結合起來,運用集趣味性、議論性、臨場性于一身的節目形式喚醒觀眾對非遺的情感共鳴。節目邀請了魏新、田川流、江逐浪等知名學者和楊洋等表演藝術家,在節目中對非遺項目進行專業且權威的評價和引導,揭示非遺資源的價值和文化內涵,引領觀眾關注和支持非遺。同時,邀請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和優秀代表做作為助推人,實地體驗非遺項目,幫助傳承人進行非遺項目的創新與推廣。
《非遺說》每一期節目集中挖掘講述一項非遺項目的故事,講述如何在傳承文化脈絡的同時發揮其特有的商業價值,以及一段段難忘的感人故事。展示非遺的技藝和傳承,選擇非遺文化中可以現場講述、表演和展示的項目,通過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故事與情感引領觀眾走近并了解非遺項目及非遺傳承人。
通過與《非遺說》前期策劃人員的調研訪談,對照節目的實際播出效果,筆者發現,節目在定位、策劃實施和拍攝制作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節目定位偏頗。《非遺說》在策劃之初,節目定位如下:以講述山東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故事為主要內容,以喜歡非遺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為主要受眾群體,采用非遺傳承人訴說、演播室現場展示、助推人實地體驗、專家評說等形式,融合真人秀、時裝秀等藝術形式,全方位向觀眾展示山東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播出的節目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市場推廣放在了主要位置,過于追求節目的成果轉化,使節目從一檔非遺類文化節目,變成了非遺產品的推廣營銷節目,沒有讓非遺文化在節目中煥發足夠的光彩。而且,天平拳、孫臏拳、聊齋俚曲等表演性強的非遺項目的推廣很牽強,基本變成了助推人協助傳承人在演播室排練一段節目。在非遺的傳承和創新方面,專家提的意見也存在不具體、難以落實的問題。當然,也這是國內很多力求通過非遺節目幫助非遺創新發展時遇到的窘境。媒體人應該思考影視節目在非遺的傳承創新上究竟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否應該像《非遺公開課》那樣,僅僅展現優秀的非遺資源和傳統文化,把非遺的創新發展留給專業的人來解決。
對山東非遺的價值內涵挖掘不足。山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齊魯文化的重要載體。既擁有大量農耕文化的特色,又具有海洋文明的特征,還具有泰山文化的底蘊并且融入了儒家思想的自然崇拜文化。它們蘊含著齊魯兒女特有的思維方式、創新能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齊魯兒女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展現了農耕文明時代山東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齊魯智慧。《非遺說》對非遺的展示和介紹流于走馬觀花,沒有深入挖掘非遺中蘊含的齊魯智慧,也沒有展示出應有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在“說非遺”這個板塊,傳承人在演播室介紹非遺項目時,沒有把非遺的價值和內涵做深入的介紹,主持人也沒有進行更深入的訪談。例如在第三期,萊蕪南腸的傳承人說:“萊蕪南腸的核心價值是藥食同源,傳承下來的不僅是古老的技藝,還有它的價值文化和精神品質”。那么,萊蕪南腸的藥食同源究竟是怎樣的原理,它的古老技藝具體是怎么樣的,它的價值文化和精神品質究竟是什么,傳承人后面都沒有說,專家也沒有解釋。
故事和情感因素挖掘不夠。作為一檔非遺類文化節目,《非遺說》對于非遺項目本身的人文、故事和情感因素挖掘得不夠深,節目缺乏足夠的文化內涵。《非遺說》注重用故事化敘事展示傳承人的故事,將節目的主要采訪對象和表現對象都集中在傳承人的采訪和記錄展示上,沒有針對該非遺項目進行更廣泛深入的采訪,使得節目的敘事停留在非遺產品的表面層次上,主題意蘊不夠深厚。非遺傳承人代表的是千百萬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勞動者,所以在故事化敘事上,敘事的主角不是個人而是群體——跟非遺相關的勞動者,他們的故事更豐富更能打動觀眾。
秀大于真。《非遺說》以真人秀的形式,讓非遺助推人體驗非遺項目,從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和魅力,這也是很多非遺節目會采用的形式。但是,受限于30分鐘的時長,助推人的體驗短片很短,給觀眾一種助推人對非遺的體驗淺嘗輒止的感覺。展示體驗的短片,紀實手法運用得較少,擺拍和扮演的成分明顯,使得助推人的體驗秀大于真,非遺項目的傳統工藝技法和藝術魅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和工匠精神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中國化的價值內涵。筆者認為,非遺類文化節目的價值不應該用收視率或者非遺產品的推廣效果等經濟效益來判斷,應該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價值取向。這也是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提出節目創意的初衷,同時也是山東省委宣傳部將《非遺說》列為重點扶持項目的原因。每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映照著農耕文明時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山東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展現出的仁和、孝道、忠義、勇敢、重德、務實、自強、寬容等價值內涵都與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這也是山東非遺在現代社會傳播和傳承的價值基石。因此,作為山東省的非遺節目,《非遺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現,不要僅僅停留在它的工藝流程上,而是挖掘山東非遺項目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價值內涵,展示農耕文明時代山東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民風民俗,展示齊魯智慧和齊魯文化,從而為節目注入文化基因,增強節目的文化底蘊,使《非遺說》成為展示山東非遺文化的窗口。
故事化的敘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作協講話中提到“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還要講好故事”。“非遺說”板塊是由非遺傳承人來講述非遺故事,同時講述非遺文化技藝和傳承等內容。這一板塊要通過豐富的電視表現手段呈現非遺傳承人的故事,不應局限于演播室非遺傳承人的講述,在前期跟蹤記錄采訪期間也可以讓非遺傳承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進行講述,力爭讓非遺回到老家,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齊魯大地的生活方式,把非遺背后的齊魯文化展現出來。講述非遺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適當穿插非遺紀實片段,包括使用真實再現的藝術手法。故事化敘事還可以體現在,展示非遺項目過程中增加故事性元素,增強非遺的感染力,從而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
年輕化的節目風格。優秀的齊魯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一代的人去了解、去傳承。當前非遺類文化節目對年輕人的黏性不足,為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并參與到節目中,要采用年輕化的節目風格。在助推人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年輕觀眾喜歡并熟悉的知名人物和明星,選取年輕人作為現場觀眾,并在節目中設置一些互動環節。例如,設置一些通過掃描二維碼來玩的小程序游戲,以拼圖探索的方式向觀眾講述非遺故事,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跨屏互動體驗。這樣可以降低觀眾獲取非遺信息的門檻,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和成就感。
真人秀的體驗模式。《非遺說》要避免助推人體驗時擺拍做秀的成分,適當增加助推人體驗的時間,讓助推人真的深入體驗手繡、過門箋、酸水豆腐、風箏等傳統民間工藝的制作步驟,從中了解到非遺項目的歷史和現狀。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互動交流中,挖掘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凝結的勤勞、專注、精益求精、誠信、孝順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價值內涵。這樣才能更讓觀眾從心理上產生更多的共鳴。
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非遺項目在演播室的呈現可以采用多種表現形式,例如《非遺公開課》采用動畫、視頻等視頻秀的形式,表現景泰藍制作、紫砂壺制作、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非遺項目。這些視頻秀在節目中的穿插可謂是點睛之筆,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展現在觀眾面前,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非遺說》在“非遺說”板塊也嘗試了以視頻的形式介紹非遺項目,但視頻的制作水準還有待提升。除了視頻之外,很多非遺節目會采用時裝秀的形式來展示蘇繡、云錦、潮繡等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同時達到非遺項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創新需求。此外,在一些演藝類非遺項目的表演過程中,還可以結合燈光為表演增添魅力和氣氛。
矩陣化的傳播模式。《非遺說》的節目推廣模式單一,推廣力度不足,僅在節目啟動時在電視臺和網絡媒體上進行了新聞造勢和宣傳推廣。節目在策劃初期,原定開設《非遺說》APP、公共賬號等共享平臺進行傳播,但是實際播出后并沒有開設節目專有的新媒體賬號。目前,只能在優酷視頻看到相關的節目內容,以致于這檔節目的關注度和熱度都極低。《非遺說》可以學習《非遺公開課》《非凡匠心》等成熟的非遺節目,利用電視、報刊、網絡、微信微博自媒體等渠道開展矩陣化的傳播,利用“兩微一端”吸引觀眾深度參與到節目中,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進行碎片化視頻傳播,讓非遺走進高校、走進社區、走進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