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海礁
隨著“非遺”相關政策的不斷推進,國際與國內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電影藝術作為時代的一面鏡子,也在一定層面反應出這種文化自覺。對于“非遺”題材的電影而言,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特色都是當代電影創作所需要的,通過相關素材的創作賦予影片較強的審美價值??梢哉f在“非遺”題材的電影中,民族性不僅是影片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更是影片敘事審美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數字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民族性”成為非遺題材電影表達的焦點。在一些電影創作中,“民族性”直接融入到電影的審美表達和敘事創作中,成為電影審美表達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部分。在影片敘事的意識形態上,民族性的表達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影片主體的文化內涵,在受眾的審美認知程度上,民族性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呈現。如果在文化題材的表達中缺少民族性的理性表達,影片的審美價值就不能全面的展現,也不利于受眾通過視覺獲得相應的審美認同。由此可見,民族性在“非遺”題材的電影審美表達層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非遺”電影中民族性審美表達這一課題時,人們應深入了解“非遺”所涉及的文化語境。所謂文化語境即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和發展中所呈現出的文化環境,整個環境與文化的審美表達有著重要的關聯性。在“非遺”題材的電影產生與發展過程中,民族性語境尤為重要,因為其發展的過程中,民族性的語境制約影響著當時人們的思想、行為和觀念。隨著時代的改變,民族性的語境也會發生悄然的變化,不同時代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出現對應的變革。因此,了解民族性語境是剖析“非遺”電影的基礎。
“非遺”電影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中民族文化的表達主要體現在電影的敘事結構上。在當代的“非遺”電影中,民族性的敘事表達通常在三重空間中呈現,分別為外景空間、受眾審美空間和敘事邏輯空間。這三類空間構成了“非遺”電影的民族性敘事審美表達,但是在當代的一些“非遺”影片中,作品中文化民族性的表達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缺失。首先是“非遺”電影的民族性表達在外景空間呈現上的缺失,以國內的本土電影為例,大部分的電影投資商秉承著“盈利至上”的投資理念,在“非遺”電影的投資中一方面將影片的成本壓縮到最小,另一方面將“非遺”文化中的文本敘事表達復雜化,在制作上呈現出一種精細化創作的假象。但在“非遺”文化的內容呈現上,大部分的“非遺”電影取景場地多采用具有高知名度的外景,通過場景化的敘事來展現“非遺”文化中的民族特點,引導受眾的視覺審美方向。其次,“非遺”電影的內部敘事空間中民族性的審美呈現還體現在人物情節的設置層面,“非遺”電影的敘事選題往往會聚焦在與“非遺”相關的歷史故事或民間趣聞,通過帶有民族特色的故事情節安排,加上精準的人物特效選用,實現“非遺”電影的民族性敘事審美表達,為受眾帶來視聽層面與文化層面美學感知。一些“非遺”電影還采用了數字特效來表現“非遺”中一些古老的歷史神話故事,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在影片的邏輯敘事層面,通過中國古代人文故事表達出中華文明的民族特色。隨著影視市場的不斷發展,部分電影投資方過分追求商業利益,沒有將民族性的審美表達作為影片的核心內容。但不得不承認,大部分的“非遺”電影中都彰顯了民族文化的風骨,如電影《百鳥朝鳳》中所呈現出的中國民間藝人的文化堅守和傳承精神,是一種民族性的表達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影片中敘事審美的呈現,是一種帶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與時俱進,也是一種文化定力和文化自覺的民族性展現。而在當代的“非遺”電影的敘事中,民族性的表達多以矛盾沖突的情節發展為前提,通過沖突的設置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民族性的審美表達暗含在影片的情節故事敘述中。如2011年由王亞軍主演的《一個人的皮影戲》講述了中國農村的皮影傳承人在名譽和金錢的誘惑下被欺騙的事件,影片主題主要闡釋了民間皮影文化走向沒落的悲哀,作品以細膩的鏡頭表達了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
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人類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政治制度、風俗文化等都受到了地域性的影響,形成了帶有不同文化色彩的地域風格。而這種地域風格最后都需要通過人的社會生活展現出來,在自然層面表現為不同地域的景物特征和地理風貌,不同的地域也有著不同的民族習慣與不同的民族表現力。在“非遺”電影中對于所表達的地域性民俗刻畫必不可少,這種地域性民族風貌的展現體現在當代文明與自然風貌之間?!胺沁z”電影《侗族大歌》通過帶有地域風貌民族風情場景的拍攝,為觀眾呈現了帶有獨特風景的空間美。作品用鏡頭表現地域文化的過程中深度的挖掘帶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藝術,將鏡頭對準了具有地域民族風情的貴州少數民族,敘述帶有民族特色的愛情故事,詮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穿插展現了侗族的三大寶,以侗族大歌為主線,以及鼓樓和風雨橋。鼓樓作為侗寨的標志多次出現在故事場景中,鼓樓的架構由木材搭建而成,堅實的鼓樓也見證了侗族人民的文化歷史。風雨橋作為侗族文化的代表也多次出現在影片中,它與山水融為一體,成為當地獨具地域特色的風景線,同時也是一種民族地域性的空間審美表達。在“非遺”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地域景觀是民族地域審美表達的表象呈現,民族風情則是民族地域審美表達的外部呈現。由于地理環境與人文風俗的差異,使得文化的傳承帶有一定的選擇性和適應性,這些民族地域性文化也是電影中民族性的直觀審美表達方式。
“非遺”題材電影的審美表達多是通過具象化的文化場景、影像符號、民俗文化儀式和人物情感的多維度挖掘展現的,一個民族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一定會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風俗有著方方面面的聯系。這種文化的審美載體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儀式的傳承,電影的影視化表達就是對民族文化審美的一種表現與記錄,民俗儀式作為文化發展傳承的重要審美因素,也意味著具象化物質文化的創造、發展與傳承。例如“非遺”電影《唐卡》講述唐卡在繪制前需要進行繪制儀式,因為藏族畫師認為繪畫前的儀式可以讓繪畫的構圖和創作更為完整和順利,通過鏡頭語言的儀式表達,展現唐卡繪制特有的民族特色。韓萬峰《爾瑪的婚禮》中通過民俗文化和新時代的沖突設置,講述了民族婚俗的文化傳承故事。影片中對羌族婚俗進行了多角度的呈現,巧妙表現了羌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在羌族婚禮中有“女花夜”“正宴”及“謝客”共三道儀式。三道儀式的全景式呈現,給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電影中通過民俗儀式的展現,將羌族婚俗儀式中的頭飾、服飾和居住環境等完美的展現給了受眾,同時也完成了“非遺”文化中民族性審美的表達,對“非遺”電影的民族性審美發展有深刻的意義。影片《十里紅妝》主要講述了上世紀初的年輕小木匠與江南富家待嫁大小姐的一段愛情故事,傳統的偏見和社會地位差異,讓小木匠只能是為他人做嫁衣。正是小木匠為心愛女子打造的精美嫁妝,成為了民族婚嫁禮儀的一種“美”的紀念,也正是這份“心意”與習俗伴隨著電影中女主的一生,為她留下了永恒的紀念。影片中通過對浙東地區婚嫁民俗的具象化表述,喚醒了觀眾對民俗文化的認同與感知。紅漆嫁妝中柜、桶、桌、箱、盆、盤、盒等紅漆陪嫁用品組成了一支綿延數里的風景線,影視化的語言符號表述,具有重要的審美展現和民俗文化敘述作用。其中花詠迎親儀式、婚禮等儀式情節的設置,為整部影片的主題表達融入了深層的感情色彩,突出了民俗儀式文明的影像性,為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民俗禮儀背后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民族制度、審美表達、人性感悟的思考,可以說民俗儀式的影像化呈現為電影的主題審美表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面對當前數字化技術的革新與發展,人們應當以一種新的角度去審視和觀看電影,尤其是對于“非遺”題材的電影創作,應當透過影像化的內容表達,深化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加深對民族性文化的理解,進而更好的推動“非遺”題材電影的發展。無論是當下“非遺”題材電影的創作還是今后“非遺”題材電影的發展,都應該以民族特色為基點,實現“非遺”題材的民族化審美表達,將“非遺”文化中獨有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民俗習慣等展現給觀眾,讓觀眾通過鏡頭更好的感知“非遺”題材下的文化與歷史。只有通過電影中真實的文化生活與民族情感的表達,才能被觀眾所接受和認同,在全球化的電影中占據屬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