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佳妮 賴熠瀟 吳芊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主流群體不斷呈現年輕化趨勢,這使得青年人的價值觀念在整個社會的主流觀念中被放大,被關注。這種時代變遷很直觀地展現在媒介傳播中,隨之出現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青春類型的新媒體節目,這些節目在青年文化認同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現今,新媒體節目對人們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信息傳播作用,而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上,新媒體也在不斷的更新發展。要想理清新媒體對青年文化認同的影響,首先要了解新媒體如今的發展狀況,新媒體最大的特征體現在方便快捷、信息豐富、選擇性強等三方面,而這些方面細化來說就是:個人提供內容、去中心化、互動性強、個性化服務、針對性強。但與此同時這些也是傳統媒體的缺陷與不足,傳統媒體往往不具備個人創作的靈活性,而是通過大型或官方平臺來進行信息傳播。新媒體就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的,它很好的迎合了現代人的信息需求。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新媒體更加貼合人們的需求。拿近年來爆火的《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等諸如此類的選秀節目來說,它就具備著許多新的選秀思路——從以往的“選”偏向到“秀”,實力的篩選已經不再是絕對的,節目更看重對選秀者個人魅力和特點的發掘,以及參選者的人、魅力展現和曝光度成為了關鍵。導師選擇也更換為了全民投票的參與形式,滿足了觀眾對于信息參與的需求,抓住了年輕人這一群受眾群體,這種模式轉變的背后體現了新媒體傳播途徑的廣闊性。在節目創作之后,通過贊助商、經紀公司、視頻平臺更能拉大傳播的戰線,利用這些資源達到各平臺合作共贏的營銷目的。這種資源的多方整合,使得新媒體的內容更加豐富,觀眾獲取的信息量也更加全面,滿足了現實中人們的精神需求。
新時代視域下青年文化認同的形成幾乎都是建立在互聯網誕生之后,因此接收人文價值的內容除了來自于歷史文化、社會、學校、家庭等渠道,也有著大部分來自于新媒體網絡。互聯網傳播信息便捷的同時也存在著弊端,它必然是一個充斥著許多繁雜信息以及錯誤信息的大環境。一個人的文化認同也是對自我身份認同的體現。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認知和文化認知往往來源于對社會活動的模仿和習得。人們所處的環境會使人們形成和此環境有關的認知,人們所受的教育會使人們形成和此教育有關的認同。基于此,社會的整體風氣往往是可控的,但網絡的整體風氣卻難以控制。大多數青年在進入新媒體網絡世界之前或許擁有良好的價值觀雛形,但進入網絡世界之后則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這種案例不在少數。在青年形成文化認同的道路上,無論前期怎么去進行文化熏陶,亦或是價值傳導,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這種形式始終是脆弱的,在之后文化認同依然可能受到影響。也就是說,文化認同的基礎理念雖然隨成長環境根深蒂固,但基礎之外的部分并非是不可改變的。文化認同的改變存在著一個長短期因素,一個人如果長時間呆在與自身所受文化不同的地方,那么他的文化認同就可能發生遷移。例如,一個人移民或者長期居住在另外一個國家,那么他接受的語言、飲食、習慣習俗、歷史文化都會發生遷移,這個人的文化認同就被改變了。而那些短期內在國外旅行的,或者是在異地居住的,則一般不會發生文化認同遷移。新媒體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在本質上也與現實生活有著一些共同點,如果長時間呆在網絡的世界里而脫離現實,那么就有可能被網絡中的價值觀同化。在如今新媒體時代信息爆炸的網絡上,信息傳播是便捷的也是廉價且寬泛的。網絡就如同一個虛擬的世界,這種虛擬性使得每個人的文化認同都會與現實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因此青年受到輿論的影響而形成新的態度極為常見。
當代的青年有兩大特點:一沒經歷過大的歷史事件,二沒經歷過主流的社會思潮,因此現在的青年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思想各有所異,不存在統一的征兆。每個群體對新媒體的解讀都有所不同,但可以清晰知道的是大多數青年往往都對八卦感興趣。文化多元的年代,讓很多青年都對世界滿懷好奇心,以往那些見不到的、聽不到的,現在互聯網上都能看到聽到。新媒體的出現,則可以滿足青年人的一切好奇需求。但同時,青年往往容易被虛假的輿論信息所引導,即使是文化水平高的人也不例外。因為往往在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青年個體很難獨善其身,大部分人都在盲目從眾的去相信事情的“真相”,亦或是只相信自己想接受的“真相”。這種價值觀的不成熟和判斷力的脆弱,成為了當代青年形成正確文化認同的阻礙。人往往在這時候會開始根據一些已經接觸到的標準和規則定義自己,若這種標準是錯誤的話,也就形成了錯誤的自我身份認同。筆者認為青年容易被誤導主要有幾個重要原因——文化程度(教育)、生活城市水平(環境)、個人經歷和生活態度(身份認同)
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往往是保證一個人不被外界想法干擾的關鍵,它從一定程度上限制著一個人的“本我”,使其朝著“超我”的方向發展。
生活城市水平。一個生活在小城市和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所感受到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越是發達的城市,文化與教育水平越能得到保證,同時生活質量也會相對較高于小城市。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青年,往往在閱歷和格局上要大于小城市生長的青年。
個人經歷和生活態度。文化和成長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個人經歷和生活態度。當一個人對一則新聞或是一個新媒體節目做出評價時,通常都會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對此事的態度去判斷。例如,最近登上熱搜第一的“成都49中高中生跳樓事件”,一個經歷過身邊有類似事件發生的青年往往會對事件的本身或者案發人的狀況進行解讀,而一個從未經歷過類似事件的青年則容易被媒體的輿論所引導。
人們通常說,醫生的職責是救人,教師的職責是育人,而大部分受新媒體影響的青年,對自己在受眾上的定位是模糊不清的。大多數人都以旁觀者的身份看熱鬧,不知不覺中卻已經被代入了進去,文化認同受到影響。同文化入侵的原理一樣,在戰爭年代侵略國通常會在被侵略過土地上建立學校,以此來進行文化殖民。而在如今的網絡上,同樣充斥著類似的現象。一些不懷好意者往往會通過在網絡上煽動情緒,來聚集一批所謂的“跟隨者”,去對某一個或某一個群體進行攻擊,進行網絡暴力。而施暴者在施暴的過程中就已經發生了文化認同遷移,他在被煽動中自然的認為這是一件正義之事。青年的文化認同還容易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派別或者主義的惡意引導。同時,新媒體網絡上散發著大量的另類文化,如喪文化,不婚文化,佛系文化、女權文化等。以網上盛行的“女權文化”為例,這種文化在現實中本是鼓勵男女平等,女性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被束縛。但在互聯網上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煽動后,形成了一種“女性受害論”。有些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狀態或是對現實的不滿,將這些負面情緒全部帶到互聯網上,形成了一場交惡的狂歡,進而影響了更多青年對文化的態度。總的來說,大部分青年人對于新媒體網絡的態度本是正常的,但受到輿論引導后,就容易阻礙正確文化認同的發展。因此,新媒體中的主流媒體,以及一些自媒體應該進行嚴格篩選,將良性信息傳給青年人,防止信息傳輸的崩塌。
當認知有限而信息過多時,信息熵增大就顯得混亂,無法有效利用這些信息,做一件事就需要耗費更多能量,不確定性變大。當信息有限而認知提高時,信息熵減小就顯得平衡,就需要更多的信息去解決問題,但同時效率也變的更高,不確定性變小。
因此,青年在網絡上接受的信息越多,并不意味著越好。相比網絡,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能直接提高認知和格局,更有效解決日常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當人們獲得的生活中有用的信息越多,面對困難就能迎刃而解,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思維也會變得更高級,就能涌現不同的想法和創意。為了避免文化認同的遷移,青年要減少上網時間,回歸現實,多讀書學習提升自身文化。
(作者單位:長春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