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國的傳統絲弦分為“南絲弦”和“北絲弦”,湖南絲弦屬于“南絲弦”,它來源于一千多年前江浙民間小調和湖南傳統民歌、時調小曲的結合,在明清時期演變發展成一種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交替、彈唱結合的曲藝形式。因采用民族弦樂器伴奏且用方言演唱而被冠以具有區域屬地的名稱,如常德、長沙、益陽、湘潭、武岡、邵陽、衡陽、道縣等絲弦。而其中的常德絲弦與武岡絲弦這兩個分支更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它們分別是第一批和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ISBN 中心2001 年出版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南卷》將其統稱為“湖南絲弦”。
湖南絲弦的內容大量涉及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及民俗民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我們探索湖南以及我國南方曲藝文化傳播的走向及發展規律提供了重要參考,是研究我國絲弦曲藝藝術傳承和流布的活化石。湖南絲弦雖然一直受到高度關注和重視,但由于財力投入不夠、人才青黃不接,情勢十分堪憂,加之目前僅剩不多的老藝人均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能唱會奏的更是寥寥無幾。很多具有價值的資料沒有專人負責管理,很多時間久遠但十分寶貴的資料沒有得到很好的整理、翻錄以及保存。至今,湖南絲弦文獻的搶救性工作始終未有規劃和實施開展。對湖南絲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研究,是對缺乏史料記載的湖南絲弦文獻整理和研究的一種補充。湖南絲弦文獻數據庫建設是對“湖南絲弦”文獻的重要搶救工作,對湖南絲弦的整理、研究、傳承和保護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對研究湖南民間音樂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史學意義與應用價值,可以為我國傳統曲藝的研究提供非常好的范式。
湖南絲弦被曲藝界、音樂界、文學界等學科領域的專家所關注,既有基礎性的普及、概述出版物,也有多視角、多層次的學理性探析文章;既有曲藝普及方面的讀物、概述性論著,也有音樂學方面、文學語言方面的研究。此外,海外關于湖南絲弦的研究僅限于文化交流演出的報道。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檢索,目前學術界對湖南絲弦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湖南絲弦代表性品種的研究方面,而對湖南絲弦文獻收集與整理尚未涉及,更沒有完備的數據庫建設。湖南絲弦數據庫建設應該在全面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現有的資料以及散見于其他學科,如人類學、語言學、文學、音樂學等有關湖南絲弦曲藝的文字資料和現存的錄音、錄像、照片等音像資料進行收集、整理,重新展現絲弦藝術的整體藝術風貌和文化特色,為這一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尋找源頭和活水。參照目前國內已建立的中國音樂學院世界民族音樂多媒體數據庫、中國當代民族器樂表演藝術家數據庫、中國戲劇學院數字資料庫等,課題組在藝術學科研究的基礎上,實施跨學科應用實踐研究設計,建立起一個科學的、完備的、系統的湖南絲弦編目體系與數字化資料庫。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利用現代化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對“大量集群、少量零散“的湖南絲弦文獻以及湖南各地區的館藏絲弦的紙質、數字等所有相關文獻利用大數據方式進行采集,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挖掘、整合絲弦信息資源,提煉出更有價值的湖南絲弦的文獻信息與其他有關的地方數據,創建湖南絲弦地方曲藝館藏劇目數據庫,對信息資源進行集中化管理。并以此為基礎,根據讀者需求進一步開發紙質或數字產品,實現湖南絲弦系統化、數字化的傳承與保護,推動湖南絲弦文化資源的現代化、多元化、音像化的進程。
二利用現代化數據技術進行處理。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擴充數據,把保存的年代久遠的紙質檔案和圖像、聲像等資料轉成電子檔,并進行格式化處理。逐步增加湖南絲弦的全文、手稿掃描件、戲曲音視頻、表演劇照等內容,構建以書目、劇目數據為核心,多樣信息集成的綜合性地方湖南絲弦曲藝大數據。磁盤、光盤、錄像帶等具有“原態化”的收集與保存形式,可以防止現代化進程中對一些瀕臨消失的絲弦的破壞與失傳,在傳播過程中可以突破地域阻隔與局限,有利于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湖南絲弦保護與傳承機制,促進湖南絲弦的保護、研究、開發和利用。
三是利用現代化數據技術進行儲存。系統運用大數據儲存等手段,建立文字與圖像兼并的具有普適性的湖南絲弦數字化資料庫,再進行文字、圖、聲、像的智能化檢索,并對檢索到的信息進行數據分析、歸類和保存,實現數據智能的最大化,便于資料查閱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建設全省統一的地方戲曲數據收集平臺,實現全省范圍內湖南絲弦類數據的共享。湖南絲弦大數據庫的建立將以高質量、高效率的湖南絲弦曲藝信息,滿足教育、科研、文化傳播需求,提升傳統文化服務現實的能力。
一是在全省范圍內展開全面系統的調研。通過調查厘清湖南絲弦的發展脈絡,對湖南地區的所有絲弦音樂,包括曲目名稱、視頻、音頻、演出的各類資料等進行收集和整理、提煉、整合,進行數據化集中管理,針對傳統需求,利用現代化數據技術對紙質版文獻編寫紙質版書目,書目分正文和索引兩部分。正文提供按索取號順序排列的文獻索取號、題名、出版社等信息,同時提供所含劇目,索引部分提供按題名首字和按地區絲弦類別排列的兩種途徑。
二是對所有收集好的湖南絲弦文獻進行整理。對年久失修的紙質檔案以及瀕臨失傳的文獻資料進行收集,并利用掃描技術來進行數據轉化,逐步添加湖南絲弦的全文、手稿掃描件、戲曲音視頻、表演劇照等內容,構建以書目、劇目數據為核心的文字、圖、聲、像多樣信息集成的湖南絲弦數字研究平臺。
三是對所有文獻資料進行系統的歸類、編目。根據湖南絲弦的類別、流傳區域、藝術特征、生存環境、生存的發展狀況、文化功能和文化源流等方面進行整理和編目,再進行文字、圖、聲、像的智能化檢索,并對檢索到的信息進行數據分析、歸類和保存,實現數據智能的最大化,提高資料查閱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建成全省統一的湖南絲弦數據庫,實現全省范圍內湖南絲弦類數據的共享。
利用大數據收集與整理湖南絲弦的相關資料是一項非常迫切的工作,也是挽救部分即將消亡的湖南絲弦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整理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有效參照與借鑒了圖書館、情報學等相關理論與方法創建湖南絲弦曲藝的編目體系,并結合了人文地理學和文化傳播學等知識理論,創編了一套地域文化視域下多民族雜居地區湖南絲弦編目體系。通過文獻調查、網絡調研、重點絲弦傳承人的訪談以及利用田野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對湖南絲弦影像資料進行錄制和后期的制作。
一是利用更為科學、規范的大數據收集與整理手段和方式對湖南絲弦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影像資料的制作和編目的發掘和整理研究。二是參照與借鑒圖書館、情報學等相關理論與方法以及同類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資料編目體系創建湖南絲弦文獻的編目體系,并融合人文地理學和文化傳播學、民俗學和中國傳統音樂等知識理論。三是重點對絲弦傳承人進行訪談以及利用民族學最基本的方法田野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與整理,并進行湖南絲弦影像資料的錄制和后期的制作。四是充分利用數字化現代計算機技術建立湖南絲弦文獻數字庫,同時對湖南絲弦的資源研究、保護以及開發的相關資料進行挖掘與探討,以便更好地配合數字庫的整理與創建工作。對湖南絲弦抽象文字資料進行大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建立數字化資料庫,能方便、快捷地查找資料。五是系統運用媒介文化傳播技術等現代化計算機技術,傳承、保護、傳播和推廣湖南絲弦曲藝。
湖南絲弦數據庫的建成,使用戶可以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方法進行前期研究,通過數據化處理與數據分析法,將收集整理好的湖南絲弦資料進行數字化整理、評估、分析與研究,建立系統、規范、資料完備的湖南數字編目體系和數字化資料庫。重新展現絲弦藝術的整體藝術風貌和文化特色,為這一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尋找源頭和活水,并有效幫助湖南絲弦夯實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