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星匯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26)
美學素養是一個人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素養之一,教師必須在學生剛具備學習能力時,便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學習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時,必須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到音樂中的美學。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分析、總結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的教學策略。
教材是每個科目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指導性文件,任何教學活動都不能偏離教材的大致方向。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也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程大綱來具體安排教學計劃,找出教材中對于快樂教學的要求,并運用自己的教學技巧,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為學生呈現一堂不一樣的音樂課。
例如,蘇少版小學三年級教材第一單元的主題為“我的朋友Do Re Mi”,旨在能夠讓剛開始接觸小學音樂學習的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對于第二節“七個小兄弟,音樂是好朋友”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挑選七個學生喜愛的玩具來代替七個音符,讓每個玩具代表一種音符,當學生碰到一個玩具時,該玩具就會發出與之相對應的音符的聲音,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音符的聲音。甚至可以請幾位學生選擇自己最心愛的玩具,猜一猜這個玩具代表的音符是什么。如此一來,學生一方面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到了知識,另一方面在教師的引導下,還可以初步了解音樂的作用在于豐富生活、治愈人心。
雖說教師的教學活動要以教材為依據,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只能根據教材開展教學工作。與之相反,以教材為依托,給了教師一個確定的主題,更能讓教師在確定的主題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制定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教學策略。因此,小學音樂快樂教學的第一個關鍵因素便是教師對教材的準確分析和把握。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對于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有較大的心理反應或行為反應。小學階段的學生經常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將教師的言行當作規范,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雖然小學音樂教師在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與他們接觸得比較少,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會直接影響音樂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快樂教學時,也要時刻關注到學生的情緒反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同樣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教材為例,教材每個單元最后都有要求學生嘗試豎笛練習的部分,這一部分如果僅僅讓學生自己開展學習,其難度較大且效果較差,所以必須采用教師帶領、學生操作的教學模式。而這一教學模式對于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心靈交流有著巨大的幫助。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這一部分教學活動時,首先要向學生逐一介紹課堂上會使用到的樂器,讓學生對各個樂器有所了解,便于后續的使用。接著教師可以根據樂器數量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開展學習活動。與此同時,教師一定要盡量參與到每個小組的活動中,并對每個小組的情況進行把握,適時地給出建議,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愛和照顧,為師生之間距離的拉近和友好關系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會自然生成,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格感染和情感烘托。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與學生之間的友好關系,讓學生在快樂學習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來自教師的人文情感關懷,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根本目標。
一堂沒有活動的課大概率只包含了枯燥的知識講解和傳授,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小學音樂課的專業知識含量不高,這就更加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能夠理解活動對于教學的重要性,并做好開展課堂活動的相關準備,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創造出適宜的環境和愉快的氛圍。
例如,在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教材的第六單元中,教材以課外活動為主題,選取了《八月桂花遍地開》、《打棗》、《樹葉兒飄飄》等幾首具備課外風格的曲目作為教授曲。就這一主題而言,如果教師在教室開展教學活動,會顯得太過樸實無華,不夠新穎,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基于此,教師可以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選擇一個距離學校比較近、風景優美的地方,組織一次師生共同參與的遠足活動。在學生遠足的過程中,教師將準備好的教學曲目播放給學生,教學生聆聽、演唱,并結合實際的郊游活動感受歌曲中的意義。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教師將教學搬出了課堂,讓學生在更實際的體驗中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一來讓學生有效地接受了課程知識,二來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活動中感受到了音樂課的樂趣,為學生之后的音樂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心態基礎。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豐富的課堂活動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情緒中。因此,教師在開展日常的教學活動時,要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尋找真正適合學生且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為學生的學習增添樂趣。
現代科學技術充分發展,創造了許多新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工具,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利用這些媒體和工具,為自己的教學活動增加新的表現形式,讓教學內容可以更有效、更直觀地傳達給學生。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提高自身對現代媒體的運用能力,為課堂教學創造更好的條件。
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二年級教材的第三單元主題為動物,其中有一首歌名為《百靈鳥的歌》,對于這首歌曲,教師單單通過讓學生聆聽音頻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難免會顯得單調、無趣。所以,在課前的教學準備中,教師不妨試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網絡上搜尋或者自己利用電腦制作一個與“百靈鳥”相關的簡短動畫。在課堂上教學到這一曲目時,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準備好的動畫,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同時,聆聽歌曲,從而達到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效果。如此,不僅用動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受到了音樂課堂的樂趣,還能通過聽與看的雙重結合,讓學生對歌曲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達到教學的目的。
現代媒體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對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具備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時,絕對不可以忽視對現代媒體的使用,而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技術,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增添色彩,讓自己的教學內容能以更生動形象的方式準確地傳達給學生。
雖然音樂是小學階段所有學科中課時最少的學科之一,但小學音樂課對于一個學生音樂素養、美學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音樂教師除了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之外,也可以適當地在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加一點音樂方面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平時的主課學習中,也可以偶爾用音樂調節自己的學習狀態,為生活添上一抹色彩。
例如,在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教材的第七單元中,有一部分是讓學生嘗試排練簡單的音樂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簡單地對音樂劇的要求、內容做出介紹和演示,接著讓學生根據課本的提示和教師的講授,三五人結成一個學習小組,排練一小段音樂劇。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和排練情況,及時糾正學生實際操作中存在的錯誤和問題。即便是簡單的音樂劇,僅靠課堂的時間來學習,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相似的音樂劇片段作為簡單的音樂作業,或者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挑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并嘗試著以這一歌曲為基礎,創作與之相關的一小段音樂劇。通過這樣一些簡單的課余任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又豐富了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
小學時期的學生擁有著充足的課余時間,而如果這些課余時間可以被有效地利用起來,那么將會給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也能為他們之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量、適當地選擇一些對學生美學思維有幫助的內容作為課后作業,更好地將課上、課下結合起來,助力學生成長。
對于剛進入學習生涯的小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向往自由和娛樂,一時間難以接受枯燥的知識學習,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另一方面,他們又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如果教師可以把握住這一關鍵時期,為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那么學生將會從一開始就對這一科目充滿學習的激情,為今后這一科目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為學生創造出富有樂趣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早期的學習中就能感受到音樂課與其他課程在教學方式和內容上的巨大區別。此外,教師要對教學策略進行合理的調整,讓整個課堂始終洋溢著愉快的氣息,這樣不僅能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快樂,而且對于學生音樂素養和美學思維的培養也有巨大的幫助,可以助力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學生整個人生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