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榮騰龍 高君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融媒體時代也隨之來臨,可視化、視聽化內容因比單一圖文更生動形象、趣味性豐富、更具帶入感,成為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在此情況下,傳統媒體應與時俱進,積極滿足受眾需要,發展音視頻產品,才能在信息時代的挑戰中發現新機遇,取得新突破。
傳統紙媒需要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印刷和分發,然后才能傳輸信息。傳統電視媒體在固定時段播出,需要受眾在特定的場所才能收看。因此,傳統媒體在信息傳遞方面有所局限,形成新聞傳播的時間障礙。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新媒體可以進行實時新聞的移動傳遞,讓新聞的編輯發布更有效、傳播覆蓋面更廣泛、傳播速度也更快。相比之下,傳統媒體在時效性上處于劣勢。
傳統紙媒由于傳播介質限制,形式僅限于文字和圖片。傳統電視媒體以主題新聞報道為主,往往有其規范的要素標準,內容報道較嚴肅的形式偏多,缺乏個性化、生活化、趣味化內容,不能全面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
新媒體除了包括語音、視頻新聞內容外,微電影、短視頻、VR、H5、直播也早已成為標配,且在內容生產過程中綜合運用了三維、動畫、航拍、延時、移動攝影、影視創作、平面設計等多種技術方法。這就要求新媒體人才不僅具有較好的文案功底、圖片視頻拍攝技巧,還需要熟練運用音視頻剪輯、圖像處理、頁面設計制作等軟件。而傳統媒體通常以采編發獨立運行作為內容生產的組織方式,這種流水線式作業流程,看似精細化,實則因為流程復雜、溝通協調成本高,影響效率,也造成了紙媒記者不擅長拍攝,發布崗位不熟悉采訪編輯等問題,造成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能片面,與現代媒體所需的業務復合型全媒體記者存在差距。
傳統媒體普遍是擁有悠久歷史的主流媒體,創造出了大量原創性、專業性極高的新聞媒體作品。傳統媒體良好的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擁有廣泛的忠實用戶。在新媒體時代,雖然自媒體盛行,讀者得到信息的途徑也不斷增多,但相較于自媒體,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仍不可撼動。
傳統主流媒體在新聞理論與采編實踐方面都有較長的發展過程,積累下了經過時間積淀與檢驗的獨特優勢。新聞的采編過程是思想觀點、話語方式、表現形態等內容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包括策劃、采訪、寫作、拍攝、編輯、制作、審核、發布等過程,最終體現在報道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高度上,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傳統主流媒體經驗更豐富。對于新聞事件的定義、新聞價值的判斷、新聞輿論的引領,傳統媒體也更成熟。這些傳統優勢,正是傳統媒體在全媒體時代應對競爭、發展自身的法寶。
傳統媒體在信息采集、內容編輯、后期發布的每一個環節,在內容生產、傳播的每一步流程都有專業的從業人員為其把關,在新媒體蓬勃發展、自媒體方興未艾的環境下,大量的原創性首發報道仍然來自于傳統主流媒體。傳統媒體專業水平高、分工精細、專業性強的采編人員隊伍,可迅速融合轉型投入新媒體內容生產工作。如原本從事單一文字報道的記者,也可成為電視和新媒體的攝影攝像記者,同時發回文字稿件、圖片及視頻音頻。原本從事單一稿件排版發布的編輯,也可熟悉視頻編輯軟件,在后端剪輯處理視頻音頻。
內容為王始終是媒體的根本。內容是媒體的主導因素,內容為王在互聯網媒體時代并不過時。只要把握好內容為王、渠道擴張這個傳播規律,建立融合傳播矩陣,打造融合產品,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也能尋找到適合自身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快速發展,移動應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聚合類平臺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涌現,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正在重塑。傳統媒體不能只固守陣地,要打通端口,不斷拓展新媒體平臺,形成多樣化傳播矩陣。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各平臺變成融合的網狀傳播體系,用好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優質內容首先要質量過關,還要找對表達方式,創新表達方式。媒體信息要受讀者歡迎,既要有內涵,也要看顏值。因此傳統媒體應充分發揮自身內容建設優勢,通過創新探索,不斷開發自己的新媒體延伸產品,形成產品多樣化。傳統媒體的創新,包括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傳統媒體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要以互聯網思維,打破內容形態的界限,圍繞互聯網進行內容生產和產品設計,真正形成依托于互聯網的內容生產能力,以內容優勢贏得競爭優勢。
傳統媒體需要設置新媒體或音視頻部門作為研發生產新媒體產品的載體。一是要組建一支音視頻團隊,包括策劃、文案、攝影、攝像、編輯、后期、設計等崗位,能夠為新媒體產品的生產全鏈條提供人才支撐。二是要配置音視頻軟硬件設備,包括相機、攝像機、輔助穩定系統、燈光系統、航拍器等硬件裝備;視頻編輯軟件、音頻處理軟件、圖像處理軟件、平面設計軟件等軟件系統;以及錄音棚、攝影棚、演播室等錄播場所。
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涌現,傳統媒體需要從內容形式創新做起,及時掌握先進的業務技能,不斷創新表達方式,為全媒體傳播提供豐富的新業態支撐,實現創新內容與全媒體平臺的融合。在新媒體形態上,短視頻、H5、直播已成為傳媒標配,放眼未來,傳統媒體還需要在專題片、紀錄片、微電影、網劇、VR、動畫等方面延伸拓展。在新媒體業務技能方面,除熟練進行新聞采訪、寫作、拍攝外,走心文案、航拍、延時拍攝、網絡剪輯、互動VR也是全媒體記者應當關注的方向。
媒體融合,變的是手段、技術、媒介,不變的是“內容為王”。優質的融媒體報道主題鮮明、角度新穎、生動貼近、親和力強,能夠直抵用戶心中,廣受受眾歡迎。因此,傳統媒體要多推出“有創意、有內涵、有品質”的精品。打造精品,一是要充分了解受眾需求,做到群眾喜聞樂見,這是留住讀者的關鍵;二是要適當追求熱點和前沿,要貼近群眾生活,不能及時捕捉讀者興趣點,將很難對讀者產生持續吸引力;三要求微,不能忽視小事件的影響力,很多向上向善充滿正能量的普通人物、小故事,微小處更容易打動人心;四是要走心,要加強策劃創新,根據報道作品的主題選好切入點及切入形式,如創意微視頻、創意歌曲MV、手繪動畫、人工智能、5G直播等。精品作品讓嚴肅的新聞報道變得充滿生機和活力。
打造新媒體品牌欄目要堅持精品化,堅持多媒體呈現、移動化傳播,做實做強新聞服務。一般包括語音類、訪談類、節目類、故事類等方面。語音類,如新聞早餐、夜讀等;訪談類,如名家對話、專家講座、街頭市民采訪等;節目類,如脫口秀、美食偵探等;故事類,如人物故事、城市人文、自然風光等。打造一個成功的品牌欄目,需要堅守原創性,打造獨特性,還應汲取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包裝手法,注重市民讀者的參與互動,積極嘗試社交化的傳播。
傳統媒體建立融媒體產品生產機制,有了新媒體優質內容、精品產品和品牌欄目,還需要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才能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這就要求傳統媒體必須抓住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主要特點、主要手段,不斷強化平臺建設,夯實技術支撐,打破傳統傳播的時間、空間限制,在報道過程中,將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各方面全面打通,整合“報、臺、網、端、微、屏”各種資源,形成矩陣合力,多產品、多渠道吸納用戶資源。
進入融媒體時代,無論媒體形式如何變化,無論人們的閱讀需求如何挑剔,優質內容是媒體融合的核心。傳統媒體推進媒體融合,創新音視頻內容,發展新媒體產品,需要整合內容、形式、技術、傳播方式進行多維綜合創新,形成以內容為核心,以渠道、技術、產品為路徑的全新格局,不斷提升融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