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祎
編者按:
隨著世界音樂文化和學術思潮蜂擁而至,越來越多的人忽視、漠視甚至遺棄民族音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期我們就設置了關于民樂的專題,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熟悉中國的傳統音樂,并能被我們的音樂文化所感染,獲得自信心,產生自豪感,從而把我們的民族音樂發揚光大。音樂是什么?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認為音樂是快樂,是人們精神的營養品。從理論上來說,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通過各種音響元素在時間中展現,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不論是唱、聽或者奏,都與人們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認為音樂更是一門語言,作者借助音樂來寄托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聽眾通過聽覺能夠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境以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兩者在思想上、情感上、精神上形成共鳴,它比一般的語言來說能更直接地傳達感情。
音樂來源于生活,產生于生活,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音樂創作的基礎。音樂中的大部分靈感、材料都取自生活,以此為基礎,結合作曲家的生活體驗、生活感受與親身經歷進行再創造。音樂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壓力大,音樂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減壓器。傾聽一些優美的歌曲,可以使人們精神上得到放松與享受,身心愉悅,調節情緒,舒緩壓力。優秀的音樂對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更是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生活服務。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每個地區都有著代表自己本地濃郁風味的歌曲,是勞動人民在勞動與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歌詞通俗易懂,曲調普遍較簡單,唱起來更是朗朗上口,方便大眾口頭傳播,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實際上民歌是音樂文化的母體,更是我們國家音樂文化創作的基礎。
冀東地區包含了唐山、秦皇島以及天津、北京的部分地區,是連接東北的一個重要紐帶。冀東民歌在河北民歌中是色彩較為鮮明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唐山人,從小聽冀東民歌長大,它是冀東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的表現冀東地區風土人情的民間歌曲,它對我的音樂學習起到了啟蒙作用。它在河北民歌中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經過不斷的傳承發展,內容更加豐富,曲調更鮮明,流傳更廣泛。冀東民歌最初就是勞動人民在工作過程中即興創作,用來表達他們對生活和勞動的觀察與感悟,口口相傳得以保存下來的,因此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口語化非常明顯。由于冀東地區的語言被大家稱為“老呔兒”,因此在冀東民歌中這種“呔兒文化”也非常的明顯,正是這個原因,讓冀東民歌有更加、深厚的研究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民歌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和整理,當時收集到2000余首冀東民歌,例如《繡燈籠》《撿棉花》等,都是由民間藝人演唱,再由專業人員記譜得來的。為了讓冀東民歌更好地發展與傳承下去,地方的許多作曲家都為它做了大量的努力,在原有民歌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創作了一大批藝術作品,比如說郭文德老師改編的合唱作品《撿棉花》《繡燈籠》《茉莉花》等。
冀東地區的地形復雜多樣,有山地,有平原,并且靠近海洋,這些不同地形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形成不同的風土人情,從而也就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民歌,例如,沿海地區“漁民號子”高亢有力,遵化遷西等地的山歌豪放而悠長,冀東民間的叫賣調、秧歌調等更充滿了韻味。
音樂的起源歸結于在原始社會中的集體勞動。勞動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基本區別,它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們改造世界、征服自然、找到合適的生存狀態的一個最佳途徑。勞動號子是和勞動節奏密切結合的民間歌曲。它產生于強度較大、協作型較強的勞動過程之中,其音樂節奏與勞動節奏相吻合,直接伴隨著勞動而歌唱,是生產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冀東地區,勞動號子就是勞動與音樂之間的一個橋梁,它能夠最直白、最原生態地體現人們的勞動場景,什么樣的勞動就唱什么樣的號子,風格明顯并且行業性非常強。
冀東地區影響力最大的勞動號子應該非“漁民號子”莫屬,冀東地區南部的豐南、唐海、樂亭、昌黎等地都靠近渤海,當地人以出海打魚為生,漁民們在出海打魚過程中為了渡過艱難,便會喊出不同的號子,使大家齊心協力,就產生了鏗鏘有力、氣勢恢宏的漁民號子,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歡快、粗獷、堅毅。如《豐南漁民號子》就是在勞作過程中哼唱,用來協調動作、鼓舞士氣的。其共有出海、撒網、拉網、裝艙、歸航五個樂段,藝術地再現了出海捕魚的全過程。其具有濃郁的海上風情,悠揚婉轉時如浪花晶瑩,起伏跌宕時如洪波涌起。《渤海漁民號子》也是冀東地區人民勞動生活的產物,它基本可以分為“網號”和“裝倉號”兩種,前者是在岸上整網或者往船上運網時演唱的,后者主要就是在撈魚、裝卸時唱的,完全屬于漁民和大自然碰撞產生的,也可以說是漁民們勞動的產物。在推船的時候他們會喊“一二一呀,力要齊呀,使勁推啦,出海去呀”,這是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讓大家齊心協力的一種方式,也有“帶眼神呀,注意手呀,看著腳哇”這種囑咐大家注意安全的內容。這些都是漁民們長期勞動的產物。
環境生活主要可以分為以政治生活為主的社會環境和以空間生存為主的自然環境,這兩個環境都是音樂創作必不可少的,都是創作的源泉。
1.社會環境
音樂本就來自于生活,政治自然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政治的某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音樂的創作方向,優秀的音樂傳播也有助于政治活動。長期經受音樂的熏陶與學習,有利于培養健全的人格,使人們思想品德高尚,提高人的修養,營造良好的愛國氛圍。政治生活主要就是與社會時代同步,表達我們愛國愛黨的思想感情。比如說童聲合唱《從小就聽黨的話》就展現了冀東人民愛黨愛國的情懷,從小教育小孩子要愛國。
2.自然環境
主要就是人們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歌頌祖國的自然風光和大好河山。如《灤河情》是人們用來表達對灤河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的;童聲合唱《渤海明珠曹妃甸》是郭文德老師、張春明老師和蔡亞楠老師在看到曹妃甸不斷發展、變化之后創作出來的,表達了對曹妃甸的喜愛及對它變化的驚嘆;《卜算子·夜游南湖》是表達對南湖變化的感慨和興奮。我對南湖的印象最深,1976年大地震南湖可以說就是當時存放那些遇難者的地方,后來由于唐山開采煤礦不斷塌陷,就變成垃圾坑,垃圾成山,污水橫流,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環境,從1996年開始對唐山南湖進行改造,變成了現在的南湖公園,成為國家4A級景區,這其中的變化讓我們唐山人感到驚嘆與喜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過上了好日子,開始尋求精神上更高的享受。人們的生活內容開始豐富了起來。娛樂性的音樂能夠使人們開心、快樂、放松。這種類型的音樂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內容廣泛、形式豐富,是音樂的起源之一。
如在過年或重大節日、喜迎豐收的時候,會有歡快活潑的“秧歌調”。秧歌隊在喇叭、镲、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扭一陣秧歌后就停下來唱一段秧歌調。唱的形式有兩人對唱和一領眾合的形式,唱詞有固定與即興,如《豐南簍子秧歌》《樂亭地秧歌》。后來舞蹈逐漸復雜化,開始與歌唱分開。唱開始向另外的音樂形式發展,如二人轉、落子等。其次叫賣調,流行于鄉鎮間,賣貨郎為了將產品賣出去,自己宣傳自己唱。在冀東的廣大農村地區能聽到走街串巷的叫賣聲,比如《磨剪子鏘菜刀》《賣豆腐》,都是在小商販沿街叫賣的過程中不斷演化而來的。
除此之外,還有女聲合唱《回娘家》就是根據河北地區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而創作的。混聲合唱《鬧花燈》就是用來描述正月扎花燈、鬧花燈的喜慶場面的,“大姐姐扎了一個梅花燈啊,迎來那瑞雪紛飛春意濃……”正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表現。女聲合唱《放風箏》也是人們休閑娛樂的產物,在清明前后正是適合放風箏的時候,小姐妹們會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去放風箏,正是由于這個娛樂的小過程,從而創作出來了《放風箏》。這些歌曲的出現,都充分證明音樂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帶給我們快樂,給予我們精神支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述方面也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所以才讓音樂更加豐富,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音樂曲調的婉柔鏗鏘、內涵的博大精深以及情感的豐富多彩都是生活的細節所帶給我們的。因此社會生活與音樂的關系是源與泉的問題、本與末的關系,沒有生活不可能創作出好的音樂,沒有音樂我們的生活也將枯燥乏味。因此,在音樂創作中要堅信生活第一,為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