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娜
魯東大學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的定義主要通過“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四個方面,因而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注重從這四個方面入手,可以極大的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首當其沖要考慮的就是在課堂中幫助學生理解每一篇課文字里行間的意義,進而才能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文章的價值意義的把握,而這也正是開展語文教學的“第一要義”。而這種教學無論是在課堂上的閱讀,還是課后的閱讀,都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這種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不可否認的是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更為注重的是讓學生學會“理解”。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注重運用“灌輸”的方式,而學生則只能選擇“死記硬背”的方法將課堂中的內容記下來,因而書本上的知識永遠也只能停留在書本上,很難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而新課程改革則要求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弊端,要求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是有“生命力”的知識,是能夠達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效果的知識,因而在實際中的語文教學也越來越重視“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只要在語文課堂上的閱讀、課后的閱讀重視運用能力,那學生將會將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結合實際,將極大的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因而要達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學會“運用”。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當清晰的認識到課文中“人、事、物”是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關鍵,引導其學會分析人物性格、感情色彩、是非善惡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到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學會對錯誤的事物進行初步的批判。而這種“思維能力”運用于學生的閱讀之中,就能幫助學生獨立分析書籍中各種人物的性格、品質等,進而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能夠更好的把握自己。因而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更為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
基于傳統(tǒng)的“灌輸”的教學方式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更難讓學生擁有“審美能力”的?!懊馈痹趯嶋H的語文教學中則可以著重分為兩類,分別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美”、“品德美和高尚美”,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種“美”才能夠實現(xiàn)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的弊端,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為是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正是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所能達到的,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深厚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而更為注重的是學生“審美”的培養(yǎng)。
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并不能只運用一種單一的方法,不僅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上大打折扣,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學生認為到語文是枯燥乏味的學科,因而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谡Z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就可以注重理解聯(lián)系運用的教學方法,在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或學生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會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興趣,而教師利用這種興趣幫助學生遷移到其他的書籍上,就會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fā)、提升,從而通過這種趣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例如:教師在給五年級學生上《古詩詞三首》中《舟過安仁》一課時,教師在幫助學生對該詩的一字一句進行理解之后,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實踐,驗證一下在起風時撐傘是否真的能夠讓小船前進。因此可以根據(jù)學生自己的意愿將一個班級分為幾個小組,并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折出一個自己滿意的小船,教師為每個組準備一把小傘、一盆水,讓學生將小傘固定在小船上,并自己想辦法制造風,進而得出結論。而當學習完古詩之后,學生對探究、動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種興趣向學生推薦《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告知其中有很多神奇的小實驗,可以進行探究學習,進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而這種的課堂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而且在這種能力得到培養(yǎng)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遷移到課外閱讀上,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不同語文課上的閱讀“需要運用各種閱讀工具”,而不同的閱讀工具各有其功效,而在學生被教師要求閱讀時,可以將文章中提及的事物作為一種閱讀工具,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能夠通過思考尋找相應的事物,而這實質上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免會產(chǎn)生各種各種的情感,教師要懂得利用這種情感幫助學生產(chǎn)生這種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是要求小學四年級學生需要學習、背誦的古詩,而在古詩中就提到的梅子、杏子、麥花、菜花、蜻蜓等,值得注意的是其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動、植物,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很好的課堂閱讀材料。因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在課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前閱讀,并去思考如何搜尋詩中所提及的動、植物,要求學生通過思考并對其進行觀察,并結合自己收集物品這一過程談談對它們是一種什么情感,再結合教師生動的講解,體會到作者對于“梅子”、“杏子”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能夠欣賞古人的這種田園生活,并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種生活,另一方面在情感共鳴基礎上也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上文所述,語文教學中的“美”大致可以分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美”、“品德美和高尚美”兩類,而作為語文教師,其重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欣賞這種美,并在情感上達到一種陶冶,而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這種情感體驗,借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課外閱讀要求,進而進一步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而在這一過程中,實質上就是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利用“閱讀”和“情感”的相互促進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宿新市徐公店》、《四時田園雜興》、《清平樂村居》三首古詩中,可以通過圖畫的方式再現(xiàn)三首古詩的田園風光,告訴學生我國古代就有很多文人雅士向往、喜歡這種田園生活,而這也造就了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質樸氣息,并要求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展開討論,以關于自己小、家人身上的質樸氣息為主題,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體驗,課后以“發(fā)展中國的質樸氣息”為主題要求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而在這一教學之中“美”就是中國傳承至今的“質樸氣息”,而通過引導學生發(fā)展、欣賞這種美,并在課外閱讀中延伸這種美。一方面使得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得到極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能夠在閱讀之中體會到中國文化的魅力,提生愛國情懷,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情感升華。
從“之乎者也”的時代到重視“三維目標”的語文改革的時代,再到近年來強調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語文學科發(fā)展史的視角來看,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種進步,強調的是改變錯誤、成就更好,而基于這種更好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更多的是注重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閱讀作為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是值得重視與關注的,因此相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號召,教師是必然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的,并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做出相應的探討與思考,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