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桐
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教育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是團結凝聚各族人民一致奮斗的一面旗幟,也是提高中華文化認同度的重要依托。高校工作中,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顯著影響青年一代價值觀和自我認知的塑造和培養。隨著科技的跨越式發展,信息數字化進程加快,傳播流動速度提高,新媒體因其實時性強、可選擇余地大、個性化程度高等特點已受到年輕群體的廣泛青睞,高校學生更是這一群體的主要構成人員。新媒體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準則,成為了絕佳的愛國主義宣傳工具,把握這一工具并發揮積極有益的正面導向作用成為了思政教育者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只有把握住這一新型輿論場,才能夠進一步廣泛地開展各項活動,為培養接班人提供有力引導。
作為中華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脊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愛國主義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從古至今,愛國主義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主題和內容。從“圣學”“道統”,到“天下大同”“安國興邦”“精忠報國”是愛國主義觀念的灌輸與教化,體現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和成效。從本質上來說,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思政教育的重點是政治性,是對特色意識形態的認同和支持。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在不斷增加,國際輿論戰場險象環生,對于中國的無端指責和肆意“甩鍋”與日俱增,這些都對新時代的愛國教育工作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作為宣傳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承擔著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職責,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新媒體時代下,以傳統教育方式為主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受到了多方面挑戰,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一是,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與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接受出現偏差。傳統的愛國教育通常采用樹立正面典型,講授固定愛國教育文本等模式,相關思政課程和宣傳活動起到的教育效果有限。新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追求開放,喜好更有張力的文字和視頻,原有方法和途徑的效力進一步下降。
二是,信息爆炸帶來更多復雜因素。當代世界互聯互通,各類傳播信息的技術不斷進化更新,發布信息的門檻更低,自媒體、視頻博主等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興媒介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歡迎。這一類群體大量的傳入了多種多樣的國外文化產品,通過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制造吸睛話題,滿足人們的好奇心。青年大學生處在三觀塑造的最終階段,思想認識不夠成熟,吸收外來文化時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觀清醒,易陷入文化自卑,不利于培養民族自信,進而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
在發掘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積極的一面,新一代大學生是伴隨著新世紀中國的日益強大成長起來的,很多青年人在日常環境的耳染目睹下已經成為了自發的愛國者,他們對于周邊同齡人的影響力在某些條件下比集體教育更有力,大學校園內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潮已經成為了高校愛國教育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二次元文化在中國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青年亞文化現象不容忽視。主打“二次元”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英文名稱:Bilibili,簡稱B 站),其用戶年齡集中在1999-2005 年之間。根據艾瑞咨詢核算,2019 年泛二次元用戶規模達到3.9 億人,動漫用戶95 后人群占比最高,達46.4%,青少年群體已成為二次元文化的主力軍。除B 站這類主要方向為二次元的平臺,隨著傳統視頻網站正積極拓寬自己在二次元內容方面的話語權,線上二次元文化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
隨著二次元文化成為青年亞文化領域中的主流,其與主流文化也正呈現出新關系,兩者間結合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并在主流社會融合中呈現出新的關系形態。以共青團中央為例,其在B 站賬號的投稿視頻中,二次元風格元素明顯,以青少年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效傳遞出家國情懷、民族榮譽等正能量內容。
此外,愛國主義教育在二次元文化中也有新的體現。國產動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兔子和種花家這類卡通意象代表中國,詮釋中國近代以來重大歷史事件,有調查發現關注這部動畫的粉絲,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民族自豪感。“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已成為了觀眾賦予這部動畫作品的“專屬彈幕”,此類有別于傳統愛國宣傳文本的新興表達,通常會出現集中的彈幕刷屏,極大的激起了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愛國共鳴。
高校工作者應包容、理解二次元世界的價值觀,尋求更大的文化共識,對二次元文化展現的正面價值觀和文化創造力予以肯定和運用,尋找當下青年一代與父輩間共通的理想信念,打破文化隔閡。在認同和尊重對方價值觀的基礎上展開對話,取得良性發展,將愛國主義嵌套進新形式做出新效果。同時,高校學生工作者也應意識到二次元絕不是“萬能藥”。正能量文化可以依托二次元傳播,文化糟粕也可以借助這一形式造成不良后果,高校需要把握這一還未被完全開發的文化陣地,與時俱進,積極合理運用新時代文化宣傳武器,牢牢抓住主動權,產出與愛國主義精神相符合、相適應的正向內容。
國內將各類明星、偶像的粉絲群體稱為“飯圈”,普通話“飯”即英文“fan”的諧音。明星、偶像被認為是此類粉絲行為的直接受益者,在社交網絡平臺上,飯圈中的人員通常抱團出現,發言也以維護明星形象為主。
飯圈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語言通俗易懂、語言具有一定的共情特征,借助網絡能夠快速傳播。從結果上說,當青年人將國家當成偶像來崇拜,是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并且能夠極大的激發青年人的自助傳播能力。粉絲一方面通過“理想中的自我”來滿足情感投射,另一方面也通過“飯圈”來獲得社會共識和自我認同。而這種情感的認同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值得關注的是,如何避免將愛國主義教育、乃至思政教育泛娛樂化;如何利用飯圈文化中的情感認同對愛國主義教育起到正面促進作用,摒棄其中的抱團等不理智行為,倡導理性追星,是隨著時代發展、新媒體愈加普及時代下新的思政命題了。
新媒體不是單純將文字和圖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把傳統課本上的陳舊模式原封不動的打包上傳,這種已趨近成熟的互聯網傳播媒介有著完善的運作模式和傳播規律,要求思政工作者專注于教育模式創新引領的同時,也要仔細研究大膽嘗試,高效合理運用這一信息化工具,為愛國主義教育拓展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