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云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湛田中心小學
小學的學生與傳統文化的接觸時間較短,接觸到的傳統文化僅是較為簡單的《三字經》《唐詩三百首》等,這些內容對貪玩的小學生而言十分枯燥,其中的教育意義往往也難以理解,這也導致了傳統文化的滲透效果較差,涉及傳統文化學生往往畏之如虎,對枯燥的背誦和記憶興致匱乏。這便使得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十分之高,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與底蘊,帶動學生個人素養的提高。
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就是閱讀時的韻律感,學生在閱讀時教師也應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美感。[1]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古詩詞的韻律方向進行引導,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例如在《出塞》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閱讀節奏及語調上提升學生的興趣。本篇詩詞氣勢極強,讀起來有著極強的畫面感。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時可以播放適當的畫面構建教學情境,還可播放相應的背景音樂幫助學生感受詩詞里的情緒。在閱讀中,學生通過詩詞能夠感受到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古典韻律唱出詩詞,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感受到古詩詞強烈的美感和韻律,逐漸感受到傳統文化中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詩詞中的內在,不僅完成了基礎的學習任務,更是對古詩詞形成了良好的興趣,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美感和魅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有著一定的古詩詞內容,古詩詞是傳統文化凝結的瑰寶,不僅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思想和抱負,還有著美輪美奐的辭藻和韻律。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詩詞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方式。[2]
例如在對《長相思》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從詩詞的韻律和結構入手,逐漸學習和感受其中的內容與思想。在長相思中的美感十分強烈,閱讀時學生也能夠感受到,教師在閱讀后可進行詩詞背景故事的講解,幫助學生感受詩詞的魅力。這首詩寫的是納蘭性德昔年與皇帝出游時的景象,山水之中行萬里路,即便在夜間也有著“千帳燈”燈火通明,可見當時景象的壯觀與盛大,在表達了所處背景之后,納蘭性德又通過六個字表達了當時的時間,行路時產生的種種聲響加劇了詩人本就思鄉產生的難眠之心,更加思念故鄉。這種表達方式對學生而言有著較大的影響,不僅能夠在詩詞中感受到詩人當時思念故鄉的心情,更能夠與第一句所描寫的情境作對比,從解析中體會詩詞的意境之美,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將傳統文化進行良好的滲透,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承與弘揚。
我國傳統文化所凝聚的詩詞十分之多,內容也豐富異常幾乎涵蓋了我國發展過程中的所有時間與事件。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以教材中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詩詞為基礎進行豐富的拓展,通過詩詞的內涵為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
例如在對《馬詩》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適當拓展詩詞中熱愛祖國的精神,為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在本篇古詩詞中看似是在描寫馬與景物,但實際上卻是表達作者想要為國家平定戰亂的思想。在詩詞中前兩句是描寫邊疆戰場的景物,描寫情境的同時為后面的兩句做鋪墊。而后面的兩句看似是表達自己的馬,但實際上是借著馬外在和角色的轉變表達自己對從戎作戰的期望。這首詩表達內容含蓄而不失磅礴大氣,教師教學時應以此為基礎進行拓展,表達愛國情感的詩詞較多,如《從軍行七首·其四》《金錯刀行》《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金陵晚望》《南園十三首·其五》等,都是古往今來優秀詩人的愛國作品之一,教師在《馬詩》講解結束后可進行正確的拓展和引導,幫助學生在古詩詞的拓展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思想。此外,教師在課堂中還可組織如詩詞接龍、飛花令等趣味游戲,帶領學生在游戲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內涵。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中進行滲透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落實素質教育的直接途徑。在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個人品格,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共同進行傳統文化的發掘與探索。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將古詩詞進行深度的解析,以重點知識為基礎進行拓展與延伸,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拓展知識面,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