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
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出行越來越便利,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周游世界已不再是神話。并且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休閑旅游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數據調查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涉外旅游業已經是全球各國第三產業當中所占規模最大的“出口產業”,是增長速度最快、外匯收入最多的產業,也是經濟全球化當中的“朝陽產業”。[1]
涉外旅游人才是接收到旅行代理商的委托,利用自身對景區的熟悉度,對景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為來景區旅游的客人提供最佳的旅行指南,帶領他們進行觀光,幫助他們了解景區文化的一種職業。[2]
截止2020年,世界各國每年來中國旅游的游客已經達到了2億多人,而國內現有接待游客的星級酒店1萬多家,對接國內外旅行業務的旅行社6000多家,中國面向全世界較為知名的景點更是有700多家,并且這些數字還在不斷上漲當中。隨著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興趣的增加,中國的旅游業從業人員需求嚴重不足,高質量的涉外旅游人才更是極為稀缺。
由于涉外旅游工作對涉外旅游人才工作技術要求較高,為了使涉外旅游人才在真實的旅游情景當中能夠更加自如的發揮,在前期培訓時就需要為他們提供真實的情景模擬練習。對于高校旅游專業的涉外旅游人才,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一些國外的景點以及圖片的形式展現出來,配合一些聲音與動畫與學生進行互動,增強學生的實際體驗感。[3]對于一些已經入職的涉外旅游人才,在沒有接到旅游訂單的時間,也需要為他們提供有外語交流環境的模擬旅游景點練習,對旅游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真實情況進行模擬,促進他們對實際旅游途中發生的意外情況進行靈活處理的能力。情景模擬練習不論是針對在校學生還是在職人員,都能夠為使涉外旅游人才為后期的真實服務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實踐基礎。
為了使涉外旅游人才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企業與學校的合作能夠更準確的對市場進行研究和預測,便于培養優秀的涉外旅游人才。培養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一過程成本較高,培訓周期較長,企業與學校合作對于涉外旅游人才來說首先可以在縱向上建立一條前進式的成長鏈,學生在學校當中學到的相關專業知識可以在企業實習在實踐過程當中融會貫通。其次,校企合作可以的橫向上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的互動教學模式,學校可以在每個假期組織學生在旅游企業進行短期實踐,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欠缺,在后期學習當中進行彌補。企業也可以組織非旅游專業出身的在職員工到學校進行相關的理論知識補充學習。此外,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要建立教師與專家之間的聯系機制。旅游專業輔導員可以多參加涉外旅游企業的工作,帶領學生進行實習,對實際涉外旅游人才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并負責對學員進行管理和監督,將實習結果作為學生成績的評估途徑之一。企業當中經驗豐富的涉外旅游人才也可以參與到高校涉外旅游專業教學計劃、課程內容設置的過程中來,在學生的專業實習、課堂教學方面提供建議,并為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科學分析和指導,使高校培養人才的方式更加符合社會需求。
為了進一步培養更多的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涉外旅游人才,行業內部需要更加重視旅游人才資格證的含金量,只有進一步提升資格證的含金量,才能篩選出更多的優質人才。例如現階段,旅游行業在人才招聘方面正在實施"雙重證書"(畢業證書,涉外旅游人才證書)招聘方式,這一方式大大提升了行業對涉外旅游人才的認可度。此外,在涉外旅游人才資格證的考核方面,也可以在理論考核之外加入實踐考核的相關內容,以此來綜合全面的篩選出更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這種方式也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為日后快速進入工作打下基礎。因此,高校應該聯合企業共同提升行業內部對涉外旅游人才資格證的認可度,樹立學生信心,為將來的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和職位。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涉外旅游人才需求越來越大,培養更多高質量的涉外旅游人才已經成為了行業內部的重要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涉外旅游人才專業與涉外旅游企業應該著重從提升涉外旅游人才自身的工作水平、專業技能、言談舉止出發,采用多種方式不斷提升其綜合素質、擴充其知識儲備,更好的為涉外旅游行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