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靈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壽雁鎮第一小學
“寫作要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對學生真情實感的培養,學生才能寫出富有情感的作文,讀者也能在文章中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為學生進行簡單的語言描述之后就讓學生自行創作,學生就會有無從下筆的無力感。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會認為寫作很難而害怕寫作文,大多數的小學生寫作文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從而缺乏真實的情感。
因此,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當注重情感“三步曲”,激發學生的作文情感,使學生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試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作文教學作為一種極富情感表達的教學活動,是小學生對自身情感的真實流露,因此在寫作訓練中,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和他們的情感體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避免學生對寫作產生抵觸的心理。
目前,小學生的作文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內容空洞乏味,語言表達缺乏情感。而小學生害怕寫作也寫不好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任務繁重,導致他們很少有接觸社會的機會,小學生會認為沒有可以拿來寫的東西。由于小學生不能持久的集中注意力,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比較籠統,以至于寫作時不知道怎么寫。
例如,某學生寫的一篇作文《我的媽媽》,作文中像記流水帳似的寫道:我放學后在家做作業,媽媽下班帶了菜回家,然后她進廚房做飯炒菜,等飯菜做好后就叫我吃飯,我感到自己有一個好媽媽。整篇作文也就一百多字,讀來枯燥無味。其實這篇作文中蘊含著很多情感元素,如媽媽回家時疲憊的身體,兩手提菜氣喘噓噓的樣子,做飯炒菜時流出的汗滴,媽媽看著他大口吃飯吃菜時臉上流露的欣慰笑容,他從媽媽的辛勞和笑容中感受到的那份摯愛……假如學生善于關注生活,善于從生活中提煉出寫作情感,并將以上情感元素都寫入這篇作文中,那這篇作文就是一篇難得的好作文了。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激情是寫作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寫作熱情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對學生的寫作情感起到很大的催化作用。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將生活中的情景做一個情景再現,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用心感受,之后借助多媒體再現表演情景,促使學生產生更深刻的感受。這樣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和間接感受就有了表達的欲望,并能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描述出來;同時,教師要將自己積極的情感傳達給學生,讓學生的內心情感得到提升。教師為學生講解作文時要充滿感情色彩,附上熱情親切的語言、豐富生動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真實情感,也會被教師的情緒所感染。
例如“冰雪”一詞,如果老師在讀時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就這么念過去,學生肯定對這個詞不會留下什么印象。假如老師飽含深情地念出“冰雪”一詞,隨后又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2008 年元月那場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回憶和感悟一些抗擊冰雪災害的感人事跡,如電力工人冒著生命危險徒手爬上鐵塔手工除冰、交通警察頂著冰雪疏通被堵的車輛,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加深對“冰雪”的認識,激發出學生對萬眾一心抗擊冰雪精神的情感,對抗冰救災勇士群體敬仰的情感,對人間大愛的情感。在遇到“冰雪”題材的作文時,學生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與“冰雪”有關的情感故事,并寫出自已的真情實感。
張萬化老師曾說:“兒童寫作不光是語言學習的需要,還是為了健康、自然地宣泄感情,和別人溝通。學生的作文必須有更多的傾聽者,欣賞者,讓學生得到情感上的滿足。”成功的喜悅會給一個人帶來巨大的前進動力,所以對學生的作文也應遵循賞識教育的原則。老師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要注重、發現和肯定學生的寫作情感,對用得好的詞語、句子、段落做上標記,寫上幾句表揚的話。每次習作后的作文講評課,應上成一節佳作欣賞課,課上展示那些寫得好的作文、段落、句子甚至是詞語,可以讓小作者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給學生聽,讓他們的寫作情感得以延續,得以盡情地宣泄和交流。爾后組織大家評議好在哪,并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享受那份成功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寫作的自信心,同時感染其他同學,為下一次作文創造良好氛圍,激發全班學生寫出佳作佳句的強烈欲望,提高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如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對曾給他送雨傘等的長輩表達謝意。如果給他們一次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的機會,他們定會將這個情景表述的淋漓盡致。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組織了一次《雨天里的愛》為主題的命題作文,相信他們能寫出情感豐富的文章。當然,在寫作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就材料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展開與延伸,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這樣有利于學生再生情感的形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只有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不會引起學生的對抗心理。因此,教師要和學生搞好關系,并和學生做朋友,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葉圣陶先生曾在書中指出:“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制造時機,培養學生寫作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