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志 覃小林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認知理論是研究人對所學知識的加工與接受的一種特殊規律,受教育者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去破解自己所吸收的知識信息以及知識獲得的有效路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符合受教育者認知理論規律,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更好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學生的接受心理。為了進一步的掌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不同程度,本課題組在2020 年6 月對某民族大學各專業各階段學生開展了一個月的社會調研,從認知理論的視角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進行了一定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結論和對策。
認知理論系統的闡述了人類認知活動的信息加工過程和心理機制,探索了人們如何獲取知識、接受知識以及使用知識的規律性問題,它把人看做一個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處理系統,從短信輸入,編碼,轉化,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中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具有信息處理的特征。它主要包括信息,注意,表征,回憶,思維和語言以及提取過程的加工來研究人心理的過程,主要是感知覺、注意、表象、記憶、思維、語言以及問題解決等認知活動。在認知理論中認知活動有三種理解:一是認識活動是人腦對信息的加工過程;二是認知活動是人腦對符號的處理過程;三是認知活動是問題解決的過程。這三種不同的理解給予了認知不同的看法,也是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人與人的認知過程的實質,屬于認知理論的基本觀點。[1]
在認知理論中,人類的認知系統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包括:人是一個符號化的操作系統;人類認知系統是一個多階段、多層次的信息傳遞系統;人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人是一個獲得和發展有效認知策略的系統;人是新舊圖式整合、建構和重構的系統以及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監控認知系統。[1]認知理論的發展不僅對人類的認知活動以及心理活動的探討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教學發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的強化,是可以通過自身認知理論進行指導,再憑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方法和策略構建出一種新型方法模式,來挖掘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接受表現。接受其實不僅是受教育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也是每一個人常發生的一種心理現象。我們可以把學生的接受行為區分為對價值、成果的接受和對人類科學認識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會對學生進行目的性引導。因此,它對受教育者有著潛移默化的思想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發展符合當今社會形式的思想品格。所以,接受心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教師要有效地運用認知理論,使教育者了解思政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讓其細化成各種各樣的有效信息,引導大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主動同化以及接收這些信息,然后再對這些有效信息進行編碼、貯存、提取、使用,使受教育者對這些有效的信息進行接受。在認知理論中傳授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教師要將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等社會規范傳教給學生;其次要努力使學生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接受程度;最后教育者要培養好受教育者的認知理論,就是受教育者自主學習能力,讓其更好的將教學內容信息編碼、存儲到自己的思想體系里,進而更好的去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以便在生活中及時提取到實踐中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由于大學生受教育的心理現象是復雜的,但其心理過程中的認知過程、意志過程以及情感過程都與認知理論中的感知覺、注意、表象、記憶、思維、語言等認知心理活動聯系,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體驗,對每個事物每個人的態度都是不同的。但是學生的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自身的心理活動的調節下完成的,所以認知理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成果,化解好學生的接受狀態。
各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不僅是學校和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而且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一個重要維度。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重視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接受心理上的問題,以便更好的實施教育。為了結果的可靠性,課題小組對200 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從感知覺角度可以看出第一個問題,各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存在排斥心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以為然。從調查結果中得出有47.75%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有著排斥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感知覺其實影響著一個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興趣變化的重要維度。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程度影響著接受心理的程度。在心理學的角度上:興趣是個體事物對特定事物、活動以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具有傾向性的選擇。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2]學生會通過自己感知覺通道的容量以及自己的興趣與需要,有選擇性的去接受知識,這就揭示出了興趣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教師缺乏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
從意識與注意的角度可以看出,部分專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厭惡心理。從調查中得出58.32%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有著一定的厭惡心理。大學生這種接受的厭惡心理會成為高校思政課開展中的嚴重阻礙。在心理學中,意識是大腦獨特的反應功能,是人與動物心理的根本區別,是物質發展最高階段的產物,是自然進化的最高產物。意識包括對外部事物和自身內部狀態的意識。注意是心理活動和意識活動對特定對象的定向和集中。[3]各系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厭惡心理,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標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排斥、戰爭和反抗的心理狀態,這就造成了大學生意識上的突出偏離,注意上的強烈厭惡。這就會造成教師和學生之間在思想上的對抗,產生強烈的厭惡心理,甚至會導致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學科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從而影響到學生價值觀體系。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厭惡心理,來自于對課程的厭惡、對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厭惡,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厭惡都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對立態度。這些心理都會成為各專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一種巨大障礙。
從表象以及思維的角度來看,各系學生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具備一定的隨意性阻礙,從調查結果中有60.68%的學生處于隨機狀態。部分專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各種概念界定不清,不能全面的去了解,最終都是人云亦云,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對課程的學習也沒有主觀能動性。這就像是當事物不在眼前時人們腦海中事物的形象。思維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特征和規律性聯系的一種概括以及間接的反映。[2]人類生活的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思維的邏輯,思政課學習也是這么不斷的解決問題,辨別真偽、識別美丑,探索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三觀。但是由于表象的處理不當會影響思維的有效判斷,學生會出現邏輯上的判斷失誤,進一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造成部分大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容量限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因學生主觀意識影響,喪失正常情感體驗,對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都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是表象造成學生自身的原因,導致一些學院的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態度存在隨意性。
就當今形勢而言,怎么將認知理論知識與各系學生思政教育課相結合,優化各專業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覺、意識與注意、表象、思維、語言、記憶、回憶與再現、鞏固強化遷移等階段,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各系學生有效果地獲得和利用思政課知識,才能優化思政教育教學的接受心理。
第一,教師與學生感知覺發展要保持同步,時刻關注同學心理現狀,更好地優化學生思政教育接受心理。學生的興趣是探究任何事物的一種積極導向,同時各專業學生也會在感知覺的過程中產生積極情緒體驗以及心理傾向,這種認識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課學習的全過程,這有助于提升各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教師需要通過心理學的知識去分析學生的心理思想,以便從“個體”到“群體”兩個方面出發去分析各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不同程度。從感知覺的這個維度:教師投入的感知覺、學生投入的感知覺、師生關系的感知覺以及同伴協作的感知覺,對各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興趣都存在影響。教師同步學生感知覺的發展,有利于激發不同系學生的興趣,優化各系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接受心理的程度。
第二,教師應同步化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厭惡心理,使其成為積極導向。從心理學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應該注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路徑,通過意識和注意的狀態開發大學生的不同潛能,促進各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維的和諧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課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積極的思想文化引導好大學生的社會道德規范的發展,保持好正確的三觀,需要及時化解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思想上對立以及對抗,使各系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滿足教師的要求以及期望,有利化解好大學生的厭惡心理,完善好各專業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吸收。
第三,教師應強化不同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過程上心理問題的關注,要與各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知識結構相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生的知識結構的發展也受一定環境因素的影響。在這個多元化以及功利化的社會,不僅教育者的心態會受到影響,學生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教師不僅要關注好自身的表象以及思維,更要維持好大學生的表象以及思維,對大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及問題解決要重點關注,不能忽視各專業大學生的內在品質以及人格品德的引導,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過程心理問題的關注。當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了大學生對接受客體的知識結構以及經驗結構,并且采用了符合大學生心理的知識傳達方式,各系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狀態就會有一定提高,使其在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推動下積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的思維結構體系,讓知識體系更加健全以便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問題的發展過程,更好的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以及教育策略引導各專業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進行有效的貯存、提取以及使用,更好的優化各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