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連興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內坑鎮錦和小學
為了讓小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學校老師研創了很多教學方法,其中情景教學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情景教學法是老師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提煉,將復雜的問題融合到特定的情境中,將學生帶入情境進行問題分析,從而解決問題。但是創建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何創建有效的問題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老師一直研討的話題。這需要老師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善于觀察學生學習情況,創建有利于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的問題情境建設有重要意義。首先,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思想也尚未成熟,并且玩心很大,在數學課上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無法保證自己的上課狀態。所以會有很多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不愿主動學習。而小學數學是小學生系統學習的第一步,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學習效果很不理想。而老師創建問題情境會有效改善這些問題,學生通過老師的提問,投入情境中,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學生以娛樂的心態思考數學問題,產生良好的效果。其次,創建問題情境,可使課堂氣氛活躍,有利于創建高質量課堂。學生進入老師創建的情境中,展開討論,不同的觀點引發學生激烈的交流,使課堂氣氛愉悅起來,通過學生們的相互探討,學生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從而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改善了以往沉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們毫不費力的上完數學課,并完成數學學習任務。學生們在娛樂中學習,將復雜的數學問題迎刃而解,使課堂變的高效,有利于教師完成教學指標。最后,有效的問題情境創建,有利于優化教學質量。通過情景模擬,學生們不再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而是在自然狀態中建立數學思維。老師利用學生的性格特點,創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效的改善了學生上課走神的情況。小學數學知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應當重視起數學思想的建立,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服務。所以,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時期,老師應用對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從小打好基礎,將問題情境有效建立。有效的情景教學會使教學質量大大提升,有利于老師和學生共同進步。
為了探究小學數學創建問題情景的情況,對某小學進行調查,發現小學數學課堂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老師創建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密,并且創建的問題難度較大,以及在問題情境中學生們的互動較少,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
在調查中發現數學老師創建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較遠。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對很多新鮮事物了解不完全,在老師建立情景時應當選擇小學生的真實生活案例,以及學生們熟悉的環境。但是在多數小學數學課堂上發現,老師創建的情境多是學生們不了解的,與生活差距較大。這樣的情景會給小學生帶來疑惑,不能很好的思考數學問題。同時,情境設定的不合理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距離感,從而更不會對數學產生興趣。而情境創設的作用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將書本上的知識概念變成自己的。使學生對數學概念有正確的認識,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而情境設定不貼切會給學生造成學習壓力,沒有幫助學生學習,使情景教學法無法發揮作用。
在小學教學中還發現老師設置的數學情境中的問題難度太大,給學生帶來困擾。對于有效的問題情境來說,問題的難度應該符合小學生頭腦特點,在學習的初始階段不宜將問題難度設定過高。對于剛進入數學學習軌道的小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建立學習興趣直接進行高難度提問的話,學生會感到學習壓力,并不愿主動探究。學生們沒有解決老師設定的問題自信心會大受打擊,從而產生厭學心理。小學生的大腦正處于發育階段,老師設立的問題應難度適中,將龐大的數學知識點合理拆分,幫助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數學。這樣才會幫助學生建立數學學習信心。
在小學教師設定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的設定沒有引發學生小組探究,問題的單一性使學生沉浸在自己的思維里,缺少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課堂氣氛依然沉靜。老師的問題太過直接,沒有設置巧妙的環節,讓學生感受不到情境的趣味性。一個優秀的問題情境應有起有伏,有效的調動學生心理活動,并設定問題機關,讓問題環環相扣,引發學生積極參與。而現實中老師設定的問題情境不合理,沒有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與學生溝通較少,使學生得不到反饋,起到教學反向作用。
小學階段屬于學生的數學啟蒙階段,老師的問題情境應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從而產生對數學的熱愛。例如,在學習平面圖形的性質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觀察生活中存在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們自己發現他們的特點,并將特點總結出來與同學們交流。通過學生自己觀察,發現了班級中的流動紅旗是等腰三角形,班級中的黑板是長方形,家中的燈是圓形。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幫助課堂提升效率,在接下來老師的系統講解中更加順利。另外,老師可以根據對稱圖形讓學生們找到生活中的對稱物品,學生們會驚奇的發現對稱圖形的特點,并建立數學審美,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者,在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一節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親自測量課桌的長和寬,并用不同單位表示出來,學生們通過測量身邊的物體,找到長度單位的轉換規律,從而學會靈活運用,建立自己的數學邏輯,并深刻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有效銜接,讓學生學會數學應用。[1]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老師要注意問題設立的難度問題。應對于不同情況的學生設定不同問題,老師在一個情境中可設立多個問題,而問題的難易程度也應有明顯的區別。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老師設定簡單的問題,便于學生理解,使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樹立信心。而對待基礎強的同學應將問題難度升級,有利于學生充分開發大腦,并認真思考。例如,在學習《立體圖形面積》時,老師會建立一個情景,并將班級同學分成三個部分,老師會讓一部分學生找到身邊的長方體、正方體或圓柱體,讓第二部分學生將找到的立體物品的各邊長進行長度測量,讓剩余的同學進行面積計算。老師將三部分同學合理搭配,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教學,保證了每個小組都由不同梯隊的學生組成,大家共同合作解答問題。這樣的設計有利于不同情況的學生完成自己的任務,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老師的問題環環相扣,需要小組成員默契配合,良好合作,將最終結果計算出來。對于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學習,幫助不同級別的學生學習,并且同學們學會互幫互助,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
為了讓數學問題情境行之有效,老師還應創建有研討性的話題,讓學生們針對問題產生討論,使課堂氣氛活潑起來。例如,在學習重量單位時,老師讓學生展開討論,找到身邊“一千克”的物品,或者將物品重量組建成一千克。這樣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們互動起來,每個人都將自己找到的物品進行稱量,與小組成員展開交流,使數學知識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體現出來。學生們通過稱量,知道了千克與克的關系,并有了感性認識。通過小組良好協作,將物品控制到老師規定的重量,良好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另外,老師應多加鼓勵學生,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幫助學生更加進步,對表現不好的同學以鼓勵的方式進行教育,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問題,從而調整學習狀態。[3]
小學數學有效問題情境的創建有多方面及意義,對學生自身發展和教學指標有重大幫助。老師應積極研討教學方案,創設新穎獨特的情景模式,使學生沉迷在知識的海洋里。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創建有趣問題情境,并設定問題層次,創建多級別的情境問題,同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創建探討性的問題等多種方法,有效改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