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燦
沈丘縣思源實驗學校
教育信息化發展至關重要,與教學成效密切相關。十年規劃中明確指出,教育教學要借助于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其優越性,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分享與普及。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存在結合不夠緊密,輻射面不夠廣的問題,存在局限性。所以,當前要推進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線上有大量的信息資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初中數學教學中將和課程教學相關的,優質的信息資源引入到課堂中,既能打破資源局限性,達到擴充資源和拓展數學知識面目的,還能使學生在新資源加入下,對數學課產生興趣,進而變得樂學和好學。信息資源有很多種,主要有圖像、文字、動畫、音頻、虛擬現實資源等,教師在平時研究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然后結合教學內容在網絡中尋找資源,建立教學資源庫。信息資源多,不一定都適合數學教學,所以在資源庫建立中要做好整合,并將各類資源按照不同條目保存,以確保實踐教學中能夠更好選擇信息資源,充實課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完成學習。[1]
比如在“相似三角形”教學中,教師就可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引入泰勒丈量金字塔的故事。教材中沒有這部分內容,但是這個故事對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幫助。課堂中展示利用信息資源制作的視頻,相較于講解知識學生興趣高。在觀看中會思考,想要搞清楚泰勒在沒有丈量情況下,怎么知道金字塔高度。拓展數字眼界,同時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能動性提升。
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一個主要和關鍵部分是利用技術促進教學方式多樣化。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應用,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除了微課外,還能創設情境,亦或者是利用電子白板動態演示。無論是哪種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都要堅持促進性和服務型原則。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要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或者本質,可確保教與學目標的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方式要數學知識性,與信息技術趣味性和新穎融合與統一。這樣就能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既能獲取學生關注,將其吸引到課堂,還能使學生樂學,具有主觀能動性,以主人翁身份參與教學活動。體驗與參與中動起來,包含動腦、動手等,在過程中依靠智慧、思維活動、分析交流等深化認知,并能在實踐中實現能力鍛煉,掌握數學方法,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等。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多,主要有變靜態與動態、將生活場景引入到課堂中、抽象轉變為形象等,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突破重難點,同時能培養興趣和鍛煉思維,使其在實踐和互動中不斷提升數學能力、素養、思維等。[2]以“點線面”這部分為例,在教學中就利用動畫,展示人在沙漠上走動的視頻,然后通過技術手段呈現軌跡,將點動成線直觀呈現。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等,也可通過這種方式展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并明確三者之間關系。又比如在二次函數教學中為了增強印象,使學生更好掌握相關內容,就可與現實中發射炮彈結合。這類視頻在課堂中出現,學生立馬被吸引,在視頻中標出運行軌跡,使學生將其和拋物線結合起來,促進知識生動化,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內容,還能使其學習生活中數學,有助于求知欲提升。
數學教學中與信息技術融合,除了課堂上應用外還要拓展到課外,為學生構建仿真、多元聯系、自主數學學習環境。課前預習還是課外鞏固,都要利用好信息技術。初中數學教學要培養預習習慣,使學生先在課前自主學習和思考,形成初步認知。不僅有利于培養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還能為課堂有目的性學習打好基礎。課前自學中針對經常出現過于盲目以及不會自學問題,可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師制作導學視頻,里面包含學習目標、在線測試、引導性內容等。傳輸到平臺上,學生下載和觀看學習,就能使課前學習更為有效和高效。翻轉課堂模式運用到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微課,要求學生在前一天觀看學習,課堂時間用于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建立資源庫,針對不同學生需求,將其設置為開放狀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沒有學會和掌握的,在課后可在資源庫中自主選擇信息資源學習。此外,數學教學完成后,學生不一定掌握,或者是為了鞏固成果,亦或者是拓展知識面,均可采用信息技術。將課后練習題,或者是拓展性任務和內容,制作成課件或者視頻,傳到學習平臺。學生點擊觀看,然后運用新課所學和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在期間也可在平臺中針對疑難問題,師生展開互動,將交流探究從線下拓展到線上,[3]在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下使學生數學學習成效提高。
信息技術作用要在數學教育中最大程度發揮作用,就要深度融合,通過擴充資源、推動教學方法創新與多樣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延伸至課外等,促使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積極進行學與思,最終確保教與學質量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