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瑛

搜索“精神”一詞,一般有四個涵義:一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如精神面貌,精神負擔等。二是指人的意志、思想或主義,如犧牲精神、不屈不撓精神、艱苦創業精神等。三是指宗旨,主要的意義,如領會文件精神、十九大報告精神等。四是指人的狀態,如精神煥發、振作精神、長得精神等。
如果以名詞作定語,而與“精神”組成詞組,像民族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祿精神、塞罕壩精神、抗疫精神等,則主要采取的是上述“精神”一詞中的前兩個涵義,即包含意識、思維、心理、意志、思想、主義等多種涵義,形成一個具有核心內涵和豐富內容、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的特定詞組或專用詞組。比如,延安精神是以延安地名命名的,由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在延安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又如,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精神為基本內涵的、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的總和,其核心內涵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再比如,抗疫精神是在抗擊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精神,二十字抗疫精神的核心內涵,即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老年大學精神是老年大學在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是反映老年大學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精神品格的一系列精神的總概括;是老年大學人對理想信念、品德氣節、精神健康等高層次的追求;是一種集生命力、創造力、意志力和凝聚力于一身的老年大學人的集體品格;也是老年大學文化建設中最突出的體現。它應具有核心內涵和豐富內容,還應具有傳承賡續的屬性和時代標志。
老年大學人包括辦學者、老年大學教師和老年學員。因此,老年大學精神應該是圍繞著辦學者、教師、老年學員及校園文化所形成的一系列獨特精神的概括與總和。
依據這一思路思考老年大學精神,筆者認為,其豐富內容應包括:
開拓創新、艱苦奮斗、與時俱進精神。以老年大學為載體的老年教育是一項新生事物。從1983年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省紅十字會老年大學創建以來,在近四十年的時間里,全國各地老年大學多是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隨意到規范,至2020年已發展到9萬多所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把數千萬老年人吸引進來,為促進社會和諧、經濟發展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做出了貢獻。
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是老年大學發展的動力。近四十年來,全國各地的老年大學從學校建制、領導體制、機構設置、學科建設、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注重創新。堅持“政府主導、社會關懷、群眾參與”的方針,創新發展、與時俱進,形成了“黨政主導、多元辦學”的大格局。
敬業樂業、教學相長、無私奉獻精神。敬業樂業的精神基礎是責任心。老年大學教師雖然絕大多數是外聘教師,但都是經過篩選的教育精英,他們盡職盡責,自覺對老年學員負責,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是老年學員值得信賴與愛戴的人。他們與老年學員教學相長,亦師亦友,塑造了新時代的新型師生關系。
奉獻精神是“老年大學精神”的核心,沒有這個核心,老年教育事業不能健康發展。30 多年來的辦學實踐和老年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經表明:全國各地的老年大學辦學人員和廣大教師無一例外都把自己的心血傾注在辦好老年教育、教好老年學員上,他們嘔心瀝血,心甘情愿奉獻著自己的時間、精力、智慧、才華,但在個人報酬上卻不計得失。
求知進取、老驥伏櫪、自強不息精神。老年大學的每一位老年學員,都“發憤學習,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們具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強烈求知精神,認真讀書學習,像海綿吸水一樣,從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中汲取一切優秀的文化來豐富自己的頭腦。他們深知,現代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加快,人類知識量飛速增長,只有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求知進取,掌握不斷涌現的新知識、新觀點、新理念,才能緊跟社會發展,適應時代要求,做現代老人。
智慧助老、康樂有為、服務社會精神。智慧助老是老年大學的辦學目的之一,就是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增長智慧,提高他們晚年生命生活質量;康樂有為是老年大學的培養目標,就是將老年學員培養成為健康、快樂并繼續為社會和他人發揮積極作用的現代老人;服務社會是老年大學的功能之一,就是指老年大學首先要滿足社會要求,并自覺地服務于社會,積極投入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中去,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應有貢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提煉老年大學精神的核心內涵應是: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學養結合、進取有為、智慧助老、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