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珍
(河套學院 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000)
高校轉型發展是實現高等教育結構的不斷優化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的新舉措。建設理論技術知識扎實與創新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高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2017年內蒙古確定9所高校為轉型發展試點學校,如何建設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教師隊伍,這是地方轉型發展高校必須直面的問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主要是培養既懂理論,又具有實踐操作能力,從而在實踐操作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理論的人才,即能夠把理論和社會生產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的人才。因此,教師必須是精通某個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操作的人才,就是高校轉型發展中所倡導的“雙師型”教師[1]。
那么,地方轉型發展高校的教師隊伍現狀如何,教師專業化發展有哪些維度?教師專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以及教師自身方面存在哪些障礙,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如何,各個不同層面上怎樣推動轉型發展高校的教師專業化發展,這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由于西部地方轉型發展高校一般是專科層次的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師范專科學校(教育學院)合并后升本而成。本身存在師資隊伍高學歷人才少和研究型人才少等結構不合理的短板,論地理位置、文化歷史和經濟發展在師資的引進和培育方面都有先天不足。教師引進受高學歷人才機制的限制,引進的教師大都畢業于實踐經驗少的綜合性高校,缺乏教學經歷和實踐經驗,這與本次調查結果相一致。
本課題組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對內蒙古X學院的教師專業化發展進行調查,結果與X學院的師資庫信息庫對照,一致性較好。課題組以走訪和電話咨詢的形式了解其他個別轉型發展高校的教師隊伍情況,發現情況非常相似。本次調查樣本量大(占實際的62%)、各層次的分布趨于合理,可靠性較高。如,調查教師的教齡的分布比較均勻,見下表。
地方轉型發展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調查問卷

第2題 您的教齡(單選題)
本次調查了解教師基本信息、對專業化發展的認知和態度、對學校教師發展工作的評價、存在問題以及發展需求等。教師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教齡、學歷、職稱、所從教的專業領域或工作內容以及是否“雙師型”教師等。選取了不同性別、各年齡段、各學歷層、各級職稱、各類學科的教師356名教師,占該校教師總數的62%,其中男占28.09%、女占71.91%;學歷分布為:學士、碩士和博士分別為36.24%、58.15%和4.49%;職稱分布為:初、中、高級職稱分別占:18.82%、39.89%、39.33%;學科分布為:自然科學占42.13%、人文社會科學占46.91%、工程技術類占10.96%。下面對教師隊伍結構和教師發展意向等基本情況進行分析。
從現有師資總體情況看,存在學歷偏低、年輕教師多、女教師占比高、研究型和“雙師型”教師缺乏以及學緣結構欠佳等結構不合理問題。如35歲以下教師占比31.96%,畢業于研究型大學或者研究機構教師的占比小,畢業于本地區高校的教師占60%以上,畢業于境外高校的教師占比5%,“雙師型”教師少。
通過對領導、管理干部及教師的訪談發現,不同層面上都存在對高校教師的專業化認識不到位情況。那么,教師專業化的內涵是什么呢?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特定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標準,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對教師任職的學歷標準,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方面作出具體規定,并采取相應的制度和措施予以保證[2]。
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認知和態度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對教師專業發展內涵比較了解的占44.1%,有比較明確的目標者占57.58%;出于自身專業學科的發展需要的占53.09%,但在發展意愿方面,想成為教學科研并重型教師占48.03%,而想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僅占7.87%,認為學院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措施一般的占35.39%,可見教師發展意向與學院轉型發展目標不一致。

第18題 您對您的個人發展定位是怎樣的?(單選題)

第19題 您認為學院對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視程度為(單選題)

第20題 您認為學院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措施(單選題)
教師專業化發展障礙存在于政府、高校和教師個人各個層面上。第一,政府和高校層面上在培養和培訓機制的不夠完善。每個層面上都存在培訓的系統性和實效不強、缺乏有效激勵政策的問題。如認為政府缺乏系統的教師培訓、發展、晉升機制的占70.79%,所在院校缺乏有效晉升、激勵政策的占56.18%,認為培訓內容脫離實際、形式大于內容的占54.49%;第二,在教師個人方面,教師坦言自身科研能力的欠缺73.88%;認為教師教學、科研壓力大,培訓成為負擔的占64.04%。在訪談中教師反映學校對教學非常重視,但對“雙師型”教師培養重視程度不夠,調查顯示僅有7.87%想成為雙師型教師,這折射出“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的問題。
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調整教師結構,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積極引進行業公認專才,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建設的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師[3]。”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地方并沒有為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轉型高校的應用型師資引進提供的配套政策支持。即人才引進的自主權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受體制和學歷的制約,行業企業的實踐型人才的引進難以解決編制,導致生產和研發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由不能進入高校。目前,我國培養碩士和博士時,注重理論學術水平,忽視了實踐操作和實踐技能的培養,以致具有碩士、博士學位又擁有高水平實踐技能的人才少之又少[4]。地方轉型發展高校新引進的人才,來自真正研究型大學的很少,而且和學校專業設置的匹配度不高,加上對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沒有硬性要求,這樣,新引進的人才本身就面臨學科專業知識的調整學習和教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的任務。
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轉型高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理應圍繞實現這四個方面的功能進行。看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幾個維度。第一,高校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教育教學能力首當其沖;第二,高校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學科領域的研究是重要發展的目標之一;第三,轉型發展院校對教師有實踐能力的要求。第四,高校教師還有文化傳播和創新的責任。事實上,不談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僅前三個維度就對轉型發展高校教師提出了成為復合型人才的高要求。而人的潛質不同且精力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全能人才。國家為了改變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的現狀,號召部分高校轉型發展。轉型發展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就應該樹立分類發展的理念,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上采用“1+x”的發展模式,將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教學能力”作為“1”,將“教學學術研究”“科學研究”“實踐能力”和“服務社會”。高校要根據學科專業發展需求和教師的能力側重的不同作出合理規劃。充分發揮高校發展規劃處(教師發展中心)的作用,根據現有師資隊伍結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統籌作出教師隊伍發展規劃,教學系部要將其細化到各專業和每位教師個人層面上,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以三年或者五年為期限,把教師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定位成以上四種之一,并作出具體實施的計劃和安排。高校和部門負責提供各種能力培養的途徑和必要條件,并由高校組織定期開展對教師發展目標實現情況的檢查、指導和考核,以保證教師專業化發展目標的實現。
第一,在政府和學校的政策和機制方面,《意見》第四部分配套政策和推進機制。要求省級政府落實統籌推進責任。要求對試點高校的招生考試,教師聘任聘用、教師職務(職稱)評審,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高校轉型發展是個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國家層面上要加強頂層設計,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出臺相應的細化促進性政策[4]。國家、省(市)、自治區和學校要動真格改革職稱評審制度,將轉型發展高校的職稱劃分為教學學術型、科學科研型,實踐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每一種類型的評審條件各有側重,尤其要把教師實踐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因素納入職稱評審條件中來。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將“深入工農牧業生產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設為評審條件可選項[5]。學校也將“科研成果轉化或推廣”設置為業績條件可選項。建議將“雙師型”教師的實踐經歷和能力列入評審條件,如把指導學生參加大型實踐比賽的項目等同于“五大賽”列入評審條件。同樣,在教師職稱聘任、工資晉級和績效考核等方面,真正做到“破五唯”。
途徑1:將地方轉型發展高校“雙師型”高水平師資培養納入中央和地方相關人才支持項目。如在國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中國適當增加試點高校的選派計劃。另外,學校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轉型發展高校專項資金使用中,向“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傾斜。
途徑2:有計劃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通過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聘評、薪酬激勵、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
一是實施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提升計劃。在相關科研院所,工程單位,企業設立教師工程實踐基地,重點選派工程應用學科的中青年教師參加。也可采用的頂崗實習,掛職鍛煉或者工程實踐。提升專業實踐強化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并在實踐中獲得新信息,了解新需求,掌握新方向,提升專業實踐能力[6]。
途徑3: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實施學校、院系和教師個人三級教師專業化培養(發展)計劃。一是教師發展中心做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二是各系部制定相應的計劃,教學部門一把手親自抓,并細化到各專業負責。三是青年教師要將“雙師型”素質提升納入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四是鼓勵教師參加行業資格考試,獲得職業技能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以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需求。
途徑4: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第一,產教融合校企共建專業,建立實訓課程、專業教師赴企業培訓制度。第二,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開展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推廣等[7]。
總之,學校要樹立分類發展理念,并以“雙師型”教師培養工程為抓手。積極爭取政府和行業企業支持,劃撥專項經費和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積極營造教師專業化(轉型)發展的良好氛圍,加強學校轉型發展是學校生存的生命線的教育,形成教師專業化發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