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蓉
(成都高新大源學校 四川成都 610000)
講故事的最基礎要求是完整具體地講清楚故事,學生能力“訓練點”是識記、理解文本信息,正確轉述表達。簡單來說,就是把故事“講清楚”。為什么要將故事講清楚?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理解、邏輯等綜合能力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在故事“講清楚”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口語能力,另一方面故事“講清楚”也可以提升學生成就感,形成一種反促力,調動學生講故事、“講清楚”的動力,使其養(yǎng)成“講清楚”的習慣,從而將更多更好的故事分享給更多的小伙伴。以下支架方式適用于“講清楚”。
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特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入了很多色彩豐富的插圖。這些插圖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教材內容的可讀性,另一方面能夠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刺激,從而對故事內容產生深刻印象,當學生在對故事進行復述、講說的時候,可以大大提高故事的連貫性、整體性和細節(jié)性,進一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蜘蛛開店》的授課中,可利用插圖,觀察不同客人的需求時,蜘蛛的表情變化,結合課文語句,幫助學生理清故事情節(jié)。比如,三、四自然段落“于是,蜘蛛在一間小木屋外面掛了一個招牌,上面寫著:‘口罩編織店,每位顧客只需一元錢’。”顧客來了,是一只河馬。河馬嘴巴那么長,口罩好難織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終于織完了。”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對學生的思維、思想進行引導“如果你是蜘蛛,你需要花費一天的時間去織口罩,而不能去休息和玩耍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和表情?”通過語言方面的引導,可以讓小學生快速對文章內容產生深刻認識和理解,從而獨立完成故事內容的講述。
有了閱讀作為基礎,學生便能把故事內容串聯(lián)在一起,同時,在朗讀中加入一些肢體動作,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識記變得更加輕松。
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化思維為主,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講述不完整、銜接不合理的問題。單憑背誦、記憶無法順暢地完成故事的復員。借助插圖,可以激發(fā)學生講故事的熱情,讓學生在圖畫的刺激下,主動進行故事講述。不僅是故事性文本,其他非故事性文本,也可以采用圖像化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講述意愿,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二年級下的《大象的耳朵》、三年級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等課文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插圖觀察,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增長,思維得到發(fā)展,課堂童趣盎然。
思維導圖是教學中一種常見的、引導性的教學手段,通過思維導圖,能夠讓課文的整體概況由文字敘事變換為圖畫呈現,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具有較明顯的全局作用。同時,在思維導圖中會對故事關鍵內容、節(jié)點進行提煉,使故事的結構、遞進順序變得更加清晰和直觀,可大大降低學生對單純文字記憶難度和數量,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寫作思維的生成。不僅如此,在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不僅用到左腦詞匯、文字、邏輯等,還用到了右腦的圖像、空間等功能區(qū)域,從根本上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出現大幅度的增長,改善學生對待閱讀、對待講故事的態(tài)度,養(yǎng)成正確閱讀和表達的習慣。
課后習題中,呈現了《蜘蛛開店》一文的思維導圖的“半成品”。教師可以利用課后習題的提示,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中,讓學生通過張貼學習單的方式,在學習單上展現出課文的脈絡情節(jié),高效準確地完成課文的復述。
思維導圖對提升講故事的條理性,明辨人物關系,把握發(fā)展脈絡,有較強指引作用。蜘蛛開了三個店,可用制成“賣口罩”“賣圍巾”“賣襪子”和“河馬”“長頸鹿”“蜈蚣”六個詞匯卡,進行關鍵詞梳理,讓故事條理分明。
低年級的學生講故事的時候,思維導圖可以讓故事內部隱含的規(guī)律與聯(lián)系呈外顯形態(tài),這樣學生講起故事來,思路就更加清晰,故事會更加完整。低年級初識思維導圖時,不必急于求成,可以降低難度,呈現簡單易懂的導圖樣式,幫助低段學生逐步建模。
比如,在教授《蜘蛛開店》一文時,考慮到低年段學生思維層次較淺、考慮問題片面的問題,可以采用如下故事導圖蜘蛛無聊—網上開店—“賣口罩”—失敗原因“河馬嘴大”—“賣圍巾”—失敗原因“長頸鹿脖子太長”,通過這種故事導圖,能夠有效在學生大腦中形成完整的故事結構和故事情節(jié),從而提升學生講故事的思路,加深對故事結構的掌握。
除了低年級常運用到的插圖、思維導圖方式外,通常還有“關鍵詞復述”“表格梳理”等方法,也是可以降低學生講故事的難度的策略。熟練使用以上支架,能促成學生講述故事基本能力的達標度。然而,不能止步于達標,應追求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統(tǒng)編教材中的故事語言一般具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特點,低年級的課文更是富有童趣,讀起來饒有趣味。在“講清楚”故事的基礎上,我們要善于從故事生動的語言入手,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致的表達,抓住亮點,仔細揣摩,最終抓住“講故事”這個著力點,來幫助學生創(chuàng)新講故事的方式,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生成,提升語言表達的能力,把故事“講精彩”。
具身學習理論認為,體驗是身體與情境的互動。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師的組織下,角色扮演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展現自我,或演或讀,都是能促進學生還原語境、進而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思維的好方式。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演故事,可以把表演與故事有機結合在一起,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文中的河馬、長頸鹿、蜈蚣”三個動物一一到來的時候,蜘蛛的表情、動作都可以通過“腦補”來完成。教師帶著學生,帶上蜘蛛的頭套,真切地站在蜘蛛的視角,去“看”河馬的嘴巴究竟有多大,去推測長頸鹿的脖子究竟有多高,被蜈蚣的四十二只腳驚呆……教師應俯下身來,用童心去感受,用童語去表達,這樣才能將學生帶入故事,讓用兒童化的語言、豐富的肢體動作活靈活現地表演故事,形成繪聲繪色講故事的習慣,增加語言的美感,提升講故事能力,也促進想象力發(fā)展。
語文是母語,語文課堂不能停留在“輸入”層面,而應該提供實踐轉化平臺,變“習得”為“運用”,在學生在不同的任務情境中歷練,加深語言文字的體驗感和實踐經驗。
創(chuàng)造性講故事有三種:一是把自己設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故事人的口吻講故事;二是給故事增加合理的情節(jié);三是改變故事情節(jié)的順序,倒敘設懸等呈現。
《蜘蛛開店》一課中,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補充一定的情節(jié),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生成,“蜘蛛的店如果還要繼續(xù)開下去,你能幫他想想解決的辦法嗎?”用這樣的開頭來說一說:“蜘蛛啊,蜘蛛,你可以……”學生差異性的思維將會在這里呈現。“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蜘蛛你不要放棄,只要你調整一下方式,按照織的長短來計算,就能夠盈利啦!”“蜘蛛蜘蛛,你可以去看看別的蜘蛛是怎么經營店鋪的,吸取點好的經驗,說不定就能不虧本啦!”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激活了思維,能夠調動自己的認知,創(chuàng)造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
在低年級教學中,講故事的能力,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教師必須要分析教學材料的訓練點,找準提升的能力點,搭建合適的支架,降低講故事的難度,為學生完整、生動講故事助力。
把一個故事“講清楚”容易,而把故事從“講清楚”到“講精彩”就比較難,這個過程需要小學生不斷地進行閱讀、講述、再閱讀、再講述,最終才能夠獲得將故事“講精彩”。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說“教師是播種者”,故事是適宜兒童的話語方式和語言實踐方式,也是兒童的精神家園。教師不局限于教材中故事的講解,在課后亦可組織開展長期的豐富多彩的故事活動,助推學生“故事力”的發(fā)展。
例如,組織班級的進行“故事大王”擂臺賽,選擇自己喜愛的故事,充分練習后,利用閱讀課、晨讀等時間進行比賽,將課堂激發(fā)的短期興趣,變?yōu)殚L期潛能發(fā)掘,提供更大自由度的展示舞臺,讓學生大膽講自己喜歡的故事、能評價故事的講述效果、懂得故事所傳達的意蘊。
口頭表達是思維的表征,書面表達是思維理性化的呈現。應將學生講故事興趣引向書面表達講故事的進階活動,開展故事創(chuàng)編活動,如“故事接龍”“續(xù)寫”等,為中高年級的故事建構打下扎實的基礎。不過,隨著“故事”活動的豐富,教師還需要注意對學生的評價,科學的評價,才是有效的評價,通過評價和活動的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和“反思”的過程中,快速得到成長和進步。
低年段學生講故事訓練是一種適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語言實踐活動和思維訓練方式,教師應辨析不同支架的能力達成終點,根據學情按需使用,才能讓學生從“講清楚”到“將精彩”的有序訓練中,加深學生對故事的認知和理解,享受表達的樂趣,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生長,提升語言的運用遷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