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懷穎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第一中學 福建寧德 352300)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是一門可以豐富學生網絡信息知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科。目前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存在制約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質量等問題。為了促進初中信息教學整體效果的提升,教師必須應與時俱進,對傳統的思想觀念進行優化改變,多方面融入目前新興教學事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故本文通過剖析“互聯網+”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瓶頸,提出優化教學過程的一些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術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越來越重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成為教師進行初中信息技術重點教學內容。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優化和彌補其中所存在的問題,還能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創新發展,使在學生掌握基礎信息技術知識的同時,形成一定的信息思維能力,可以合理利用相關信息知識進行應用,從而促進學生信息意識、思維品質、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這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重要意義[1]。
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注重學生自身的學習體驗。通過運用一些先進的信息技術資源,為學生打造一個具有想象空間、自由獨立的課堂氛圍,學生通過教師布置的多樣化環節,能夠集中注意力,激發求知欲望,對教學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索,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2]。
在傳統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依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延伸和擴展意義不強,學生只是中規中矩地進行了范圍內的學習,無法進行思想的擴展,更無法接觸更多的信息知識。而通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進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能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生不僅能對教材進行學習,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更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有趣。
在傳統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進行學習的機會本就不多,且由于家庭環境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從小就會接觸很多的網絡產品,對計算機耳濡目染,但有的學生則只能在學校才能進行學習。并且許多學校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導致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無法全面兼顧所有學生的問題出現,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
因為傳統信息技術的教學無法與學生實際完全貼切,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導致學生在進行學習時,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而教師也沒有太過于新穎的教學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那些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的同學,我行我素,教師在上面講解專業知識,這部分學生就會在下面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長此以往,學生發現跟不上教師的節奏之后,就會變得越來越缺乏學習主動性,最后對初中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喪失信心。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進行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時,通常會習慣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自然而然地歸于被動學習行列,且教師通常會嚴格把控教學進度,對學生進行大量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本來感受。部分教師認為,只有當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學習之后,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這樣的方式雖然正確,但卻忽視了學生思維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會接受教師所講解的內容,而不會對知識內容提出“為什么”,這樣的結果就是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事倍功半。
初中信息技術的基礎教學內容過于單一,部分教師會沿用傳統教學手段,對學生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機械教學,長此以往學生雖然掌握了部分基礎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但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降低,教師的教學越來越趨向于單獨化,教師再辛苦地進行教學,學生還是不為所動,無法找到接受課堂知識的接口,從而影響整體教學效果。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象的延續,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借助數字技術的方式對模擬實驗進行教學,使教學形式更趨于生活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供重要的前提條件[3]。
例如,教師在進行“制作我的游樂園”動畫教學實驗時,在課前導入環節,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展示了一些娛樂設施的運動過程,如旋轉木馬、摩天輪等。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看這些內容實驗過程產生了興趣,有的學生還會主動詢問老師是怎么做的,可不可以做一個自己喜歡的游樂設施等問題。于是教師趁機引導學生進行動畫構思,將自己難忘的游樂園場景進行模擬再現。并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其中所用到的素材對學生進行了介紹分析,之后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元件的制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體會到進行初中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有利于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正確把握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分配,始終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和引導者的原則,對教學模式進行的規劃。所以,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的方式,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學生能夠被教師設定的場景所吸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合理的發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進行初中信息技術知識學習的快樂。
例如,教學“數據表格的創建與設置”時,為了更快地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可在進行教材內容的講授之前,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提問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了情境。在進行實際操作學習之前,學生都心存疑惑,對教師進行此環節產生了疑問“老師為什么不直接開始內容的操作教學呢?”正因如此,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被吸引了過來,于是教師提出“有同學知道為什么要創建數據表格嗎?”“創建數據表格需要什么內容組成呢?”等問題,此時學生積極地采取多種方式回答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更具有效性。
教材內容是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基礎,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師在進行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時,單單依靠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依據課本教學出現滯后的現象,導致學生通過課本所學到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出現差距,從而影響信息技術的整體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與時俱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借助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4]。
例如,教學“電子表格數據的排列與匯總”時,除了依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在Excel中使用數據的排序功能、了解排序多種類型”的內容教學之外,還通過網絡搜集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到數據排序的實際問題,對學生進行了展示和引導解決。如教師在開學之初為了高效分發學生的飯卡并進行統計,就針對本班學生的年齡高低運用Excel中的數據排序和匯總功能進行了操作。在此過程中,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對教師所舉的例子進行了分析,使學生對電子表格數據排列與匯總進行了實際運用。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推動了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豐富了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認知。
由于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教學時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教學感受,學生只是在課堂上進行被動地學習,導致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不僅不會提高學習成績,還會對信息技術教學喪失興趣,使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知識區域形式化,并不能對學生進行實質性的提高。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借助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使學生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教學“程序設計基礎”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引出課堂主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學生以組為單位,對主題內容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對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向教師進行了詢問。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學習探究實踐,不僅提高了學習的質量還增進了學生之間友誼,對促進學生的全看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以上是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質共享,還能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