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毅洋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團定山小學 浙江杭州 310012)
體育課教學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許多小學體育教師忽略促進學生良好體育習慣的養成,淡化體育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身體與心理素質的教學目的。將創新的教學生搬硬套到傳統的教學方式上來,不符合小學生身心特點。小學體育的選項課的設定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參與程度和課堂的積極性。由于學校場地、器材、男女比例、教師資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約,許多學校在區里的考核項目中的X項目不考慮影響因素,直接為學生制定X選項進行學習,忽視了小學生的個人身體條件、興趣愛好等[1]。
在五六年級初步探索出“常規+選項”的體育課堂模式,我校每周三節課體育課,其中包含兩節常規體育課和一節選項體育課。選項體育課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師專業特長,在五年級第一學期學生自主選擇一項體育運動,通過年級“走班”的形式,參加乒乓球、健美操、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武術、花樣跳繩等體育項目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基本的體育素養,為以后體育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增強學生自信心,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
在體育課程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學生的各項運動技能以及學生現有的運動水平,有效地引導小學生順利地發現自己的潛能。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分組,以技能水平為準分組,高水平的同學為一組可以互相切磋,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技術并能積累經驗。通過動態分層選項教學讓教師在課堂上順利地觀察學生的動作和技巧,隨時指導不同層面學生遇到的問題,有效進行課內的動態分層調控,依據學生的實時呈現出來的效果進行層次劃分,逐層、逐步提高學生的進步[2]。
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結合“理論、技術、體能、運用”多維度為核心導向,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選項體育課的評價體系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實施體育選項的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學習的內在學習動機,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由于學生基礎有差異,展現出的能力也不同,因此需要設計出不同層次水平的考核內容,結合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給出一個合理客觀的學習評價。體育教師也可以根據評價的反饋結果,反思體育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能力。建構適應我校選項體育課評價體系的目的在于全面真實地反映選項體育課的學習效果,是衡量我校動態分層選項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
1.精準定位,制定細則
將小學的六個年級分為兩個階段,1-4年級為全面學習階段,5-6年級為分項學習階段。在全面學習階段,主要對我們平時常見的體育項目進行學習和掌握素質練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學生從中慢慢找到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體育項目,為下一階段的分項選擇做準備。在分項學習階段,每周有兩節必修體育課主要以田徑、球類、體操等項目為主,每周一節的選項體育課固定安排在周四,五年級為下午第一節課,六年級為下午第二節課。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自主選擇學習,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3]。
2.因校制宜,精選項目
通過對學校的教師、場地器材學生和班級情況的綜合分析,符合學校實際的進行選定和確定可供學生學習的選項項目。結合我校特點、教師的專業水平以及學校場地器材配備等實際情況,確定該學年開設的項目為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健美操、棋類、花樣跳繩九項,這些項目基本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又符合新課程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要求。在設計項目上要靈活處理好,每學年都要根據學習的興趣方向重新調整,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要重視教師的專業化程度,需安排課余時間讓教師進行一些專業的培訓和學習,提高業務水平。
3.征集調查,自主選項
在分項學習階段,學生根據自身的素質條件和興趣的因素,結合教師的建議和家長的意見進行預報名選項工作。在自愿試選項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五年級第一學期初進行一次選項,每次選兩個項目,分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填好志愿后,由教師對各項目的人數以及學生個別差異進行調整,避免個別項目人數過多影響教學質量。我們調整的原則和方法是:(1)盡量尊重學生第一志愿的選擇,所選擇的項目在開學一個月內根據個人情況可做調換,一個月后確定小學五六年級的選項體育課的學習項目,(2)把參加人數較多的部分項目人數進行調整,每個班確定為24-28人左右,以便體育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管理和制定教學計劃。通過這樣的自由形式,提供更多的平臺,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4]。
1.科學設計,劃分標準
在體育課程執行和設計的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選擇科學的動態分層選項教學的設計目標,對小學生當前的運動技巧和身體素質狀態進行綜合的考量,制定出明確的學生動態劃分的標準和策略,使得每一個小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形式,逐步確認班級等級分層,讓小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層次與等級,不斷發展和進步。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上設置分層標準,為學生設置最近發展區有效開展體育活動安排,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逐步教學活動的展開,為教學體系的整體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2.動態培養,分層教學
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我們主要采取分層教學形式,同一專項的學生采取分層教學,基礎好的分為幾組,基礎較弱的分為幾組。也可以靈活采用強弱配對分組的形式進行,互教互學、能者為師。每個專項班根據學生的基礎分成幾個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避免學生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分層教學也要有一定的激勵晉升機制,做不好又不努力就可能降級,反之亦然。在專項運動技能學習同時必須融知識、情感、行為、身體素質等多領域并進,使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展。如實施選項教學,要根據各項目的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既要完成專項素質的練習,也要在每一節課中有針對性地、相應穿插其他體能練習的內容[5]。
3.內外結合,綜合運用
在選項教學的組織上,既要關注課堂教學的學習,又要重視課外資源的開發。指導學生參與組織一些競賽活動,使專項水平得到檢測。尤其在選項教學進行一階段后,在排名靠前的組別上多安排一些教學比賽,讓學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能提高學生的整體運動能力與水平。如對于羽毛球組,可組織第一組組內競賽、第一組和第二組競賽,甚至利用課余時間安排跨年級競賽等。這樣能極大提高學生在選項上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能夠檢驗自己在專項上的技能技巧的不足,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練習。
1.拓寬學習內容,實現評價指標多元化
學校和體育教師在落實評價內容時,必須綜合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要避免讓體育學習增加學生和教師的負擔。
2.促進評價標準的轉變,實現評價方法多樣化
以往的評價標準主要依據量化的體育測試成績,評價標準死板,極大地挫傷了學習努力但天賦不高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形式多元化
《課程標準》倡導在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評定時,既要有教師從外部對學生進行的評定,還要有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相互的評價。
為了保證學生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遵循以基礎課為主,選項課為輔的原則,做到國家要求和學校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必須讓孩子們懂得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道理。在加強一項運動技術技能學習的時候,還應該在兩節常規基礎體育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的全面性發展,培養孩子一專多能的特點。以便使學生獲得多種運動體驗,并在多種體驗的過程中發現、發展自己的運動天賦和特長。
教師在課堂上要嚴格做好學生考勤工作,加強教學常規的管理,加強組織管理,特別注意加強孩子們的組織紀律、團結友愛、集體主義教育。充分發揮學生骨干的作用。避免在選項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生隨意換班,避免學生利用這個空檔漏班,做一些違反校規校紀的事,并在課堂上要注意“自主”與“隨意”的區別,避免造成散漫的局面。
考核和評價過程是評定學生運動參與和取得成績認可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樹立體育觀念、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選項體育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在實際的考核評價操作中,應全面考察學生,注重學生的運動參與、運動體驗和運動樂趣,改變以往傳統的終結性評價,靈活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以運動成績的提高幅度作為評價指標,徹底改變以運動成績最終結果作為學生本課程最終成績的局面[6]。
總之,讓學生在教學中得到興趣的培養,個性的張揚,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理想。從教學實踐中證明: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滲透選項教學,一個“選”字,滿足了學生的情感和興趣,調動了學生的鍛煉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一個“項”字,使得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有了重點,某項運動達到了一定的技戰術水平,為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分”字,滲透了小班化理念,給孩子提供了更大的學習空間,充分利用場地器材、發揮教師專長等。目前還處于前期實踐階段,如何更有效、規范地開展選項體育課,是一個長期而深遠的規劃,尚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深入探討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