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020年8月31日,體育總局教育部頒布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指出:將體育科目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2020年12月,云南省向社會通報 《云南省初中學生體育考試方案》,明確體育從50分提高到100分。其中,基礎體能測試的必測項目包含了一分鐘跳繩。核心力量訓練是一種從運動康復領域轉而來,建立在核心區域和核心力量的基礎上,用來訓練人體核心肌群和核心深層肌肉的一種訓練方式。核心力量是體能訓練中一種重要的理論與方法,是力量訓練的一種形式。在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經過核心力量訓練,對于能否提高跳繩成績,能否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以及提高體育中考測試成績,是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隨機選取山東省無棣縣第二初級中學初級中學的40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0人,實驗組男、女生各10人,對照組男、女生各10人。
實驗前對受試者的年齡、身高、體重指標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通過軟件SPSS 23.0分析得出,實驗前實驗組男生(女生)的年齡、身高、體重與對照組男生(女生)的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進行實驗。
(1)文獻資料法。
根據論文研究的需要,通過中國知網,以“體教融合”、“體能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跳繩”等為主題詞,檢索出相關的學術期刊論文、優秀碩博學位論文等,并通過成都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核心力量體能訓練法》、《體能訓練的新思路:核心穩定性訓練研究》等相關理論書籍,并查閱《2018-2021全國跳繩運動競賽規則》最新修訂版,對收集的文獻資料整理分析,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和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依據。
(2)實驗法。
實驗前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跳繩計數賽項目測試,實驗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2小時,對實驗組進行12周核心力量訓練(具體訓練方法見表1),對照組實施12周的傳統力量訓練。在實驗過程中,實驗組除了執行設計的實驗方案外,兩組均維持原有生活,實驗結束后,進行實驗后的組間對比和組內對比,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根據跳繩計數賽項目的各項指標,分析核心力量訓練對青少年跳繩成績的影響。
表1 實驗組核心力量訓練動作一覽表
(3)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的常規的數據處理運用了SPSS 23.0統計分析軟件。實驗前和實驗后對兩組學生跳繩成績的測試結果,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均以平均數±標準差(xˉ)的方式來表示,其中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
通過對實驗前兩組男生和女生的測試成績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男生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30秒單搖跳的P值0.666,女生P值為0.626;男生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30秒雙搖跳成績的P值0.819,女生的P值為0.620;男生實驗前兩組的3分鐘單搖跳的成績的P值0.848,女生的P值為0.624。通過以上分析,保證了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測試對比均無顯著性差異 (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可根據分組進行實驗。
通過對實驗組實驗前后的測試成績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經過12周核心力量訓練,男生、女生的30s單搖跳、30s雙搖跳和3min單搖跳的成績增長明顯(表5),在30秒單搖跳中,實驗后男生(女生)成績比實驗前增加了50個(60個),30s雙搖跳中,實驗后男生(女生)成績比實驗前增加了23個(25個),3min單搖跳中,實驗后男生(女生)成績比實驗前增加了167個(201個),P值均為0.000,實驗前后男生女生各項數據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中的核心力量訓練發展了跳繩的相關肌肉如髂腰肌、腹直肌、盆帶肌以及大腿肌等,促進了身體穩定性的提高,成績增長快速。由資料可見,女生比男生實驗前后的測試成績增長的更快,這可能與女生自身的協調性和努力程度有關。
通過對實驗后兩組男生和女生的測試成績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男生、女生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30s單搖成績、30s雙搖跳成績、3min單搖跳的成績的P值均為0.000,組間顯著性差異明顯(P<0.05)。在實驗組中,核心力量的訓練發展了跳繩的相關肌肉如髂腰肌、腹直肌、盆帶肌以及大腿肌等,促進了身體穩定性的提高;在對照組中,傳統力量的訓練僅對腹直肌、肩部等肌肉進行了鍛煉,但核心穩定性不強,導致青少年失誤次數增多,跳繩成績增長緩慢。
30s單搖跳和3min單搖跳項目的比賽在世界跳繩錦標賽以及全國跳繩聯賽等重大賽事上,均采用的是雙腳交替跳的形式,且中考體育中未規定跳繩形式。因此,在訓練中和測試時,讓青少年均采用雙腳交替跳的形式進行。12周核心力量訓練后,實驗組的30s單搖跳、30s雙搖跳、3min單搖跳的成績明顯提高。從解剖學角度和實踐證明來看,跳繩運動的核心區肌肉為盆帶肌(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等)、大腿肌(股二頭肌等)、腹肌(腹直肌等)。
30s單搖跳項目和30s雙搖跳項目要求青少年有良好的身體協調能力、下肢爆發力和靈敏力。青少年在跳繩時穩定性提高后,失誤次數將會減少,成績提高的也會更快。實踐證明,在進行單搖跳時,采用的方式為雙腳交替跳,雙腳的不斷交替要求髖關節、膝關節附近的肌群發力,因此在給實驗組制定訓練方案時,增加了髖關節附近的肌群如髂腰肌等肌群的訓練,如,仰臥雙腳夾球擺腿、仰臥瑞士球向上踢腿、平衡墊上肩負杠鈴體后屈等;在進行雙搖跳時,腹部核心肌群如腹直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等的發力非常重要,在給實驗組制定方案時,對腹部肌群進行了專項力量訓練,如,仰臥雙腳夾球擺腿、雙手直臂拉彈力帶等。而在對照組的訓練中,僅有深蹲、仰臥起坐等傳統力量訓練方法,青少年跳繩時身體晃動,穩定性下降,失誤次數會增多,這與髖關節附近肌群不能發揮作用有關。
在實驗組中對相關肌群也進行了訓練,如肘撐瑞士球后踢腿、仰臥雙腳夾球擺腿、雙手直臂拉彈力帶等。在對照組的訓練中,提拉啞鈴、原地縱跳等訓練對3min耐力有一定的影響,但成績提高的很慢,可能是髖關節附近肌群的發展不夠,核心區肌肉無法正常發力,核心穩定性不強造成。
由此可見,核心力量訓練會發展青少年鍛煉的相關肌肉,對跳繩成績的提高影響顯著,有必要將核心力量訓練應用于青少年的跳繩運動中,但是要注意訓練的科學性,防止青少年運動損傷的出現。
隨著國家、學校、社會以及家庭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持續關注,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提出6項建議:(1)將核心力量訓練應用于青少年的跳繩運動中,必要時將核心力量訓練和傳統力量訓練相結合;(2)注重體育教師、教練員以及專項體能訓練師的培養,優化體能訓練精英后備體育人才培養體系,讓體育課以及各項訓練科學化;(3)大力推動跳繩、定向運動等新興特色項目加入大中小學校本課程,為培養跳繩、定向運動等精英后備人才奠定基礎;(4)建立“國家制定政策、社會全面支持、學校積極引領、家庭主動參與”一體化體能訓練培養模式;(5)貫徹落實《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0-2030)》,努力實現“5+體育”行動愿景;(6)定期為青少年進行體質監測,體育教師對監測結果實時上傳數據,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青少年體質監測結果進行分析。總之,在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體能訓練、核心力量訓練的發展越來越重要,跳繩運動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影響巨大,未來發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