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鳳 胡劍宏(通訊作者)譚娜 李彤
(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 湖南 長沙 410083)
在慶祝新中國70周年華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了中國女排代表,祝賀她們衛冕世界杯冠軍,并肯定其在比賽中展現出的優秀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習近平強調要大力弘揚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努力開創新時代體育事業新局面。女排精神作為中國體育界重要的文化符號和新時代體育精神的集中體現,受到體育人文社會學界廣泛關注,研究成果豐碩。以“女排精神”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搜索得到近5年來發表的相關文獻259篇,篩選閱讀后發現,學界相關的研究集中關注新時代的女排精神,而對于老女排時期(一般指上個世紀80年代),研究者多從新聞學、傳播學等視角進行研究(江帆,2012;高木子,2013),鮮有學者從體育人文社會學的視角系統梳理女排精神的嬗變。其實,有了歷史角度的認識,更有助于我們把握女排精神的時代價值。因此,作者在關注新時代女排精神的前提下,以上個世紀女排精神的起源為基礎,參閱了部分有關體育文化的文獻和中央及有關部委發布的體育政策文本,試圖對整個女排精神的發展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討,并就其發展前景作出展望。
女排精神是時代精神,也是歷史遺產。追根溯源,它的出現與國家體育政策的改革創新密不可分,可以說,中國女排的命運、女排精神的休戚與新中國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20世紀60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我國在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也得到恢復,新中國獲得了更多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經驗的機會,也得到了更多能在國際大賽上嶄露頭角的機會,中國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1980年,新中國首次派代表團亮相國際冬奧會,1983年,國家體委發布通知要求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事業,提高國民體育素質,提高國家體育競技能力成為大勢所趨。來自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與社會群眾的鼓勵支持共同成為樹立女排精神的背后動力。
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受日本女排175場連勝的感染,邀請日本女排教練大松博文三次來華,為中國女排的訓練作出專業的指導教學,這是中國首次開創外籍教練來華的先例。周總理對大松博文教練的執教方法非常重視,因此在外籍教練離華后,“魔鬼式”的訓練成為中國女排的日常。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精神就是從每一次的訓練中磨礪出來的,中國女排精神從此開始萌芽。改革開放后,中國女排重新組建,袁偉民教練在召回老隊員的同時,也不忘為球隊增添年輕隊員,后來被稱為“鐵榔頭”的郎平就是袁教練慧眼識珠發現的奇才。袁教練不僅能“識才”,更能“用才”,善于凝聚女排隊員的力量,把榮譽感、使命感注入她們心中。袁教練對姑娘們說過:“我們國家太需要這個獎牌了,我們要證明給所有人看,中國人,行的!”中國女排在袁偉民教練的指引下,實現了超凡技能與堅韌決心的完美結合,把不服輸的斗志,匯聚成堅不可摧的力量,熔鑄為中國女排精神。
打鐵還需自身硬,正是由于中國女排每個隊員自身能力的突破和杰出的團隊協作,才能在艱苦的條件中培育出世界冠軍。集中訓練的她們生活軍營化,訓練封閉化,在湖南郴州條件簡陋的大竹棚里沒日沒夜的訓練,無數個滾翻救球練下來把訓練服都擦破,更是刮傷了女排姑娘的皮膚,甚至有木刺扎進去。在訓練場上,他們不怕困難,追求完美,就像中國女排騰飛紀念館展示的那樣:“只要訓練超過實戰的需要,比賽就能過硬”。領隊張一沛曾經說過:“在去日本前南京集訓的43天里,我們沒有放過假……白天六七個小時的訓練,晚上搞戰術分析、看錄像,做一些思想方面的準備。”其實,無論是比賽前的備戰訓練,還是日常訓練,中國女排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困難,不斷打磨技術,盡管受限于國家的發展階段不能擁有頂級的訓練場地和設施,中國女排硬是用“土方法”把自己打造成了世界冠軍隊伍。
中國女排首次登上世界冠軍寶座,是在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杯上,中國女排戰勝了當時有著“東洋魔女”之稱的日本女排,開啟了“五連冠”的序幕,“女排精神”作為時代的記憶,成為一代中國人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關鍵詞。在女排奪冠的第二天,《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有一條大紅標題,那就是:《刻苦鍛煉頑強戰斗七戰七捷為國爭光——中國女排首次榮獲世界冠軍》。根據當時的報道,這一夜,有著數萬人涌上了北京街頭,他們非常激動地在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高呼著“中國萬歲,女排萬歲”!改革開放、走向世界,這些在當時十分新鮮的名詞,以女排精神為媒介傳遍了千家萬戶,具有著穿透時代的力量。中國女排沒有讓人民失望,她們接連創造了1982年女排世錦賽的第二個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第三個冠軍、1985年女排世界杯的第四個冠軍和1986年女排世錦賽的第五個冠軍,打出了第一個世界女子排壇“五連冠”,中國女排成為中國體育界先進集體的代名詞,女排精神深入人心。
袁偉民教練率領女排姑娘們獲得每一個冠軍的背后都有著中國人民的支持。五連冠后,社會上逐漸舉起了“學習女排,振興中華”的旗幟,中國女排這個團隊帶給大家的信念是:雖然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距離,但是每個人都有自信與奮斗的力量,各行各業勞動者都擁有著為了美好生活奮斗的決心。“女排強,而后國強”,女排精神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敢拼搏的最強表現,成為為民族騰飛和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斗的號召。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獲得世界冠軍后帶給每個人的精神鼓舞,它并不是由誰提出來的,而是人民群眾自發學習和弘揚的一種精神狀態,更是適應了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各民族人民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英勇頑強、團結奮進的時代精神,成為改革開放后新中國崛起的時代最強音。
繼袁偉民教練之后,陳忠和教練又率領中國女排再奪奧運冠軍、世界杯冠軍,但之后隨著隊員青黃不接、訓練制度落后等原因,中國女排的國際影響力一度式微。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提到建立體育發展新機制,在體育領域創新、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和體育產業方面取得新進展;2020年9月,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要加快體育強國建設,全面推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并且提出要加快推進體育改革創新步伐等要求。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引領下,國家體育總局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合乎實際、適應時代的頂層設計,為中國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女排精神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慶祝新中國70周年華誕之際,強調要大力弘揚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實現體育強國目標,努力開創新時代體育事業新局面。黨和國家的重視,為女排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表煥發時代光芒奠定了基礎。
2013年,郎平受體育總局的委托,再次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曾經的“鐵榔頭”回來了。她帶隊后,不只注重訓練的刻苦和拼搏精神,更是制定了兼具科學性和人性化的訓練計劃,具體表現為:開放式選拔優秀隊員并且關注每一位球員的具體情況,使其揚長避短,將其自身特點發揮到最佳,逐漸組成了一支“新女排”。在她執教的第三年,就帶領中國女排拿到了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賽的冠軍,并且接連獲得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冠軍和2019年第13屆世界杯女子排球比賽冠軍。這三個冠軍重新激起了人們對女排精神的激情,在中國體育的團隊項目,特別是“三大球”中,中國女排是唯一一支可以創造出具有“中國精神”的隊伍。中國女排的王者歸來重新激起了所有中國人對女排比賽的關注度,讓新時代的中國人再次感受到女排精神帶來的力量,民族精神再次凝聚人心,激發出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30日會見中國女排代表時指出:“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女排的喜愛,不僅是因為你們奪得了冠軍,更重要的是你們在賽場上展現了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必然是被重新定義、并且在其基礎上更加完善和進步的。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的奪冠可以作為新時代女排精神的開端,這與奧運會的廣泛關注度有關,也與比賽中中國女排的精彩表現有關,從中可以窺見新時代女排精神的內涵。在小組賽中,她們打的有些不盡人意,以至于最后落在了第四名,在交叉賽遇到對面小組第一名強勁的巴西隊,當所有人以為這場戰斗注定失敗的時候,中國女排爆了一大冷門以3:2拿下比賽,順利晉級八強從而奪得冠軍。這足以說明中國女排是用一場場比賽來展現自己的堅韌和不服輸、不怕輸的精神。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傳承到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女排精神,更是中國體育精神,甚至代表著國家精神,因為它的核心精神就是愛國主義精神。主教練郎平對記者說過:“不要因為贏了一場球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須技術過硬。”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郎平又說道:“我很少和她們說老女排……我覺得不是靠講故事或者什么心靈雞湯能解決的,關鍵還是從平時的訓練中就嚴格要求。”女排精神是年度關鍵詞,女排團隊也四次登上“感動中國”舞臺,在網絡上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會問:新時代的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當然,有很多學者和體育界記者等都對新時代女排精神作出了解釋,大體定義為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等。作者認為,所有這些描述女排精神的詞語都是在肯定中國女排的風貌,所有能展現出中國女排精神的詞語都是女排精神的含義之一。
除此之外,郎平教練對女排精神曾作出過表達:“在我的字典里,女排精神包含著很多層意思。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團隊精神。”中國女排是一個集體,她們取得的成果是包含著所有隊員和教練的汗水在里面的,所表達出來的精神也是來自每個人的力量。因此,新時代的女排精神還應該包含中國女排每個隊員和教練的精神。女排精神不是喊出來的,是實實在在拼搏出來的,它是強大的中國女排身上所能夠穿越時代的力量體現。女排精神所包含的實在太多,我們無法給它一個簡單的定義,但是作者相信在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對它的認識。
女排精神的總結展望。

表1 女排精神發展的五個階段概述
從表中可以看出,過去30多年女排精神的發展可以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女排精神的萌芽出現、女排精神的快速發展、女排精神的騰飛、女排精神的衰退和再次崛起。現在的女排精神是我國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集中體現,我們將歷久彌新的女排精神注入到每個人的血液中,凝心聚力,團結奮進。
隨著女排精神再次崛起,2020年9月25日電影《奪冠》正式上映,中國女排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銀幕,它用記敘中國社會時代的變化和中國女排各時代的發展歷程來展現給觀眾最直觀的女排精神,電影上映兩天就創出兩億多票房,這可謂是中國電影在體育類型并且以真實故事和人物為基礎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奪冠”是女排精神得到廣泛傳播、產生廣泛影響力的觸發點。女排精神更多是一種傳承: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樸素自強不息,不是贏得冠軍,而是竭盡全力;奪兵斬將扣殺彈跳,冠軍之師輝煌歷史,不忘1981年初顯鋒芒,見證老女排之頑強堅韌;不忘2016年重回巔峰,臥薪嘗膽歸來仍是中國女排。女排精神映射出來的是各行各業人民都應該贊揚和傳承的精神力量。截止到2020年10月30日,《奪冠》票房超過八億,貓眼購票評分為9.1分(滿分10分),電影《奪冠》的出現是不是女排精神逐漸被社會化的開始或者表現?女排精神的發展是不是中國由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支撐?作者認為這些還值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