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疆娜 宋美萍 孫威
(山東體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2)
小兒腦癱是指一組先天性、進行性的大腦損傷或發育異常而導致軀體殘疾,腦癱患者病變在腦,累積身體及四肢等器官,由于肌張力增高,患者將持續存在運動障礙及肌肉、骨骼發育問題,大部分患者存在運動功能障礙,如站立、行走、平衡等功能低下存在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步行能力是人體完成日常生活所需基本運動能力。研究發現,腦癱患者存在行走步速降低、步長縮短、行走穩定性下降等問題,極大降低腦癱患者生活質量。如何改善腦癱患者步行功能對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及其重要意義。學齡前期,患者的康復訓練主要集中在康復機構,康復訓練多以運動康復為主,如步行訓練、拉伸訓練、振動訓練、核心訓練等;腦癱患者通過步態訓練,下肢髖膝踝關節運動幅度增大,其異常步態有所改善;全身振動訓練通過患者站立在振動臺,施加固定頻率和振幅的振動,以刺激提高患者的肌肉激動程度,提高神經肌肉系統興奮性。研究發現,振動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平衡能力、降低肌張力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齡期腦癱兒童的康復逐漸由社會康復醫療結構逐漸轉移到特殊學校。然而,在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研究方面,多數學校對腦癱學生的運動功能評估認識不足,評估結果的運用缺乏科學性,不能根據其個性化特征設定精準的教學內容制定,缺乏針對性體育教學課程。運動康復訓練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活動,而體育鍛煉能有效促進腦癱人群運動功能的提升,學校體育具有增強學生體質的功能,但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學無法滿足腦癱學生的需求,如何將運動康復訓練與學校體育教學相整合成為滿足腦癱學生需求學校體育發展的新思路。
康教整合成為大勢所趨。2018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提交《關于加快醫教結合——促進殘疾兒童教育和康復同步發展的提案》得到教育部經商衛生健康委的答復。同年,山東省教育廳等七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特殊教育醫教、康教結合工作的意見》一系列政策為“康教整合”提供了發展機遇。特校課程中康復內容的開發、康復訓練與學科教學整合、學校和康復中心階段性交替等模式逐漸興起,實踐的廣泛開展為“康教整合”提供現實依據。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擬針對腦癱學生存在的運動功能障礙,設計新型體育教學內容,并開展新型體育教學授課,以探究新型體育教學對特殊學校腦癱學生功能性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
本文招募濟南市特殊教育學校腦癱學生共16名,納入標準為:(1)明確診斷為腦性癱瘓兒童;(2)根據大運動功能分類系統(GMFCS),運動功能為 I 級、II 級;(3)能夠理解指令;(4)能夠在沒有輔助器具的情況下獨立地坐站。所有受試者被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腦癱學生年齡、身高、體重等一般資料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學生基本資料比較
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ime up and go test,TUGT)是一種快速定量評定患者平衡能力及功能性步行能力的方法。被試者應穿較為舒適日常的鞋子,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椅子高度約為45cm,扶手高度約為20cm),身體后背靠在椅背上,雙手放在扶手上為起始姿勢。在離座椅3m遠的地面上畫一條線或貼一條彩條。當聽到開始的指令時被試者起身站穩后行走3m,被試如果需要行走輔助器具則使用,過線后轉身返回做到椅子上并背靠座椅。測試者記錄患者背部離開椅背到再次坐下(靠到椅背)所用的時間(以秒為單位)以及在完成測試過程中出現可能會摔倒的危險性。
(1)新型體育教學內容。
新型體育教學主要針對腦癱學生存在的運動功能障礙,設計包含關節活動度訓練、步行功能訓練、肌力訓練、平衡訓練、耐力訓練、協調性訓練等的康復功能訓練與體育教學課程相結合的新型體育教學內容。其中,關節活動度訓練包括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活動度訓練;步行功能訓練包括平行杠內行走訓練、上臺階行走訓練、下臺階行走訓練;平衡蓄了包括靜態平衡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坐位接球平衡訓練、跪位平衡訓練;肌力訓練包括原地跳訓練、跳沙坑訓練、蹲起訓練、抗阻踏步訓練;耐力訓練包括靜蹲馬步訓練、走跑訓練;協調性訓練包括雙人拍擊訓練、快速接傳球訓練、反應起跳訓練等。
(2)教學實施。
本研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為期15周的新型體育教學和傳統體育教學內容干預,單周三節體育課,雙周兩節體育課,每次課程30分鐘。
本研究結果均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差。應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獨立T檢驗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組間差異統計分析,應用配對T檢驗對各組干預前后組內差異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
表2中,組內對比結果顯示,在經過為期 15周的新型體育教學之后,實驗組學生的起立行走—計時測試用時由教學前的15.51±2.16s顯著減少至教學后的13.31±2.22s;15周傳統體育教學后,對照組腦癱學生的起立行走—計時測試用時并未顯著改變,教學前為16.43±3.24s,教學后為16.03±2.72s;組間對比結果顯示,15周體育教學干預后,實驗組學生起立行走—計時測試用時顯著少于對照組,實驗組為13.31±2.22s,對照組為16.03±2.72s。

表2 兩組起立-行走計時測試用時對比(S)
表3中,組內對比結果顯示,在經過為期 15周的新型體育教學之后,實驗組學生的起立行走—計時測試得分由教學前的2.92±0.56顯著減少至教學后的1.83±0.62;15周傳統體育教學后,對照組腦癱學生的起立行走—計時測試得分并未顯著改變,教學前為3.04±0.65,教學后為2.58±0.50;組間對比結果顯示,15周體育教學干預后,實驗組學生起立行走—計時測試得分顯著少于對照組,實驗組為1.83±0.62,對照組為2.58±0.50。

表3 兩組起立-行走計時測試得分對比
步行是人體移動的基本方式,腦癱兒童的步行功能缺失障礙嚴重影響腦癱兒童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適應,改善腦癱兒童的步行障礙是對腦癱有兒童進行運動康復的首要工作。雖然常規體育教學在增強下肢肌力的同時促進著腦癱學生的步行能力發展,但缺乏針對性。本研究通過起立—行走計時測試來評估腦癱學生的步行能力;起立—行走測試用時越短得分越低表明被測試者平衡功能越佳。數據顯示經過15周的運動康復訓練與體育整合的新型教學干預后,實驗組被試起立—行走測試的時間顯著縮短;對照組經過15周的普通教學干預后起立—行走測試用時前后比較不具有顯著差異。這表明15周的新型體育教學對腦癱學生行走能力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新型體育教學效果的原因可能是體育運動可以改善人體身體機能,進而提高學生步行能力。研究發現,體育游戲教學可以改善腦癱兒童的平衡靜態平衡能力、感覺統合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腦癱兒童動態平衡能力,核心穩定訓練可以促使肌肉毛細血管擴張,增強能源和營養物質輸送給肌肉,促使肌纖維變粗,增強肌肉、增加肌力。本研究構建的新型體育教學干預模式在促進腦癱兒童步行能力發展方面設置體育游戲與運動康復訓練、感覺統合訓練的整合,數據結果證實其有效性。
組間數據對比結果顯示,教學前兩組學生步行能力并未有顯著差異,然而15周體育教學后,實驗組腦癱學生步行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顯示其功能性步行能力顯著好于對照組。新型體育教學注重腦癱學生運動康復訓練中的步行、步態的針對性訓練并將步行訓練作為獨立的康復訓練內容進行體育教學這是區別常規傳統體育教學的顯著特點。前人研究發現,減重步行訓練可以顯著提升腦癱患者步行能力,改善走路速度和不對稱姿勢,改善粗大運動功能、步行效率等。新型體育教學中包含的步態運動功能訓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腦癱學生步行能力的改善。此外,腦癱兒童的下肢關節僵硬、關節活動度小,關節活動受限,而新型體育教學有專門針對腦癱兒童髖、膝、踝關節的控制訓練,使腦癱兒童能夠控制骨盆的過度活動提高其步行時關節活動的協調性;新型體育教學有增強肌力的活動,腦癱兒童肌肉力量得到增長使得其步行時支撐相時間得到滿足,擺動腿有足夠力量抬高,進而糾正異常步態。
15周新型體育教學可以有效改善腦癱兒童的功能性步行能力。后續體育教學研究學者可以針對特殊兒童運動功能特點,可以將康復方案融入到體育教學,以更好的促進特殊教育學校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