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佐一
在漢代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環境中,物質文化得到極大的發展,“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厚葬之風盛行。漢代墓葬的考古發現分布廣泛,數量上可謂是中國古代之最,為我們以物證史、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從全國角度來看,漢代的歷史記載與考古資料眾多,基本上可以從文獻與實物兩個維度觀察到漢代大一統時代背景下思想文化與社會生活的一致性。而從區域角度出發,漢代版圖遼闊,人口眾多,行政區劃制度隨國家政策不斷發展變化,各地的文化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并不斷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富有區域色彩的墓葬文化。
近期由劉尊志教授帶領青年學者著作、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京津冀漢墓研究》一書,是漢墓區域性研究的新的重要學術專著(圖一)。雖然漢代考古學研究與歷史文獻研究領域的成果已較為豐碩,但是學界通常著眼于相當于現今一省之地內某種特定文物的研究,如瓦當、陶俑、畫像石、玉器等,跨行政區劃的漢代物質文化區域性研究領域的學術出版物則較少。《京津冀漢墓研究》一書的首創性在于,將現今京、津、冀三地區的考古發掘資料與漢代冀州、幽州刺史部的相關歷史緊密結合,深入發掘、分析這一“地域一體、文化一脈”的區域,基于豐富的漢墓考古發掘資料(等級跨度大、時間范圍廣、空間聯系密切),系統梳理京津冀地區漢墓的分布情況,剖析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而從考古學的經典研究方式——類型學入手,對京津冀漢墓的型式與分期進行分析。從研究方式到推導結果,《京津冀漢墓研究》一書對從事漢代考古的青年研究人員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漢墓研究》一書不僅梳理了京津冀漢墓的分布情況,對漢墓進行了較為細致的類型學、年代學、地域文化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基礎考古學研究,在編撰結構上也是層層深入,富有邏輯性與科學性,從社會生活、典型墓地、喪葬內容(包括葬式與葬俗等)和典型陪葬品四個角度,闡述了京津冀地區漢墓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首先,利用考古材料,指出漢代京津冀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特性與不平衡性,并展現了京津冀地區漢代社會人們的衣、食、住、行及思想文化。其次,通過對典型墓地以及夫妻合葬、多人葬及屈肢葬等葬式葬俗的研究,從不同層面討論了京津冀地區喪葬制度、習俗和文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重點分析了“兩殤合葬”與“家族聚葬”的內容和內涵。最后,從陶俑、陶連枝燈、陶樓等三種陪葬品的類型分析出發,以小見大地分析了漢墓出土器物的形制、數量、工藝等所體現的社會內容:先秦至漢代陶俑的數量、種類變化體現了墓葬文化中禮制觀念的衰退和生活化、第宅化趨勢的逐漸上升;陶連枝燈體現了佛教等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同時其遍及燕山南北的分布范圍也體現了漢代大一統格局在物質文化上的不斷強化;陶樓則是漢代莊園經濟、建筑技術發展和升仙思想流行的具象體現。
《京津冀漢墓研究》的作者團隊展現了十分扎實的考古學研究基礎與應用能力。作者劉尊志教授早年曾長期從事漢代諸侯王墓的考古發掘工作,后任教于南開大學,教授漢代考古與物質文化相關課程,其學術專著包括《徐州漢墓與漢代社會研究》《漢代諸侯王墓研究》《漢代墓外設施研究——以王侯墓葬與中小型墓葬為參考》等,其中《漢代墓外設施研究——以王侯墓葬與中小型墓葬為參考》入選2019年國家哲學與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京津冀漢墓研究》一書是劉尊志教授繼對徐州地區漢墓進行的社會文化研究之后,在漢代區域性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又一次有益嘗試。作者團隊中還包括曾榮獲中國李濟考古學獎學金的考古專業學生和在博物館領域學習深造的青年學者們。總的來說,《京津冀漢墓研究》一書匯集了漢墓區域性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于研究漢代考古、考古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應用以及創新教學方法等,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然,此書也有不足之處,如關于先秦喪葬文化對于不同地區喪葬內容的影響的論述稍顯單薄等。但瑕不掩瑜,《京津冀漢墓研究》仍不失為一部研究區域性漢墓的重要學術專著。
〔編輯:張曉虹;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