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焦鵬航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博物館;合作模式;展望
【摘要】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逐步推進,三地博物館加強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因地域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三地博物館的協同發展受到一定限制。建議三地博物館在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文創研發、學術共建等方面探索合作新模式,繼而打破疆界、業界局限,攜手區域內其他文化單位,推進協同發展向更深層次邁進。
————————
*本文為2020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重點項目成果(批準號:HB20-ZD009)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龍頭博物館率先積極響應,嘗試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協同發展,獲得了顯著成效。為了讓協同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博物館,筆者基于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的現狀及取得的經驗,對未來三地博物館協同發展的模式、方向、策略等試做探討,希望推動其向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
1.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現狀
近年來,京津冀博物館創新發展,在國內、國際的影響力、美譽度持續提升。三地積極整合區域博物館資源,合作節奏逐漸加快,合作形式日益多樣,合作層次不斷加深,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區域博物館聯盟。
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博物館現代化水平高,實力雄厚,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天津作為直轄市之一,文化中西合璧,古今兼容,底蘊深厚,博物館體系完備,資源豐富,在國內頗具影響力。河北省的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至2019年9月已有各類博物館137家,近幾年平均每年增加9.5家[1],一批重點博物館帶動中小博物館快速發展,博物館的整體水平有大幅提升,已經形成以國有博物館為主導,非國有博物館及行業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博物館事業進入高速全面發展階段[2]。
為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地博物館積極主動尋求合作。2014年,河北博物院新館甫一開放,就同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了第一個臨展項目《天保九如——故宮博物院藏九九如意展》。2015—2017年,河北博物院同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共同策劃實施了《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金玉滿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等系列展覽,分別在三地巡展,同時以展覽為抓手,在文物資源、學術交流等方面共建共享,成為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標志性事件。
2018年,三地文物局及博物館共同簽訂“京津冀博物館協同創新發展合作協議”,建立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強化執行機制,設立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推進工作辦公室,負責全面推進三地博物館的協同發展,三地博物館合作機制更加成熟。2018年以來,由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推進工作辦公室牽頭,連續舉辦了數屆“京津冀博物館優秀志愿者講解邀請賽”,努力講好三地文化故事。2019年,召開首次“京津冀非國有博物館協同發展合作論壇”,為三地非國有博物館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致力于優化區域博物館體系。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京津冀博物館和文化企業共同搭建的“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文化創意展區”,促進了博物館文化服務和文創產品開發與經濟、科技的加速融合,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地博物館在政府指導下展開的深入合作和協作探索,為加強京津冀的關聯度和文化認同感,提升區域文化發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
2.不利因素分析
由于歷史原因,三地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還不平衡,尤其是河北省與北京市的差距較大,影響了三地博物館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京、津作為全國文化高地,文博事業發展水平較高。2020年5月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3]顯示:北京市有博物館157座,平均1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天津市有博物館64座,平均2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河北省備案的博物館數量為141座,平均53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低于全國范圍的平均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這些數據表明,北京、天津的博物館資源相對較多,河北的博物館資源相對較少,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省內11個地級市的博物館資源也不均衡,如石家莊市有博物館31座,衡水、廊坊、秦皇島三市各有博物館5座[4]。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機構最大的區別在于通過文物藏品為社會提供服務,而藏品資源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多為隱性的,且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需要通過各種專業方式將其解讀并展示出來[5],因此,需要一批具有文物保管、藏品研究、陳列展覽、征集保護等專業技能的人才。目前三地不少中小博物館專業人才欠缺,隊伍建設明顯不足,個別博物館從業人員的素質與蓬勃發展的文化事業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新形勢下,為了做好頂層設計,加強謀篇布局,深化在科學管理與專業建設等方面的互學互鑒,對更懂業務、精專業、會管理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則更加迫切。
目前,京津冀博物館的協同發展呈現多館交叉、多元互補的趨勢,要探索未來的合作模式,著力點與創新點應仍然集中于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文創開發、科研共享等方面。
1.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推進陳展項目合作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實現社會職能,進行文化輸出的主要載體和手段。近年來,三地博物館不斷合作辦展,積累了豐富經驗,接下來,應繼續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強陳列展覽合作,做出更具影響、更有深度的項目。
萬里長城與京杭大運河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世界文化遺產,其中長城橫燕山,跨太行,連接京津冀三地,京杭大運河串聯起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滄州與衡水等地,是合作辦展的重要切入點。以紫禁城為代表的明清宮廷建筑遺存,以圓明園、避暑山莊等為代表的皇家園林,以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為代表的皇家陵寢等均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是三地取之不竭的文化寶藏。以這些世界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可組織多角度的陳展項目。
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類資源眾多,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0余項,如以京劇、評劇等為代表的傳統戲劇,以北京景泰藍制作工藝、天津泥人張、衡水內畫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美術,都是加強展覽合作的文化紐帶。京津冀區域還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祥地,是戰爭時期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有著數量眾多的紅色文化遺產,為三地博物館合作提供了廣闊舞臺。
“十四五”時期,博物館事業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三地博物館應以陳列展覽這一核心文化產品為著眼點,推出彰顯中華文明魅力、當代中國發展氣質和區域文化形象的原創展覽,展現博物館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氣質,形成三地展覽的高效交流互動。
2.積極策劃社教活動,共享公共教育資源
針對公眾日益增長的多元文化需求,三地博物館均舉辦了文化課堂,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公益文化活動。河北博物院的河博學堂、河博劇場、河博工坊、河博研學等多項社會教育項目已形成品牌,“文博講壇”在7年間舉辦300余期,逐漸形成“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文物鑒賞”等系列。與此相類的教育項目還有國家博物館的“國博講堂”,首都博物館的“首博講座”,天津博物館的“天博講堂”等。三地博物館可以建立共享專家庫,按學科、專長合理分類,形成專業覆蓋面更廣、容量更大的專家資源庫,為三地觀眾提供更豐富的公益文化活動。
“河博之旅”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博物院為公眾搭建的近距離接觸考古現場,親身探索文物世界的平臺,這種寓學于游的方式是陳列展覽的延伸,吸引了北京、天津乃至全國各地的愛好者。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及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應進一步結合當地歷史文化,將研學范圍擴大至“一小時交通圈”“半天交通圈”內的京津地區,還可以采用“云參與”的新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共享三地公共文化服務。
3.把握跨界融合方向,蓄力文創產品開發
文創產品是宣傳推廣博物館文化的有效途徑,也是開發博物館文物資源的重要手段。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有效促進了全國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的研發經營。
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北京地區文創產業在三地乃至全國處于優勢地位,而受文化消費能力和政策因素的影響,河北省的文創產業在研發、銷售等環節還存在一些短板。為推進三地文創產品的交流合作,京津冀文化主管部門主辦的多屆“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推介會”“京津冀傳統工藝暨文化創意產品展覽展銷會”,通過展覽、展示、展銷等形式搭建起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現代科技相融合的橋梁。為縮小差距,河北地區博物館一方而應加強與北京、天津地區博物館在文創開發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還應整合市場資源,創新商業合作模式,尋求與企業或其他社會力量的合作,拓寬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投資、設計制作和營銷渠道,吸納更多的設計機構、制作企業、銷售平臺加入,實現弘揚傳統文化與商業開發的平衡兼顧,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4.建設學術交流平臺,提升地域學術水平
學術建設是博物館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的支撐,是博物館高水平發展的引擎。近幾年京津冀三地博物館學術交流不斷加強,召開了數屆“京津冀古代歷史研究與區域文化建設”研討會,設立了“京津冀歷史研究”等研究課題,合作創辦了學術交流的重要學術刊物《博物院》,等等。
2016年,首都博物館和北京學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了“京津冀文脈傳承與協同發展”學術年會,在區域文化認同、文旅協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同年10月,河北博物院承辦了北京博物館學會展覽交流專委會年會,探討了三地乃至全國范圍內展覽合作的思路。2018年舉辦的“京津冀中小博物館協同創新發展座談會”和2019年舉辦的“京津冀三地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學術交流會”,都對加強京津冀各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博物館、貧困地區博物館之間的互幫互助、互利共贏起到了推動作用。學術研究是博物館藏品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的理論支撐和發展動力,接下來,三地博物館應持續把握行業趨勢,面向觀眾需求,擁抱技術創新,拓展博物館的學術提升路徑,強化博物館的科研功能和教育屬性。如繼續利用學會制度積極交流,立足各自館藏資源和地域文化,開展特色化、差異化研究。各館應當樹立“科研興館”的發展導向,探索建立合理激勵機制,提振館內研究興趣,積極尋求與三地高校、文保科研基地等平臺的合作,共同開展課題管理、項目申報等。
在當今文化發展的格局中,博物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逐漸成為公共文化的樞紐。面對京津冀博物館協同發展取得的成效和現實中的不利因素,三地博物館要密切協作,把握行業趨勢,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通過展覽、學術、制度、人才的交流,不斷提升博物館產品的品質和社會影響。在深耕自身業務領域的同時,還應該嘗試打破專業邊界,拓寬視野,將思路延伸到更廣的文化領域,促進更深層次的發展。
1.加強業內聯動,尋求差異化發展
基于三地博物館資源的不平衡性,各博物館應積極行動,協作互助。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還面臨經費不足、人才短缺、基礎設施陳舊等現實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困難,中小博物館可謀求與大型、綜合類博物館錯位經營,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抓住“新基建”的歷史機遇,加快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信息化進程,開拓文化資源新的利用方式。
中小博物館貼近基層、貼近大眾,三地中小博物館需要找準定位,革新思路,根據自身特點,在基層文化建設中揚長避短,實現差異化發展,發揮保存地方歷史與弘揚地域文化的重要優勢,努力成為區域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弘揚者、引領者。
2.加大跨界聯動,共建區域文化
一個地區單一專業的文化機構力量單薄,往往難以滿足公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博物館與圖書館、檔案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雖然有著不同的功能側重與社會分工,但是同屬于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館藏資源、展示、宣傳、服務惠民等方面各有優勢和不足。
博物館、美術館具備舉辦文化類展覽的場館和設施,而展覽需要的與區域歷史文化相關的檔案、古籍卻多收藏于缺少展示空間的圖書館、檔案館,圖書館、檔案館等單位優質的文化資源則需要更專業的展示平臺。互補的需求使資源整合與多館聯動成為可能,各文化機構應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實現資源、空間、信息的共建共享,深化各自的服務內容和形式,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
3.加深文旅聯動,引領發展新業態
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整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開啟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征程。與傳統觀光旅游相比,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成為旅游產業發展升級的重要方向。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博物館逐漸成為公眾文化旅游的熱門打卡地。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UNWTO)統計,幾十年來全世界的旅游人數呈指數級增長。2010年世界游客人數為1億,2030年這一數字將有望達到18億[6]。專家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70多億增長到98億,城市人口大規模增長,并逐漸轉變為參與型高素質市民,博物館必將迎來更多觀眾。面對這一趨勢,京津冀博物館應牢牢把握住區域一體化發展機遇,強化博物館區域性文化中樞的地位,打造地域文化名片,聯動旅游景點以增強吸引力,推動文化、旅游良性發展。
2019年底,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對我國正處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中的文旅產業產生了巨大沖擊和深遠影響。對京津冀三地的文旅產業來說,構建常態化防控機制,全面提升健康保障能力,成為最基本的要求和挑戰。為此,三地博物館積極推出了云直播、云看展、虛擬景區等新業態,這些可以讓觀眾、游客足不出戶享受文化服務的新業態無疑將成為應對疫情挑戰,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
總之,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三地博物館應在優勢互補及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下,鞏固已有的合作成果,利用已經搭建好的合作平臺,帶動更多的中小型博物館和其他文化單位加入,聚人心、聚眾志,共繪最大、最美的同心圓。
————————
[1]李寶才.奮斗結碩果,揚帆再起航:新中國成立70年河北博物館事業發展綜述[J].文物春秋,2019(5).
[2]李恩佳,劉麗君.對河北全省博物館建設發展的幾點思考[J].文物春秋,2011(1).
[3]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EB/OL].(2020-05-18)[2021-03-20]http://www.ncha.gov.cn/art/ 2020/5/18/art_2318_43812.html.
[4]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博物館備案信息表[EB/ OL].(2020-03-20)[2021-03-20]http://wenwu.hebei.gov.cn/ staticPath/site001_html/E8%B5%84%E6%96%99%E4%B8% 8B%E8%BD%BD/20200320/000008.html.
[5]馬率磊.公共文化視野下的中小博物館人力資源整合策略探究[J].中國博物館通訊,2019(2).
[6]比約恩·斯坦費斯,劉怡.博物館通過協同發展成功應對挑戰[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8(2).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