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 高年級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雖然一些學生對科學課中的很多內容已經建立了相關的前概念,但是對科學探究活動仍然沒有系統的、全面的了解,對如何正確展開探究活動有疑惑。
關鍵詞:科學;自主探究 ;有效
一、課堂中阻礙學生有效猜想的因素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稿)指出:“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猜想結果、制訂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活動。”可見,當學生對某一個現象產生疑問之后,做出科學的、有效的猜想是科學探究的關鍵步驟,整個科學探究是圍繞著猜想進行的,只有做出了合適的猜想,才能以此為依據制訂恰當的實驗計劃并實施,科學探究也是對猜想的驗證,因此,實驗結論就是一開始的猜想或它的否命題。
在課堂活動中,有些學生的猜想總是天馬行空,經過多次觀察,總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未創設合適的情境
科學課中,學生經常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如《光和影》這一課,對影子、光源和遮擋物之間的關系,學生可以做出科學、有效的猜想。如教學《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若直接出示地形地貌變化的圖片讓學生猜想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學生當然是胡思亂想。但如果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火山和地震等是如何重塑地形地貌的,這時候,學生已經對地形地貌的形成有所了解,再進行猜測,那么這些猜測肯定是和主題相貼合的。
2.學生的前概念不同
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由于前概念的不同,學生的反應也是不同的,他們做出的猜測更會有所差異。如教學《陽光下的影子》時,學生對一天中影子長短的變化認知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做出的猜想也是不同的,由于實驗是小組合作的,因此小組內討論做出猜想也是有必要的。
3.教師未及時地進行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占主導地位,如果在科學課堂中,教師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由于學生有很豐富的想象力,很容易“信口開河”,既浪費了時間,對于這次科學探究也沒有幫助。
二、教師設法創設合理情境
科學課中學生的思維應該是發散的,因此教師應該做好引導者,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為。學生需要一個能夠進行自由猜想、探索和質疑的環境,這就離不開合理的、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此來營造出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1.活躍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
當學生接觸新的學習內容時,他們會覺得陌生。若教師可以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努力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學生在作相應猜想時便有了許多安全感,就能做出更大膽、合理的猜想了。例如在教學《食物鏈和食物網》時,若直接出示食物鏈和食物網,學生定會覺得陌生,相反,在開始時如果教師提問: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學生可能會說:生物需要水,陽光,空氣等)。通過出示常見的小動物,再引導學生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讓學生產生猜想的心理安全感,使思維盡早進入興奮點,從而產生更多更有效的猜想。
2.提出合理的問題,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問題的提出,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以什么方式提出這個問題都是值得深究的,只有當這些有趣的問題形成一個有趣的情境時,學生的求知欲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才能提出有效的猜想出來(針對這個問題的猜想)。如教學《光與熱》時,教師問: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的,那月光呢?從太陽和月亮兩個常見物著手,使學生的感官情景豐富起來,學生的心理就開始琢磨起來了,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什么關系呢?為探究“光與熱”的關系,引導學生做出合理有效的猜想,討論出實驗方案和注意事項之后,分小組比賽,看看哪一組最快在太陽光下將黑紙點燃。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呈現,打開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有效猜想。
三、學生在引導下做出有效猜想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是:1.提出問題;2.猜想與假設;3.制訂計劃;4.進行實驗;5.收集證據;6.解釋和結論;7.反思與評價。學生在產生了疑問之后,就會進行思考,從而做出相應的假設,因此,這個假設不能是無憑無據的,而是要以一定的事實和經驗為基礎的。
1.讓自己的猜想有根據
猜想是學生對將要研究的問題或現象做出的思維再加工過程,應該是科學的、有效的、有根據的,否則這個猜想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前概念是尤為重要的,探究活動才能更順利地進行。如教學《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時,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情境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系嗎?有的學生會認為沒有關系,有的學生認為有關系。這時教師就應當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如學生猜想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可以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夏天為什么穿淺色衣服等生活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說出他們的根據,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猜想是要有根據的。
2.學會整理猜想
在教學《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時,學生已經做出了猜想:降雨量、坡度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這三個因素。猜想比較多,學生的思維容易產生混亂,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繼續思考:這三個因素是否都有可能對土地產生侵蝕作用呢?等學生做出合理的解釋后,制訂計劃,用實驗來證明各個猜想是否正確。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討論等方法排除一些沒有根據的猜想,對一些有效的猜想進行實驗驗證,使學生的猜想具有科學性,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要讓有效猜想成為小學科學課堂的基石,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努力,更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有了有效猜想,科學探究才能得以正常開展,學生才能在做中學。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