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根據所服務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開始以產學協同創新為突破口向應用型轉變。本文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例,剖析產學協同創新導向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認為應該以應用型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以產學協同創新平臺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此外,協同創新平臺可申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或新建現代產業學院。本文建議應對產學協同創新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予以反思,對大學的本質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審慎的思考。
關鍵詞:產學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網絡與新媒體
一、 應用型轉向與產學協同創新導向
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從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局出發,切實增強對轉型發展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擺在當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動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
地方高校通常指地方所屬高校,即隸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共有大約2500所,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90%以上,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更多的地方高校在辦學條件、教學資源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走出自身特色之路,這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
本研究以實踐性較強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例,探討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剖析在產學協同創新的導向下如何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的方針、課程建設等問題,探索地方高校新媒體人才建設的解決策略,使其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創新人才,為地方社會發展提供“互聯網+”服務。
2.地方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協同創新是指在協同理論的視域中,將創新主體的各要素進行系統優化、合作創新的過程,該理念是基于以往的產學合作、產學研、校企聯合、協同創新等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和創新。如何將產學協同創新落實到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當中,是本研究的關鍵問題。關于人才培養模式,1998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首次做出了直接表述: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網絡與新媒體是教育部2012年增設的一門應用性較強的新興專業,在新聞傳播一級學科之下。目前共有約220個高校開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其中絕大部分為地方高校。縱觀國內高校的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三種模式,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新聞流模式;以復旦大學為代表的傳播流模式;以武漢大學為代表的技術流模式。三種模式各具特點,可適合不同層面的人才培養要求。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作為緊貼前沿的新聞傳播類學科,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尤為適合走產學協同創新的發展之路。自2014年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面向企業征集合作項目,由企業提供經費支持,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需求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改革。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效果,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合作共贏。
二、產學協同創新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以應用型作為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指將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總體規劃和課程設計,在人才培養上以制作生產新媒體產品為教育目標,其中新媒體產品指短視頻、H5、數碼攝影、融媒體等基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新聞傳播產品。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程性質,應該實踐課程的比例和數量上多于研究型課程,在考核方式上較少試卷考試的比例,增加新媒體產品形式和過程考核等多種考核形式。以應用型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課程體系,應該將“校企合作”作為必修實踐環節;強化視聽類課程,根據新媒體的當前熱點,在必修實踐環節中加入新媒體短視頻創作、新媒體編輯與運營等實踐性課程;在高年級課程中,尤其是使用案例式教學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應盡量和企業合作,比如新媒體倫理與法規類課程,可以由新媒體企業提供師資或教學平臺,形成實踐性強和指導性強的教材。
2.以產學協同創新平臺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
以“產學協同創新”作為人才培養特征,應建有產學協同創新平臺,各個創新主體在這一平臺上進行深入合作和互動,平臺有以下幾種構成方式:
(1)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作為協同創新平臺
根據《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在教育部和各省級教育部門牽頭下,企業主要負責發布項目指南,接受高校項目合作申請,確保承諾的項目支持經費、軟硬件等資源及時足額到位;高校是項目運行管理的主體,實行項目制管理,主要包括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項目、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項目、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項目等六大類,涵蓋人才培養體系的幾大重要環節。
對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來說,這六大類項目均適合申請,比如,在2019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中,山西師范大學與福建天宏創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項目《“互聯網+”<非線性編輯技術>網絡課程構建》,與江蘇云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項目《全媒體背景下“媒介素養”培養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究》,二者均為基于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而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中的新聞傳播類課程和影視制作類課程也可以申請。
(2)新建現代產業學院作為產學協同創新平臺
在現有學院和專業之外,通過與企業合作成立新的現代產業學院,跳出原有的課程羈絆和管理模式,實行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當下值得嘗試的創新模式。《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提出,“要在特色鮮明、與產業緊密聯系的高校建設若干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建強優勢特色專業,完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
這種嶄新的現代產業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應用型轉型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意義重大,已有不少地方高校積極申報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比如作為湖南首批的長沙理工大學現代媒體創意產業學院于2021年1月獲批;長春大學融合媒體創意產業學院于2021年6月獲批。
這種相對較新的人才培養實體,旗幟鮮明地打破原有的教學秩序和用人體制,創新企業兼職教師評聘機制;打破原有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教學模式,解決地方高校在深化實習實訓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等方面的瓶頸問題。現代產業學院重組社會資源,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非常有益于應用型、復合型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推動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充分釋放更為活躍的創新力量。
三、產學協同創新導向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
任何一種模式都會有其弊端,產學協同創新導向人才培養模式固然能夠解決目前的應用型轉型問題,但我們仍舊需要對目前能夠預見到的問題進行反思,保持審慎的思考。
首先,應反思地方高校對人文社科知識的課程設置比例問題。理論教學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文科類課程不可偏廢。尤其是文化、文學類課程和哲學、社會學類課程,對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的作用不容忽視,不可因為走產學協同創新之路就忽略人文社科素養課程對人生成長的重大價值和重要意義。
其次,對于學生雙重身份的反思。學生參與學校與企業的產學協同創新項目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在校生,也是企業的實習生,因此,學生面臨雙重考核。企業應該制訂與在職員工不同的評價標準,明確的獨立考核體系和薪酬體系,使學生事先了解,避免出現糾紛。
最后,要將職業教育與理想教育、立德樹人教育有機結合。強化立德樹人,增強思政類課程,強化學生的大局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作者簡介:
王穎,長春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文學傳播。
課題項目:
長春大學教改課題立項支持項目《基于產學協同創新的應用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QNXM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