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科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還存在一些薄弱之處,如對單純語言培養的著力點較多;學生語言應用綜合能力培養不足,難以學以致用等。文章分析了新文科理念的實踐,可以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借助基于SPOC的信息技術運用實現數字化時代的教育創新和實踐,建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從而更好地服務全球化發展戰略。
關鍵詞:新文科;英語專業人才培養 SPOC教學模式
“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由此“新文科”這一概念正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1]。
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至少與三個方面有關:新技術的推動、新需求的產生以及新國情的要求。其中,“新技術的推動”這一方面對于新文科理念的實踐提出了技術上的要求。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技術等進入各個學科,人文社會學科深受其影響。在此背景下,“新文科”特別強調新技術[2]。《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來促進教育事業發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進以教師講課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新文科理念的實踐可以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借助SPOC等信息技術的運用來實現數字化時代的教育創新和實踐,建立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
一、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足之處
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還存在以下薄弱之處:1.對單純語言培養的著力點較多,注重育人方面較少。課堂上對于語言的基礎知識強調過多,應用訓練較少,學生的視野非常局限,人文探索精神和跨學科知識貧乏;2.學生語言應用綜合能力培養不足,思辨力缺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難以學以致用,無法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3.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發展還不完善。傳統教學依靠教師講授,難以實現個性化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和內容有限,無法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和培養學生的思辨力,與課后學習難以互相支撐和呼應。以上這些都要求融合現代教育技術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外語教學中能夠得到廣泛應用,改善目前人才培養的不利情況。
二、如何通過SPOC教學模式促進英語專業人才培養
SPOC這一概念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FOX教授于2013年首次提出,和MOOC的MASSIVE相比,它針對于SMALL的層級,面向小規模群體進行教學。邱能生、邱曉琴(2015)認為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使教師有效利用優質SPOC課程資源,重構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率和效果[3]。黃慧、熊琴(2016)指出SPOC模式有利于學生依據個體學習能力自定步調進行學習,發現問題并在課堂上參與研討[4]。陳娟文、王娜等(2017)進行了基于SPOC的學習共同體構建實驗,證明這種共同體的創建有效提升教學效果[5]。
SPOC模式能夠達到因材施教、個性化學習的目的,比如清晰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圍繞課程和學習者之間的交互設計、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設計等都是有效提升學生能力的路徑。它將MOOC豐富的在線資源同實際教學合二為一,借助翻轉課堂的實踐,教師將課程基本內容學習放在課前由學生完成,發展其自主學習能力。線下課堂進行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既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小組分工等方式喚醒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可以對全程進行監督和指導,同時嘗試創建相關課程網絡學習共同體等信息時代教學方法,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課程教學目標。SPOC模式可從以下幾方面設計:
1.教學環境設計:教學環境可以分為線上、線下學習環境兩部分。線上學習環境包括各類教學平臺、海量在線資源等,教師和學生必須在課程開始前熟悉所有操作,如視頻發布、作業上傳、測試功能、討論區功能等;線下教學環境包括傳統的學習場所、教師以及學生。
2.教學過程設計:授課前,教師設定教學目標,營造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空間,同時結合培養思辨力的目的,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制作與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水平相匹配的課程視頻并發布到線上,要求學生自行觀看,并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題預熱下一步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在授課中,教師可簡要回顧視頻課中的要點,檢查學生預習完成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拓寬視野,學生之間還可以小組討論,鍛煉思辨力。課后評價也是重要一環,包括教師線上監控及反饋評價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檢測、知識內化及學習反思的完成情況。學生學習視頻課程中的語言點,并完成相關嵌入式測試(可實現平臺自動評改),再到線下和教師及同學的互動和討論等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的監控和主導。因教師的評價對于形成性評價具有一定影響,所以應遵循合理性、科學性的原則,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習興趣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3.教學評價設計:SPOC教學模式下,可以通過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督導評教及平臺上課程注冊情況、任務發布情況、線上學習管理、答疑情況等來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同時SPOC教學模式能夠優化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部分,將期末考試成績作為終結性評價,占總評成績的一定比例,再將由線上學習參與情況、課堂活動參與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等構成形成性評價,設為一定比例。形成性評價立體多元,學生本人、同學及教師都可以進行評價,學生及時看到自己所學情況的反饋,有助于其認識到與同伴間的差距,激發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三、新文科背景下SPOC模式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關注SPOC師資培養
新文科的教學體現在專業間打破原有的壁壘,實現融會貫通,這對于SPOC的師資提出了高要求:既要配備熟悉相近專業和學科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概念引導,也需要教師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及互相合作。從過往高校對于師資培養過于細化來看,未來需要長期關注SPOC模式下的師資培養問題。SPOC的課程制作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信息技術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要有創新意識,關注教材的知識點和學生的興趣點,提煉教學資源中的精華部分并加以講解,設計互動性高、有利于知識內化的活動和練習,還要及時將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部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以用于課堂教學,提高線下互動的效率和質量。
2.清晰“新文科”內涵理念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沈壯海表示,新文科并不是“新技術+文科”或“文科+新技術”,也不能將新文科視為新工具和方法的簡單應用,而要真正擁抱和融入新技術,借助現代科技重塑我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體系,更好地回應和闡釋科技與人文社會科研之間的邏輯關聯[6]。需要指出的是,外語專業的融合交叉不是簡單疊加,更不是隨意拼湊,而是交匯融通,是“一加一大于二”,是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凸顯“外”的個性發展。“外語+”是固基強本,突出人文性,增強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外語”是豐富內涵,擴充專業接口,增強專業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不做附庸,堅守陣地,外語專業才能有新作為和新地位[7]。
現代社會對于勞動密集型人才的需求日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對知識密集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信息化教學不可替代教育本身,但能助力、優化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該依托技術助力培養模式的革新,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和線下學習結合到一起,幫助學生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思考探索,并借助網上豐富的資源開拓學生跨學科知識的視野,極大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將來如何更好地將英語學科和鄰近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并開展相關教學探索,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銘玉,張濤. 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21(4)
[2] 黃啟兵,田曉明. “新文科”的來源、特性及建設路徑[J].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 80-88.
[3] 邱能生,邱曉琴. 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效果評估及改進方法之研究[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4):76-79.
[4] 黃慧,熊琴.? 基于“后方法”理論視角的SPOC外語教學模式探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6(4):27-32.
[5] 陳娟文,王娜,李金玉.? SPOC學習共同體構建探析——以大學英語SPOC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為例[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4):60-63.
[6] 陳鵬. “新文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N]. 光明日報,2019-05-20(8)
[7] 王俊菊.新文科建設對外語專業意味著什么?[J]. 中國外語,2021(1): 3+26.
基金項目:
南京工程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課題“基于SPOC的MO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實證研究”(項目號:2018ZC10)
作者簡介:
楊春春(1980-),女,南京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