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娥
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種植課程在各園落地生根,百花齊放。幼兒園的種植活動一般發生在自然角或種植地,因此,自然角和種植地本身成了課程的重要資源,它們是種植微課程的發源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季節的更替,種植活動的深入,種植地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景象。有時郁郁蔥蔥,有時碩果累累,有時微吐新綠孕育生機,有時亦是枯葉殘枝充滿蕭條。這不同時刻、不同狀態的種植地資源,卻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種植地特別時期的資源信息。虞永平教授主張用“全收獲”的理念開展種植活動,讓幼兒最大限度地“全程”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各個環節;吸引家庭、社區等“全員”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下面我以種植地資源為例,闡述以全收獲的理念聚焦種植地資源,從資源到經驗的一次全收獲課程實踐活動——“趣挖紅薯”。
活動再現
初探紅薯地
牽?;ㄊ⒎诺那锾欤⒆觽兙尤话l現紅薯地也開出了“牽?;ā?。但是,很快,孩子們在探究中得到驗證:這不是“牽牛花”,而是“紅薯開的花”。
“紅薯都開花了,那結的果又在哪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孩子們深入紅薯地,終于從泥土裂縫中發現了飽滿的紅薯。孩子們興奮極了,“紅薯豐收了,我們該挖紅薯啦!”
親子調查活動:挖紅薯
決定挖紅薯,但是怎么挖呢?孩子們想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調查,于是帶著調查表,邀請家長參與到我們的挖紅薯計劃中。
調查內容有三項:
1.看到過誰收紅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收紅薯需要做什么?需要哪些工具?
3.我們的收紅薯計劃是什么?
調查后我們進行了統計和交流,討論并確定了計劃:
1.準備好鏟子和收紅薯的工具。2.邀請大人清理紅薯藤,孩子用鏟子挖紅薯。
第一次挖紅薯
根據計劃,孩子們邀請阿姨割去紅薯藤,男孩子自告奮勇用小推車把藤運到小兔子的家,個別孩子還自留部分帶回去給家里的小兔子、小羊吃。紅薯地露出一截截短短的主莖,孩子們手拿鏟子迫不及待地挖紅薯,三三兩兩聚成了一堆又一堆。有的紅薯被挖破了皮,有的被挖折了腿,孩子們很是心疼。驚喜的是居然有三位女孩子成功地把連著主莖的一窩紅薯完整地挖了出來,“哇!好美的一串。”“好多個連在一起的呢!有的大有的小?!薄澳鞘且桓C紅薯,是紅薯的一家吧!”“數數紅薯一家有多少個?”“下次,我也要挖這樣的一窩!”“我們一起挖好嗎?”小伙伴之間有了新的約定。
第二次挖紅薯? 小組合作
這次的挖紅薯活動,允許孩子們自找伙伴3人成小組,合作挖紅薯,并在表格中做好記錄和統計。
記錄內容:
1.猜一猜,一窩有幾個紅薯;2.挖一挖,一窩挖到幾個紅薯;3.統計挖到的紅薯總數是多少;4.統計完整挖出的紅薯有幾窩。
課程資源是無生命的“物”,只有將其轉化成引發、促進、支持幼兒有效行動的條件,它才能幫助幼兒建構起有益經驗?!凹t薯地開花了”這一信息使種植地資源獲得了孩子們的關注。此時的種植地既發出了收獲的預告,也因為資源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不斷生發問題,使孩子們產生探究的不同需求,生成了一次又一次持續性的活動。使得看似簡單的“挖紅薯”變得更為有趣,更有意義,種植地資源發揮了它獨特的價值。這樣的收獲突破了種植活動單純對植物果實的物質性收獲,體現了重視幼兒經驗獲得的種植新理念。
一、關注資源引發問題,誘發學習興趣點
智慧地傾聽與支持
前期,孩子們對牽?;ㄓ谐掷m很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因此紅薯地開出的“牽?;ā?,引發了孩子們的關注?!斑@真的是牽?;▎??”這一問題,引導著孩子們進入紅薯地尋求答案?!俺跆郊t薯地”時,他們用順著“牽?;ā闭一ㄇo,在探究中發現這是紅薯藤上的紅薯花?!凹t薯果實在哪里?”又一個問題產生了。在孩子們探究交流時,我是智慧的傾聽者,隨時準備為孩子服務。當孩子們發現泥土裂縫中露出的紅薯果實欣喜若狂時,我找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點,及時給予適宜的支持——支持孩子們通過調查的方式為收獲做準備。
二、聚焦問題引發活動,促發學習探究點
智慧地捕捉與對話
有了前期的調查和經驗分享后,我大膽地 “把資源留給孩子”,就有了孩子第一次自主挖紅薯活動。孩子們自主探究,嘗試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挖出紅薯。
自主狀態下,孩子們有的單干,有的合作。我停下腳步,智慧地去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努力從孩子身上找靈感:孩子們慶幸挖出紅薯而自豪;又發現有的紅薯被挖破皮、或被折損而遺憾。從同伴間的對話中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并嘗試和孩子對話?!霸鯓硬拍懿煌趬募t薯?”成為孩子們下一步探究的重點。正因為有了“不挖壞”的要求,后續居然多人合作挖出了一整窩紅薯。不同的刺激,形成不同的探索。從遺憾、滿意到驚嘆,孩子們挖紅薯的經驗越來越豐富,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三、親歷活動獲得經驗 ,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智慧地提升與搭建
當一整窩紅薯完整地出現時,觸動了我: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一窩紅薯是多個,需要和同伴非常默契地配合,極強的責任感、超強的意志品質和合作能力才能順利完成。這樣的訓練于“挖紅薯”活動中居然不知不覺地達成了。這正印證了張斌老師說的“ 突出兒童的探索,能淡化教師的‘教導”。
“教學活動必須讓幼兒做事,有意義的做事?!薄拔乙惨谝桓C?!薄拔覀円黄饋?。”……孩子們熱血沸騰的話語和張斌老師的提醒在我耳邊縈繞。我覺得我有責任必須給孩子們搭建這樣一個平臺,于是有了帶著挑戰任務的第二次三人合作挖紅薯,并做好記錄和統計。一窩窩完整的紅薯不斷出現,孩子們如獲至寶般捧著、拎著紅薯一家子向我報喜。他們創造性地用多種方式來記錄一窩窩紅薯的數量,用連續加法和接著數等方法來統計紅薯總數,孩子們還把這次收紅薯快樂豐富的體驗活動編成了朗朗上口的兒歌。活動中快樂的體驗自然流露,孩子們用自己的能力和表現向我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和獲得的發展。
“資源必須經過兒童的活動才可能轉化為經驗。”利用一片紅薯地,引導孩子親歷一次又一次的探究,給了孩子一次不一樣的收獲。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那一個個、一窩窩看得到的紅薯,更是全收獲理念下種植地資源優化利用的多樣化學習活動,它獨有的教育價值使孩子們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不斷建構有益經驗,獲得了多樣化的快樂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斌.常熟理工學院教授 《從課程資源到經驗》講座內容。
[2]虞永平.《“全收獲”的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 .幼兒教育.2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