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從俄羅斯等國增加煤炭進口,但不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0月27日的報道顯示,澳大利亞正因“對抗中國”而承擔后果,而且是直接的經濟損失。諷刺的是,澳大利亞緊跟美國的步伐才這么做的,而美國卻在通過“澳中對抗”獲益,增加了相關產品對中國的出口。于是,澳大利亞心里不平衡了,想著是不是從道義上勸說美國,撈到一些補償,結果反被坑。
澳大利亞“對抗中國”的步調與美國一致,惡化于2016年下半年。但中國一度非常克制,只把不滿限制在外交領域。然而,堪培拉政府卻得寸進尺,一再挑釁,終于“求仁得仁”。在2020年4月,當時澳大利亞政客們要與特朗普聯手,借新冠肺炎疫情攻擊中國之后,中國采取一連串的貿易行動,澳大利亞從煤炭到葡萄酒的十幾種產品出口大受影響。
怎么辦?澳大利亞人想到的不是結束“對抗中國”,而是想讓美國給點補償。美國沒有支持澳大利亞,反而抓住機會從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爭端中獲益。
香港《南華早報》的報道稱,中國宣布不受歡迎的澳大利亞商品清單包括葡萄酒和煤炭,北京對這些產品的非官方禁令,以及對澳大利亞冷凍牛肉供應的限制,讓美國出口商紛紛涌入中國并開始填補空白。中國海關公布的7月份最新數據顯示,澳大利亞連續第八個月沒有向中國出口任何煤炭,而美國向中國出口了63.6萬噸煤炭,價值1.17億美元。美國出口商向中國銷售的瓶裝葡萄酒也比澳大利亞多得多。7月,美國向中國出售了價值近350萬美元的裝在最多2升容器中的葡萄酒,而澳大利亞則出售了價值約40 萬美元的葡萄酒。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一直受到中國今年早些時候正式征收的反傾銷稅的影響——這使得澳大利亞的葡萄酒與其他葡萄酒出口相比競爭力下降——以及北京在11月實施的非官方禁令。牛肉是最新加入美國以犧牲澳大利亞為代價的出口清單。今年美國對中國的牛肉每月出口量增加了一倍以上。美國在冷凍牛肉出口方面超過了澳大利亞——多年來一直由澳大利亞占據主導地位。(綜合中新社訊、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