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喜
情境教學的核心是情境創設。教育學認為:情境實質是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學習環境。它以“情”為經,在音樂教學中注重情緒培養、情感體驗;以“境”為緯,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環境創設,拉近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得以實現。
一、民主、和諧的情境,是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良好開端
進行音樂審美教學伊始,通過創設民主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民主、和諧的課堂結構中,教師對教學活動所持有的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堅定的信心,可以使學生自信、積極地參與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在愉悅的環境中體會美、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意識,鞏固審美能力。
在教學的開始階段,筆者嘗試過多種創設民主、和諧情境的方法。如:1.從語言環境入手;2.從歌唱技能展示入手;3.從音樂欣賞入手;4.從學生自由活動入手等。
二、能動、有序的情境,使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得以延伸
有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接著營造動力狀態的課堂環境,更好發揮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
匠心獨運、巧妙創設的問題情境是學生興趣參與學習的需要,也是營造動力狀態課堂環境的重要開端。在學習《沂蒙山小調》時,筆者運用支架式教學進行情境創設。
預熱: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并提供學生獲得知識的工具。教師將《沂蒙山小調》作為問題設計對象,把設計問題任務交給學生。
互動探索:用以引發和展開情境的各種可能性,讓學生進行探索嘗試。教師可以啟發、引導,讓學生共同探討,設計問題。
獨立探索:學生圍繞問題,選擇方法獨立探索。在明確“沂蒙山”的知識后,接著學生利用各種方式搜集“沂蒙山”的知識和“小調”類音樂作品。
三、訓練、實踐寓于情境,使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獲得升華
在教學中,認真處理好音樂審美教育與技術訓練、實踐探索間的關系。如果輕視技巧訓練,學生會因無法表現自己的想法,逐漸對音樂課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失去信心。
訓練學生基本技能,要有科學、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要在維護興趣的前提下逐步滲透,在課堂上巧妙進行知識講解與技能訓練,如:歌唱的方法、欣賞的方法、樂器演奏方法等。
眾所周知,藝術源于生活。要充分利用藝術展演等藝術活動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實踐,走進五光十色、變化萬千的自然,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妙和自然的瑰麗,因此,要盡量多為學生提供參觀、表演的機會,使音樂審美教育獲得升華。
四、欣賞過程中的情境,使音樂審美能力培養步入更高境界
審美教育的最終歸宿應是學生具有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讓學生多接觸音樂作品,開闊學生眼界,激發他們愛美、愛表現美的天性,讓他們發揮自己獨特見解,在相互接納、贊賞、爭辯、互助中反思和評判,通過合作、溝通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從而產生對事物新的洞察和對美的更高層次的了解。
審美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點:1.審美教育是最直觀的情感體驗。通過審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用音樂來調動學生的情緒、樹立民族自豪感;能夠用音樂實踐來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描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真摯的情感,并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抨擊與鞭撻。當學生欣賞到“長亭惜別”“樓臺會”“化蝶”等片段時,學生被小提琴柔美動人的旋律和大提琴渾厚抒情的曲調所傾倒,同時,不約而同地表現出對封建禮教的憤怒和對主人公的同情。2.用音樂來調動學生情緒,樹立民族自豪感。“音樂是一種毫不虛偽地反映人民道德品質的語言。”要用音樂的“靈魂”來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和發掘心靈最深處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音樂潛移默化的影響,催人奮進,給人力量,培養他們優秀的品格,樹立他們真善美的意識,使他們在良好環境中成長。
在教學中實施音樂審美教育,創設一個愉悅、能動、寬松的課堂情境是何等重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為成功實施音樂審美教育提供了客觀條件。只要我們重視課堂情境創設的重要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就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