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廣漢三星堆文物發掘現場的考古工作人員通過一鍵控溫,讓“吃土”文物們在“空調房”內安穩地入睡。
這會兒,在被窩里瑟瑟發抖的人,估計開始羨慕起了這些文物:這是什么空調房?其實,它就是前段時間大火的三星堆“全透明”考古發掘方艙。
在過去,針對新發掘的祭祀坑,一般使用竹竿搭建圍欄將其“圈住”,發掘出來的文物也多半用紙包住,放進木質箱子運出去。如今,這些“粗糙”的手段早已被更加精細、高效、安全的一系列操作所取代。
據了解,每個方艙里配備了集成發掘平臺,并設置有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統,采用了平行桁架、自動化載人系統等裝置,實現出土文物調運的功能。
走進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大棚內,一眼便能看見一個個數十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整齊有序。這些考古艙由鋼架和玻璃構成,艙內還有縱橫的桁架,以及可升降的發掘小平臺,平臺底板開有40厘米見方可蓋合操作口,便于非接觸式清理。
在現場,工作平臺像吊籃一樣將穿著防護服“全副武裝”的考古人員放進坑內懸空作業,并隨時變換位置、方向和角度,盡量減少發掘坑中的文物和填土遭受發掘者帶入的污染。艙內的起重機也足以應付各類器物的提取工作。正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總工謝振斌介紹:“不僅可以載人懸空清理易碎文物,還可以裝載文物出坑;既可以進行高光譜分析,也能開展三維掃描等信息采集工作……”
“房子內還有獨立的空調控制系統,能保障艙內溫度控制在20攝氏度到25攝氏度。這對于一些文物,比如象牙、絲綢等的現場提取和應急保護,具有關鍵作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沖說,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統主要包括艙內環境控制系統和發掘系統。其中,發掘系統又分為信息采集、操作平臺、分析平臺。
據王沖介紹,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人員獲取到的文物信息可以及時地采集到系統中以便進一步分析。此外,在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大棚內還有一個環境監測系統,除了對艙內溫度和空氣濕度進行監測,還會對整個發掘現場土壤環境進行24小時實時監測,并上傳手機端和電腦端,考古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查詢。
目前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大棚內有4個發掘艙,都分別針對不同祭祀坑。其中有三個大面積的獨立祭祀坑各設有單獨發掘艙,另外三個面積較小的祭祀坑“共享”一個大型發掘艙。
在考古大棚內東北側,則是約150平方米、呈曲尺形布局的考古發掘現場應急保護集成平臺:應急檢測分析室、有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無機質文物應急保護室、微痕物應急保護室、文保工作室、考古工作室等,內置各種儀器設備。
這些充滿科技元素的文保工作“小屋”與考古發掘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發掘、保護工作體系。(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