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日趨發展,傳統的藝術形式已無法適應當下的審美需要。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變革,使得傳統繪畫的社會功能逐漸發生了轉變。研究其因,有助于推動新的藝術觀念的發展,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規律,重塑中國當代繪畫的功能品質。
關鍵詞:現代藝術;繪畫;社會功能
繪畫是反映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載體,從藝術的起源來看,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總有一種模仿和記錄的心態。作為創作主體,藝術家在創作欲望的推動下,運用一定的藝術語言和手法技巧,將自己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感受物態化為具有審美價值的繪畫作品。優秀的繪畫作品能從認識、教育、審美這三個方面來影響觀者的思想情感。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日趨發展和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涌入,傳統美學價值觀被逐步消解,傳統繪畫的美學原則已無法滿足當下人們對藝術品質的需求。同時,在西方“前衛”藝術的指引下,繪畫通過“模仿”和迎合西方審美價值取向,逐漸的脫離本土文化特征,成為追求另類、消極、荒誕的藝術活動。這種藝術思潮的沖擊和市場經濟的變化,讓中國當代繪畫在認識、教育、審美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轉變。重新審視這種轉變,一方面有助于推動新的藝術觀念和形式的發展,另一方面能使我們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規律,重塑中國當代繪畫功能的品質。
一、中國當代繪畫功能的“顛覆”
在欣賞一幅優秀的繪畫作品時,我們不但可以了解一段歷史的文化背景,同時也能陶冶情操,賞心悅目,愉悅性情。魯迅說: “凡有美術, 有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 故亦即國魂之現象”。但是,隨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涌入,繪畫的功能開始發生“顛覆”性的轉變。
1、繪畫形式剝離了本土文化特征,變成自我消極情緒宣泄的工具
關注當下的社會現實和當代人的精神情感,應該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但是,為了順應與迎合國際藝術規則和西方收藏市場的價值取向,藝術家在創作中逐漸剝離了自身文化的特質,忽視對中國當下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并在藝術觀念的表達上趨近于西方主流價值觀。在愈演愈烈的商業化競爭中,繪畫也變成了商業化運營的“時尚符號”,原本真實反映中國現實社會的現實主義繪畫創作原則也被當代藝術家所摒棄,所敘述的內容不再是當下中國社會本身,所表達的也不是自己真實的情感。為了追求“新潮”和 “前衛”的藝術,他們把無聊、無序、荒誕,消極等情緒融入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其作品帶有嚴重的消極意義和批判性傾向,不再給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的享受,繪畫成為了藝術家一種自我消極情緒宣泄的工具。
2、模糊了“真、善、美”的心理界限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體現, 是個體對美的認知反映,在藝術創作中,把“真、善、美”的作為自己審美理想和藝術創作的標準,這其中包含著創作者對待善惡的態度與尺度判斷。“惡以誡世, 善以示后”,藝術作品要有正確的思想導向性。我們只有面對這樣的繪畫作品,才能使人們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思想和認識上得到提高,從而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然而, 在近年來,中國當代繪畫的表現中,“真、善、美”最原始的色彩被逐步淡化,藝術家卻把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觀念作為革新與解構的對象,消解和模糊“真、善、美”在人們心理的界限。從90年代開始,在現代后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影響下,一大批藝術家都以消極、頹廢、荒誕的手段來填充自己的作品,模糊了傳統道德審美價值在人們心理的界限。
3、審美從愉悅性情變成了追求精神的病態和扭曲,
作為“美”的載體, 創作主體通過點、線、面,透視、構圖、虛實等造型手段,反作用于人的視覺,使人產生審美愉悅的感受,從而引起美感體驗升華的心理反映。隨著生活質量的轉變,人們對藝術品從單純的欣賞走向了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欣賞者在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時,他不僅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還可以獲得人格上的重塑,使欣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美感享受。
隨著精英藝術被大眾文化拉下圣壇,藝術被普世化,藝術無孔不入的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為了更加刻意的迎合市場和符合大眾低級趣味的審美,藝術自身也開始墮落,藝術不再是高品質審美的代名詞,而是庸俗、低級、偽劣的產物,高品質的審美理想,被低俗化了。在極力模仿西方現代后現代主義的當代藝術,人們忽略了藝術作品應有的自然美感和優美的造型形象,而是扭曲了藝術本身的最根本的東西,把反人道的行為作為藝術創新原則,追求病態和扭曲繪畫再現形式成為整個中國當代繪畫的創作標準。這完全摒棄了傳統的美學和道德觀,把繪畫的由“審美”變成“審丑”,以此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前衛”的標本。
二、“重塑與構建”中國當代繪畫的社會功能
傳統的精英文化正在被西方現代后現代藝術的審美標準和市場經濟體系的大眾文化所消解。在現代社會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也被所宣揚的“獨立”、“解放”、“自由”逐漸被碎片化,失去了文化基因,游離在脫離自身身份屬性的文化里,中國當代繪畫失去了文化內涵。面對這種混亂的新文化現象,迫使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身身份屬性,找到屬于自己文化價值的根。
重塑與構建中國當代繪畫的社會功能,首先,重新審視自身文化的屬性。文化的繁榮是一個名族強大和自信的體現,重塑本土文化自信與價值,重新審視自身文化的屬性,是一個推動名族文化發展的奠基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挖掘本土文化中最精華的創作元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讓真、善、美以生命的形式融入藝術作品中,為藝術創作提供更強的動力,使高質量繪畫作品能夠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
其次,藝術創作即要健康積極的弘揚我們本土的高雅文化藝術,滿足更高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要大眾化,普世化,給予普通精神的慰籍,滿足他們的短暫心理需求。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關注當下所處的社會現實和真實的人,要關注不同層次和階段人的審美需要。同時,也要不斷去審視自己,重新思考個體與個體、自然、社會的關系,完善與堅定自己的繪畫思想、觀點和立場,重建當代人的精神家園。
最后,重塑中國當代繪畫的價值觀,就是要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美學觀,走中華民族文化復興道路, 發展屬于我們自己的當代藝術, 建立自己的藝術價值標準,堅持中國社會主義的偉大文化傳統, 重提“真、善、美”和諧統一理想,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創造出真正有思想、有水平,健康的、積極的、高雅的當代繪畫視覺圖式。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和我們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讓中國當代繪畫的社會功能重新回歸。
結束語:人類文明總是在文化的更新迭代中演變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思潮總在不斷地涌現,我們需要更多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作品,來滿足我們更高品質的審美需求和精神家園。中國當代繪畫的發展脫離不了全球化語境,在世界前衛思潮的浪潮中,我們要清晰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要把中國本土文化特質作為繪畫表達最本質的內容。那么如何繼承傳統審美標準同時還能適應當下人的審美需求,承擔起中國當代繪畫的義務,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反思的問題。因此,當下藝術家需要創作更多的積極健康的繪畫作品來重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重塑中國當代繪畫的社會功能,完善當代繪畫發展的生存環境,讓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夠更好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墻——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 高名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8月
[2]《中國當代藝術研究》 李倍雷,赫云.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2年12月
[3]《見證中國當代藝術》 馬欽忠.學林出版社,2011年4月
作者簡介:王歡(1988—)男,漢族,籍貫:甘肅甘谷,職務/職稱:助教,學歷:研究生,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