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標
摘要:自然包羅萬象,而光影使得萬物顯現于視覺之中。在自然科學界光使得人眼觀察到萬物,而繪畫創作中光更是不可或缺的藝術元素。作為光對立面的影與其相輔相成而存在,構成光影矛盾統一體,所以無論在科學界還是藝術界光影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油畫;光與影
引言:因為繪畫主要是注重于視覺感受的藝術,而絢爛多彩的物體得以在視覺中呈現,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光影的作用,光影作用下,我們才能在進行觀察活動。作為藝術生更應當對光影充分的了解,不僅生活中還要對繪畫中光與影的應用做到明確認識。
一、光與影
繪畫中光影對比若安排得當,可使作品產生強大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光影對比法也是很受歡迎的藝術創作方法。光與影除了物體亮部與暗部的對比關系,最有魅力之處應該是光與影在明與暗中間色上的微妙過渡關系。難理解和表現的地方也是物體明暗中間色的過渡光影,因為此處光與影不再是清晰的對比,而是煙霧般模糊的柔和美。
(一)現實中的光與影
日常生活中光指的是全部的電磁波譜。光由光源所產生,光源是正在發光的物體。光能在真空、水和空氣等透明物中傳播,常見光主要來自太陽以及如燈泡等人造可發光的工具。對于影來說光是它存在的基本條件,光線受到不透明物體的阻擋,從而產生了陰影。正是光的對照遮擋,才有相對的陰影現象。
(二)繪畫中的光與影
素描中的光影處理簡單來說可分成黑、白和灰三個部分,而初學者作畫時對黑色也就是物體背光暗部和物體受光亮部白色較為關注,且處理受光與背光對比時往往也達到基本要求。可在亮部與暗部交接處,畫面光與影動態交融關系成了作畫者難以適當把控的色調。
素描中光影交融放到油畫,便不單是黑、白及灰色的處理。光影中間過渡色仿佛融合所有顏色,作畫者若仔細觀察過渡區也將看到很多種顏色若隱若現。這時就需作畫者在觀察后做主觀處理,也就是對物體實際光影觀察基礎上,將實際光影向作畫者想表達的內容上靠攏。該內容可以是你的作品主題,也可以是情感表達。油畫中的光影部分來自對自然觀察,這是與現實光影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在于油畫光影有很多受到作者主觀處理,而不管這些光影關系怎么變化最終都是為作畫者畫面表達所服務。
二、油畫光影的表現與處理
隨著現實光影理論的發展,畫家展開了對光影的自我主觀處理。而這一發展也使得畫家創作時有了更高的靈活性,比如畫家可依畫面主體進行現實與畫面的光影設計,對光源調整。越往后人們越重視自我情感的表達,早期油畫多是教條刻畫,呈現神話人物形象和故事,當畫家想要表達人性時,繪畫中的光影便更多用于服務作畫者對于情感的表現,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畫家們在創作自己作品時,應是主動一方而非被動。作品中大部分東西也都是作畫者自己所選擇以及安排,而不同時代自然會有不同思潮及繪畫環境,這些都對畫家產生極大影響。
(一)不同時期的比較
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奠基人馬薩喬率先注意到繪畫中光的重要性,開了畫面光源設計先河,使人物形體與輪廓感突出。光源集中后,畫面人物光影關系更明確,從而使人物的塑造呈現莊嚴厚重之感,結構也十分明確清晰。
達·芬奇將光與影的理論研究推入新紀元,他通過一系列觀察實踐建立了古典寫實油畫光影處理的理論體系;并將光影、空間、解剖和色彩等繪畫理論相聯系,從光影形態、大小、位置、濃淡與變化等方面突破前人的認識,建立了更完善的繪畫光影體系。《芬奇論繪畫》一書的第四篇中,達·芬奇對光和影進行了十分詳細的探究。比如對光的種類他如此細分,“光線——照射不透明體的光線有四種:普片光,例如地平線上大氣的光。特殊光,例如太陽、窗口、門洞及其它有限口的光。第三是反射光。第四為透射光。”對影他也引出“原生影與派生影”等系統性概念。不僅有理論推演,還有各種直觀圖解。他偏向運用自然光,強調畫面浮雕感及光影柔和過渡,通過這樣的光影處理,使其畫面呈現別人難以企及的真實空間表現。替人畫像時,他往往選陰天或黃昏時段進行。因為陰天的薄暮時分物體上光影變得十分柔和,從而呈現出優雅美麗的臉龐。基于多年繪畫經驗,處理光影的明暗漸隱法也慢慢的被他建立,一直延續至今。
相較于文藝復興的繪畫風格,巴洛克藝術更重內心表達,偏向熱情動態的浪漫主義色彩。光影處理風格變為夸張,追求宏偉奔放的藝術效果,注重給觀者視覺享受。如卡拉瓦喬甚至用光與影作畫面的主導因素,即使素描關系分布上,卡拉瓦喬也比前人更在意光影影響。作畫者對光影的處理更偏向于非自然,畫面產生了戲劇性氛圍。這種新的認識使光與影在繪畫中越來越重要,直到荷蘭畫家倫勃朗在畫面中將光用到了極致,他畫布上顏料的厚薄呈現出光的層次,并通過對光線方向及明暗精心的安排設計,從而將光與人的精神情感相融,使得畫面中光影與人物的內心世界合而為一。
縱觀西方油畫光影發展,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如同瞬息萬變的光與影,各時期流派對光影的處理都在不斷演變。其中既有繼于前人的相同,也有適應新時代思潮的突破,但無論哪個時代流行何種繪畫理念,光影研究永未停止
(二)不同畫家的比較
文藝復興時期,在畫家喬托注意到光影的對比和中間過渡色后,不僅把這些因素在畫面中體現出來,還通過光與影關系的細化,從而在畫面中實現具有體積感渾厚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為喬托技法繼承者的馬薩喬,他畫面的中心人物光線極強,且對右上方斜射光源的設計,使固定而集中的光線極大豐富了畫面層次,讓中心人物光影色彩飽和度及立體感都得到了提升。
達·芬奇則將光影、透視和解刨等學科緊密聯系,從其筆記中可知他對光影的見解,“透視縮形表現與光影效果共同作為繪畫藝術的主要長處所在,光與影都產生于光”。通過人為對光影進行位置方向上的安排可極大提升物體浮雕感,如在所要表達的形體與具備陰影的物體中間加上較明亮的光,可將形體同暗物明確分開,從而給觀者極強的浮雕感。這為后世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在主觀處理畫面的光影中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卡拉瓦喬喜歡將戲劇性的舞臺效果呈現在自己畫面上,用黑白強烈對比,給人視覺震撼。其光影處理技法承前啟后對倫勃朗與維米爾以及拉圖爾等畫家都產生了不同程度影響。
用光大師倫勃朗通過對卡拉瓦喬的光影處理技巧的探索,得以建立自己獨特的光影理念體系。他的畫面光線方向往往由上至下照到重點人物臉上。在暗部用透明又比亮部較薄的顏料,使光影對比極為突出,讓觀者一目了然。印象派畫家莫奈通過視覺條件研究,把描繪細節的注意力轉向對自然光的捕捉,他追尋一種純粹的光,表現對光的瞬息感受。后期印象派畫家梵高的《夜間露天咖啡座》,總能讓人對光影產生強烈情感。每次觀看這幅畫時,都給人一種成為流浪者的感受,夜深人靜中孤獨的觀望著不遠處繁華熱鬧的咖啡小店,仿佛這一刻那邊與這邊分成了永遠也不會融合的平行世界。遠處星空的深藍色落至地面形成了漆黑的暗影,路邊燈光下的咖啡館金黃透亮與背景的漆黑暗影形成極端的冷暖對比,尤其加上畫面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中景人物,使人感受到一幅望而卻步的生活畫面。畫家在畫中對于現實光影運用了大膽的主觀處理,并以此將畫面的光影賦予了絢爛的生命。
要想理想的把握光影平衡,要對光影認識有充分的藝術及科學雙方面理論支撐,還要切實的觀察于生活,在常見的光影對立中充分考慮到兩者交融和諧的統一關系,通過對現實和畫面光影多方面適當的安排和設計,最終才能讓光影更切實服務于個人繪畫創作時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意]萊昂納多·達·芬奇.芬奇論繪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11.
[2]孫錫祝.魯本斯與倫勃朗色彩藝術比較[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12.06.
[3]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