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文
摘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滿足當代的需要,不損害子孫后代的發展,以滿足他們的需要”。道路交通系統工程包括:政府監管、科技、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交通工程性質的要求,排放的自然和自然的干預,等等,社會系統的接口,并協調城市化的過程中,平衡對全國土地開發監管程度的影響,還包括協調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能源政策、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影響等。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道路交通
前言:
在現代化建設中如何體現城市道路交通與人口、資源、環境、以及海洋運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課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交通需求的迅速增加,為促進交通和航運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居民的生活質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交通規劃和管理政策,把道路建設和發展合理的交通運輸方式放在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第一位,大力加強交通管理設施的建設,利用好沿海城市之間水路運輸航線,減緩城市市區的交通運輸壓力,促進城市交通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交通設施體系中的可持續發展
早期在有限的建設能力和資金能力基礎上,其構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鐵道的本體;當交通安全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標志和標記、交通監控系統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當交通環境問題提上議事日程,隔音墻、交通環境監控設備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的新成員;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適應,支持與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的交通規劃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統、更加充分發揮交通設施能力的交通誘導系統等成為交通設施體系中的重要成員。在這種硬件設施構成內容變化的背后,設計觀念的更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標的變化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交通建設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與基礎設施建設緊密關聯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改善人類居住區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環境和生活質量。這一目標需要通過多種途徑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實現,作為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的交通建設對這一目標產生了很多的作用:引導作用,對區域社會經濟空間形態發展的引導;支持作用,提供區域空間的基本支撐框架;保障作用,對于地震等災害的救援來說,交通網絡是最基本的生命線。
3中國道路交通系統的構成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建立道路交通綜合系統是一個包括“政府調控行為、科學技術能力建設和社會公眾參與”的復雜系統工程,使用宏工程的觀點來對待這個問題,需要分析系統外部環境對道路交通系統所提出的功能要求,依據這種功能要求確定系統的結構,支撐這一結構的科學技術體系。
這種接口關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統達到下面功能:基本交通功能,保證交通運輸通暢、安全、快速、舒適、便捷;環境保護功能,提高單位土地的利用效率,減少對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促進社會進步功能,通過有效的規劃手段促進城市體系、區域布局的健康發展,正確引導社會消費方式,促使社區健康發展;支持經濟發展的功能,保障經濟發展戰略的實現,促進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的調整。
4需要關注的研究領域
具有遠見的規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因而交通規劃研究領域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交通規劃從以基本依靠經驗的定性分析為主階段,到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定量分析為主階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新階段,呈現了一種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這首先是由于對于交通系統的要求變化,不僅需要滿足交通需求,而且需要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條件。要求的變化造成研究范圍的擴大變化,使得我們更加難以對研究對象的長期發展作出準確的預測。因此,交通規劃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更加注重與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更加注重解決戰略規劃層面的問題,同時更加注意在長期交通需求預測不可能準確的前提下交通規劃方法的研究。作為理論基礎,宏工程理論和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技術正在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從規劃研究內容來看,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促進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已經得到了人們的重視。有限的自然資源不可能負擔起快速發展的私人交通,一定要使用政策、稅收、建設、管理等多方面方法促使大部分人員使用公共交通系統。中國的城市交通規劃多年來一直強調公共交通優先,但真正落實下來的情況并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論證說服政府及公眾,在城市的空間資源利用、政府財政預算、技術進步支持等方面確實實施公共交通優先戰略,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人類應該較為自覺地調整自己的消費觀念,這里面交通消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過停車管理、稅收管理等多種辦法實現對交通方式的調節,鼓勵減少交通出行的模式還有使用資源消耗較少的方式。
作為信息技術實現載體,交通誘導系統、交通信息系統、交通控制系統在現代道路交通體系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將交通主體: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礎設施、交通管理部門聯系為有機的整體,減少了由于系統內部不相協調造成的效率下降。
5對策與手段
道路交通的環境污染主要有交通噪聲、大氣污染、交通振動三個方面。道路交通噪聲是通過道路的汽車發出、然后傳播到道路沿線的隨機噪聲,其特點是大小不規則,且變動幅度大。另外還有因為交通車輛產生的結構振動通過周圍地層向外面傳播,進而誘發附近地下結構以及鄰近建筑物以及房間內的家具等物品的二次振動和噪聲。交通振動會對建筑物特別是古舊建筑物的結構安全以及其中的居民和工作人員的工作、日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降低道路交通噪聲和污染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車輛結構、改善行駛狀態、控制交通量等。交通震動可以通過降低振源強度、切斷振動傳播路徑、衰減振動幅度、調整交通線路附近建筑物的自振特性等找到合理的減振方法。
汽車是大氣污染的移動發生源,由汽車排放的污染物質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氫化合物、鉛化物、顆粒物質等。為減少汽車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發生源,首先可以采取減少汽車排出的污染物質數量;第二,可以以強化排出氣體管理規章為中心,促進汽車結構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統保持交通流的暢通,通過交通規則改善行駛狀態;第四,促使私人汽車交通轉向公共交通。
結語
總之,城市道路交通這個大系統如何運作,必須根據城市自身的特點與情況,研究制訂出符合要求的方案,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道路交通管理戰略上得到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白成亮,黃衛民,徐靜. 淺談交通、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J]. 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6(6):171-172.
[2]張晶. 淺析交通運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7):00297-00297.
[3]梁曉賀. 淺析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與可持續發展[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4).
[4]李揚.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我國公路交通發展模式研究[D]. 大連海事大學,2013.
[5]鄭芝恒.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下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