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武
摘要:在應試教育盛行的大環境中,名著閱讀教學領域出現了一些普遍性的問題,特別是為了應試成績而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學生普遍缺乏對名著的完整閱讀。如果能消除學生對經典名著的敬畏感,將名著閱讀與應試脫鉤,或者在應試中更側重對非識記性內容的考查、文體上更多樣化,充分認識到名著閱讀的必要性和長期性,名著閱讀教學的效果就能從根本上得到提升。
關鍵詞:名著閱讀;普遍性問題;解決策略
前不久筆者參加了一個市級高中語文教研會議,該教研會其中一個議題是總結《紅樓夢》閱讀教學的經驗。本市在市教研室的倡導和主持下,多年來一直開展有關《紅樓夢》的教學研究活動。為了廣泛貫徹落實,本市每年都舉辦一場“閱讀《紅樓夢》知識競賽”,并且為此在全市統考的期末調研測試命題中增加了相關的考查內容。本次教研會上邀請了幾位在指導學生參加“閱讀《紅樓夢》知識競賽”中獲得佳績的語文教師作了經驗分享,其中一個教師談到他的做法就是印發海量的學習資料讓參賽學生在賽前進行集中的高強度的背記,此方法卓有成效,甚至有的學生在沒有完整讀完整本《紅樓夢》的情況下,也能參賽獲獎。
誠然,從應試、競賽的角度看,這種做法相當高效,但是從學科本位來看,這完全就是肢解名著,投機取巧,害人不淺。以《紅樓夢》閱讀教學作為一個契機,筆者一系列的經典名著閱讀教學探索中發現了一些典型的問題,亦對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了一番探究。
一、需要消除學生對經典名著的敬畏感
很多學生對經典文學名著都會有閱讀心理障礙,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對名著有著強烈的敬畏感,甚至恐懼感,總覺得名著是高深莫測的,文字的背后有著深奧的涵義,偉大的作家都是神圣不可接近的,不是我們常人能讀懂的。這是傳統名著閱讀教學的一個弊病,我們在引導學生正式閱讀之前,往往都喜歡對作家、作品作過多的解讀和推介,給學生過多地“劇透”了作家作品。雖然我們的初衷多為培養學生的閱讀期待,但是這樣又容易讓學生先入為主地產生了與名著的距離感。其實文學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是作家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的提煉,因而都是很接地氣的。如果能適當地減少對名著的空洞的理論化的導讀,適當培養學生閱讀實踐的執行力,讓他們盡可能不要帶著思維慣性去開始閱讀,反而容易讓學生發現其實名氣再大的名著,也不是想象中的晦澀艱深,反而很多名著都是貼近生活、有著很強的可讀性的,久而久之他們就有了更強烈的閱讀欲望。事實上,不少學生對文學史上的那些經典都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很多人并沒有去讀那些名著,一大原因就是他們對名著有著強烈的敬畏感,閱讀就會因為敬畏感而產生距離感,進而影響了閱讀名著的行動執行力。
二、名著閱讀與應試掛鉤需要謹慎
名著閱讀是公認的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見效慢,周期長,需要腳踏實地地引導學生堅持長期的閱讀積累,才能有明顯的成效,急躁不得。長期的閱讀積累,不單能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而且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而感知、獲得文學藝術的美感,這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如果將名著作為考查內容直接與應試掛鉤,就會導致某些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教師或者學生為了走捷徑而去專門背記那些所謂的學習資料,根本靜不下心去閱讀整本名著。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這種擔憂絕對不是杞人憂天,多此一舉。盡管在語文試卷中考查名著的相關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但是我們其實也可以對此作一些調整,更不應該以背記學習資料的方式去替代整本名著的閱讀。事實上很多地方的此類試題都喜歡考名著中的某些孤立的的片段內容,缺乏對名著進行系統性、規律性內容的考查,由此導致學生名著閱讀的割裂化和碎片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三、應試性名著閱讀題應側重非識記性的考查內容
不可否認,在應試中去考查學生的名著閱讀能力,以分數作為促進名著閱讀教學的指揮棒,是有著其積極意義和合理性的,但是我們還應該思考,如何盡可能去完善這種考查方式,避免其考查形式的僵化和片面化。筆者發現很多地方都在平時的測驗甚至升學考試中增加了名著閱讀考查內容,而其中主要考查有關作家作品的文史常識等內容。這種考查形式的弊端是很明顯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讓很多學生以為名著閱讀的基本方法就是識記。雖然對名著文本的內容的記憶是名著閱讀的基本功,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識記其文本內容,而缺乏對文學形象、文學意境、哲理思辨層面的領悟,這種閱讀就是很淺層的閱讀,經典文學名著的價值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小學生心智不夠成熟,缺乏足夠的獨立思考能力,很容易就被應試教育牽著鼻子走,錯誤地把名著閱讀等同于知識點記憶式的學習。因此,應試教學中最好能增加非識記性內容的考查,特別是賞析性的內容,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學藝術的世界之中。
四、應試性名著閱讀題在選材上應體現文體的多樣化
筆者發現,時下很多地區的名著閱讀應試教學中,其對名著體裁的選擇上幾乎清一色都是長篇小說,而試題中考查的具體知識點基本上全都是關于情節、人物形象、環境主題等方面的。雖然很多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文學名著都是經典的長篇小說,但是畢竟文學藝術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小說是一種長于人物形象塑造、環境營造、情節敘事文體,而拙于情感抒發、哲理思辨、邏輯論證等。如果名著閱讀題僅僅局限于長篇小說,而不能顧全散文、詩歌、雜文等文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況且在敘事性文體中,除了小說,還有報告文學、劇本等文體也是值得考查的。文體的多樣化,不但能在應試層面上大大豐富考查的形式,使之更加靈活,同時無形中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也是一種營養更豐富、更全面的補充,讓閱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博覽群書”。
結語:必須充分認識到名著閱讀的必要性和長期性
作為語文教師,當年的求學經驗和現今的教學實踐都讓筆者堅定地認為,如果說語文學習與教學真有一種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的話,我想那就必定是閱讀積累了。人類的文學作品太多,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書都讀完,只能選讀最經典的名作。這些年來應試教育的惡劣影響已經積重難返,尤其高中生在這方面已經積習難改。但是不管如何,在教學中我們都應該盡力去撥亂反正,通過長期的系統的名著閱讀去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這必將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
[2]王榮生. 閱讀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