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義莉
摘要:語言因素不是個別和孤立的存在。在語言學家索緒爾的語言理論二分法概念對中,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正是對出現在語言中的現象進行的解釋說明,簡單來說,水平軸是指組合關系,縱軸是指聚合關系。本論文以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理論為基礎,通過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差異點,分析說明韓語先語末語尾“-?-”的用法,進一步說明其各用法方面區別。
關鍵詞:組合關系;聚合關系;韓語先語末語尾“-?-”
一、前言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狀態。不僅是人、物品,我們每天說的語言也一樣。音素如此,單詞也如此。這些語言因素所具有的特征不是個別或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掌握這種關系就是所謂的語言學。索緒爾是語言學界一位杰出的語言學家,在語言學方面創造了杰出成就。在本論文中,筆者將以索緒爾二分法概念對中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為基礎,與韓語先語末語尾“-?-”的多種用法意義聯系起來,對其用法的差異進行考查。
二、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結構主義語言學開創者之一的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代表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集中體現了他的基本語言學思想,提出了一系列語言學的基本概念。索緒爾指出,語言各要素的關系和差別,都是在“組合關系”(又譯為 “句段關系”、“橫結構關系” ) 和“聚合關系”(又譯為“關聯關系”、“聯想關系”)內展開的,語言的運用是通過運用這兩種關系實現的。
(一)組合關系
所謂組合關系,是指言語中建立在線性基礎上各個語言單位的橫向關系,又叫做句段關系、橫向水平關系。索緒爾認為“句段關系是在現場的,它以兩個或幾個在現實的系列中出現的要素為基礎?!?換言之,組合關系是語言要素按照說話時間的連鎖順序羅列出來的東西。因此,組合關系體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續單位。
依據王銘玉教授對語言縱橫關系的解說,組合關系是以依屬關系為核心的,即廣義上的主從關系,例如,主謂關系,動賓關系;或以遞次構筑為功能的,例如,從音素到形素到詞素再到句素。
例1:???? ???.娜拉很漂亮。
在例1中主語“????”與形容詞“???”建立主謂關系,這就是簡單意義上的組合關系。
(二)聚合關系
聚合關系是處在話語情景之外的,即不在現場的,但是和組合關系一樣,它具有自身的價值。簡單來說,所謂聚合關系,是指在一個結構中占據某一個位置的形式之間的垂直關系,換句話說,這個集合體,使構成垂直關系的事項能夠相互選擇。即在一定的語境下,在聚合關系中,一組語言成分可以互相取代,但是形成聚合關系的前提是功能要一致。
例2:a: ??? ??? ??.民秀玩游戲。
b: ??? ??? ???.秀敏學英語。
c: ????? ??? ??.貓咪們在打架。
“??民秀”和“??秀敏”可以互相代替位置,但是“????貓咪們”不能代替“??”和“??”。雖然它們都處于主語位置,但是動物“????”無法做像“??”和“??”這樣人能做的行動,所以無法代替。因此,三者無法建立聚合關系。
三、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理論下的韓語先語末語尾“-?-”的用法意義分析
在韓國語語法中,A動詞詞干+B先語詞語尾+C終結詞尾建立組合關系,構成句中的謂語成分。因為A、B、C三者的種類不同,所以需要以特定的語法關系才能構成謂語成分。另一方面,屬于A動詞詞干類別的“?-、 ?-、 ??- 、???-”等,屬于B先語末語尾的“-?-、 -?-、 -?- 、-?-”等,屬于C終結語尾的“-?、 -?、-??、 -??”等,分別屬于`A、B、C集合體的單詞之間具有聚合關系。具體示例如下:
例3:A????動詞詞干:?-去、?-抓、??-享受、???-學習
B?????先語末語尾:-?-表過去、-?-、-?-表尊敬、-?-表猜測
C????終結語尾:-?、-?、-??、-??
從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理論的角度考慮“-?-”的用法,具體示例如下:
例4:?? ? ??? ???? ????????.總統夫婦稍后入場。
由動詞“???-入場”+表示主體敬語法意義的“?/??”+表示未來時態意義的“-?-”+終結詞尾“-?”組成。這種情況下,“-?-”表示未來時態意義,且主語多為第三人稱。
例5:?? ???? ???? ??.我現在要開始運動了。
由動詞“???-運動”+表示意志的“-?-”+終結詞尾“-?”組成。這時,主語是第一人稱,敘述語是表現動作主義自發性的用法,此時,“-?-”表示主語的意志。
例6:?????? ? ?? ??????.
例6由動詞“???-(帶走)”+ 表示主體敬語法意義的-?-+ 表示過去時態意義的“-?-”+表示推測意義的“-?-”+終結詞尾“-?”構成。
如果同時使用表示過去時態的“-?-”和表示未來時態的“-?-”的話,在建立組合關系上會產生矛盾。組合關系,是指不同類型的集合體按照一定的順序形成的。組合關系是有一定順序的,如果改變了語言符號的順序,所呈現的句段的意義就會不同。而在聚合關系中,卻無順序可言。一旦增加或者刪除某一語言符號,處于組合關系中的語言符號就不是原來的意義;而聚合關系系統內的語言符號的數量無法固定。當表示過去時態的“-?-”和表示未來時態的“-?-”連續使用的話,在建立組合關系上會產生矛盾,這時“-?-”不是表示未來時態,而是指對某件事情產生的推測。
四、結論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索緒爾二分法理論的重要理論之一。理解好語言學理論對學習母語和外語會有很大幫助。重新定義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話,組合關系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把各個不同種類的成分聯系起來,構成句子。聚合關系是指屬于一個集合體的單詞之間的關系。在這里,筆者選擇了韓國語先語末語尾“-?-”中具有代表性的表示未來、意志、推測的3種用法,通過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了解了其用法意義。要注意的是,當表示過去時態的“-?-”和表示未來時態的“-?-”連續使用時,在建立組合關系上會產生矛盾,因此,此時的“-?-”不是表示未來時態,而是指對某件事情進行的推測。
參考文獻
[1]王禮亮,從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再看現代朝鮮語的先語末詞尾.[J]韓國語教學與研究,2019年
[3]王銘玉,聚合關系的制約因素[J].中國俄語教學第3期,1998
[4]王銘玉,組合關系的制約因素[J].中國俄語教學第4期,1998
[5]譚禮玥,蘇韋銓,韓語教學中的先語末詞尾概念及語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