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鈺
摘要:明太祖為滿足皇權專制主義發展統治需要設立錦衣衛,后經幾代發展形成獨特的明代廠衛機構。廠衛機構以其獨有的超司法特權、單一的形態管束明朝,時人稱明亡于廠衛。但探究明代廠衛機構職能發展過程可知廠衛機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們應全面客觀的對待廠衛問題。
關鍵詞:廠衛;監察制度;特務組織
明末學者在探究明王朝覆滅問題時指出“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廠衛”[1],黃宗羲也曾言“奄宦乘人主之昏而後可以得志。有明則格局已定,牽挽相維”。[2]學界對廠衛機構的負面評價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新時期一些學者提出廠衛權力大小取決于各派較量、廠衛權力源自皇帝授予亦受制約于皇權等觀點,但長久以來形成的對廠衛問題的負面認識沒有消除。本文將在前人基礎上,對廠衛組織機構、監察職能演進做簡單梳理,探究廠衛機構產生的必要性并概括其發展特點,嘗試對廠衛機構做全面客觀的評價。
一、明代廠衛特務機構
明初沿襲元代設內閣、六卿百官機構建立相應監察機構,明太祖為實現皇權專制統治設錦衣衛,后經幾代發展形成由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組成的明代廠衛機構。廠衛機構具備監督、考察職能,實際成為對明代正統監察系統的補充。
“衛”即錦衣衛,源自拱衛司,朱元璋增改錦衣衛職能:南、北兩個鎮撫司,分管軍匠諸、詔獄,京城內外緝捕盜賊均由錦衣衛管理。為滿足皇帝不斷加強集權的需要,錦衣衛逐漸獨立于三法司,形成“北司拷問,始送法司”[3],官員、百姓“人心各懷疑懼”[3]的局面。錦衣衛曾被朱元璋限制,但不久便被打破延續至1661年,對中國晚期封建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其中東廠最具影響力。明成祖繼位后為阻塞反對者言路、遏制民間白蓮教勢力設東廠以內外相制。東廠“勢焰熏灼,天下聞而畏之”[4],其職能延伸至明代官僚系統,兼具督查百司工作、處理民間糾紛案件、管控市場糧價的職能[4]。而后設立的西廠與內行廠均不及東廠存在時間長、影響單范圍大。西廠設于成化十三年,后隨汪直倒臺而廢除,正德九年再開而十四年再終結,而內行廠僅存在兩年,隨劉瑾伏誅而覆滅。
從廠衛職能演變可知,其雖在一些歷史時期擁有上伺宗親百官下查普通百姓的監督偵查職權,但其始終不是明朝的正統官僚組織。即一方面廠衛機構職能僅來自于皇帝臨時授予并未獲得官方制度支持,廠衛起落全憑皇帝喜好。另一方面廠衛機構組成人員非經由選拔制度產生,其組成不為正統官僚制度接受,時人嗟嘆“舉朝野命,一聽之宦豎之手”[3]。
廠衛其特務活動的方式將官員、百姓置于嚴密監察之下。廠、衛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相合作,是完整且有凌駕于封建正統監察制度上的特殊監察機構。
二、廠衛機構存在的合理性
明清時期,以皇權為中心的封建專制政體已得到極大發展,廠衛機構正是這種極端封建專制政體的產物。
皇帝對百姓百官保持高度警覺,廠衛則為皇帝廣刺臣民隱事、陰事,幫助皇帝完整掌握臣民動向。如朱元璋“以所克城池專用義子作心腹與將官同守”,又如朱棣疑人人異心,便強調錦衣衛的衛獄職能,“告密”之風下實現了皇帝對百官百姓的直接監督。
廠衛機構以其特有的暴力手段及政治職能協調了君主專制與官僚制度、平民與官僚的種種矛盾。隨著官僚政治趨于成熟,皇帝需要阻塞大臣言論,武宗時“厭苦言者。瑾揣知上意,日求官僚細過,使人莫敢進言”。明成祖時廣開衛獄以嚴刑峻法、大規模屠戮控制官民。而在平息來自平民與官僚的矛盾方面,英宗“重典御下”、憲宗“屢興大獄”、武宗“專任鎮撫”、世宗“益肆誅戮”,使“時重案多親鞠,不委法司”。
廠衛機構以“中人無外黨,精??尚拧钡膬瀯莩蔀榛实鄣男刨噷ο螅蔀閺U相后形成的新平衡機制中的重要部分。朱元璋廢相后丞相職能缺失加劇官僚階層結構僵化,明成祖時期內閣權力日熾亦引發皇帝不滿?;实郾惴龀謴S衛機構,促使其與官僚集團分權制衡,如三楊輔政時期有劉瑾、張居正輔政時期有馮保、后又有魏忠賢、劉瑾、王振等人。
廠衛機構雖以衛獄遭致世人詬病,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其起到了完善明代監察機制、控制百姓百官言路、彌補丞相部分職能、協調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維護君權統治等作用。
三、廠衛機構勢力隨皇權態度轉變、各派力量較量而消長
廠衛是皇權專制與官僚政治體制并行發展的產物,既是明朝重要的監察機構,又是明朝封建專制統治中的重要一環。
當皇權強勢時,廠衛機構僅作為皇帝的統治工具存在。洪武與永樂時期,官僚機構、廠衛機構皆是皇權控制下的延伸,皇帝可憑自身喜好任意收放廠衛權力。如朱元璋針對宦官提出“內侍皆毋得識讀書”、“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性”以“謹內外之防,絕黨比之私”。[5]而明成祖建立東廠,宦官又被用于“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6]。即使明朝中后期封建統治趨于沒落,“衛指揮紀綱、門達等大幸,更迭用事,廠權不能如”[3],宣宗、孝宗、穆宗提出施行恤民、寬刑等仁政等政策,廠衛亦“無敢橫”。
當皇權低落時,官僚機構與廠衛機構隨即展開角逐,官僚機構權勢稍盛,廠衛便無擴張之機。洪熙年間,“楊榮、金幼孜、楊士奇共同掌管詔令的起草”[7];宣德時期,內閣可奉命處理征調賦稅、參加審判、軍政等事務[6];正統時期,皇帝雖倚重宦官王振,但“三楊”得益于太皇太后主導國家政治事務;萬歷年間張居正得皇太后支持,更在全國范圍內厲行改革成效頗豐。
明代“廠衛亂政”四位皇帝大多偏信便疑,才致使“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無論皇權強勢與否,廠衛機構始終依附于皇權。
四、結論
廠衛機構作為皇帝直接監督百官百姓、制衡官僚機構的工具出現,其權勢消長依附于皇權,與傳統官僚機構呈現角逐態勢,無論皇權消長皇帝始終擁有決定廠衛生死存廢的權力。明朝廠衛機在皇權統治下依皇帝意志行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明朝覆滅之故不可盡歸廠衛。
參考文獻:
[1]丁易:《明代特務政治》,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版。
[2]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閹宦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3]張廷玉:《明史》卷95《刑法三》,北京:中華書局社,1974年標點本。
[4]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92《中官考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標點本,下冊。
[5]鄧元錫:《皇明書》卷13《宦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張廷玉:《明史》卷74《職官三》,北京:中華書局社,1974年標點本。
[7]張廷玉:《明史》卷8《仁宗》,北京:中華書局社,1974年標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