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新政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在教育方面,清政府為適應新形式的發展,對原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進行變革。江西也參與其中。受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江西的教育改革步伐略慢于其他省份。但不管是在官方教育改革還是民間教育改革方面,江西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本文試就清末時期江西的教育改革作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江西
在以往有關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改革研究中,學者主要從以下角度進行研究:清末新政時期全國各地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時期的師范、實業、高等、女子教育;清末新政與他國教育改革的比較;清末新政時期嚴復等人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時期的留學教育。但目前學術界對清末新政時期江西教育改革的研究相對較少。
一、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
(一)改革并廢除科舉制。由于科舉之阻礙學堂,妨誤人才。清政府明令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廢除武舉,仿博學鴻詞科例,詔開經濟特科,遞減科考中舉名額。隨后,清政府采取袁世凱等人的意見,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自此,存在了1300余年的科舉制度正式被廢除。
(二)建立新式教育制度。清政府諭令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并令張百熙于1902年擬定了近代中國第一個系統性的學制——壬寅學制。由于“壬寅學制”存有弊病,1903年,又制定新的學制——“癸卯學制”。
(三)建立教育行政機關。新政之前,掌管全國教育事物的是禮部及其下屬機構國子監。1903年,設學務處管理全省教育事務。1905年,在中央成立學部。1906年,在府廳州縣設立勸學所。
二、新政時期之江西官方教育改革
(一)在小學教育方面,逐步建立各等小學堂。據光緒三十三年學部總務司統計:江西共有官立、公立、民立小學堂409所。在學制上,規定初等小學堂5年、高等小學堂4年、女子小學堂初、高等均為4年。在教育內容上,“初、高等小學堂,開設修身課和讀經講史課。在管理體制方面,各縣官立小學堂由知縣籌辦和主管,各小學堂設堂長1人,主持全學教育,光緒三十二年,依照清政府學部規定,江西各縣小學堂由勸學所主管。
(二)在中學教育方面,清政府諭令書院改學堂后,江西各縣紛紛改辦中學堂。在學制及課程內容上,江西中學堂依據清政府制定的“癸卯學制”實行。中學課堂設置:修身、讀經講史、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課程。宣統元年,中學堂實行文實分科,文實兩科各以若干科目為主修課,另以若干科目為通習課。
(三)在實業學堂方面,分為初、中、高三級。初等實業學堂分設農業、商業、商船三種。中等實業學堂分本科和預科,本科招收15歲以上的高小畢業生和同等學力者。實業學堂的課程分專業、實習及實驗科目。
(四)在高等教育方面,江西于1902年陸續創辦大學堂,先后共創立10所高等學校。其中“法政類3所,醫學類2所,方言類1所,工業類1所,農業類1所,師范類1所,其他類1所。江西高等學堂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思想為指導,旨在服務清政府,以挽救政治。
三、新政時期之江西民間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時期,江西教育改革以官方為主。由于資金、師資的影響,官方教育改革在某些時期陷入困境。民間教育作為官方教育的補充隨之出現。民間教育主要以宗族教育為主。如南昌縣熊育钖、熊元鍔于光緒二十八年創辦的心遠學校,又于1901年創辦以修習研習西洋實科及語言為主的新式學堂——樂群英文學堂。1903年,樂群英文學堂改名為“南昌熊氏私立心遠英文學塾”,光緒三十三年心遠英文學塾更名為“心遠中學堂”。熊育钖將嚴復倡導的新式教育思想貫徹到學校運作之中。除心遠學校外,江西還有德化縣民立第一兩等小學堂、南昌私立大同中學堂、萬載私立龍河中學堂、萬載私立東州學堂、南昌民立師范學堂、豫章法政學堂和江西法政學堂這些私立學校。
四、結語
清末新政時期,江西教育改革開啟向教育制度化、普及化、實用化的進程,并取得成就。教育改革是一個前后相繼的歷史過程,研究新政時期的江西教育改革及發展情況,可為我們現在以及后來的教育發展提供借鑒經驗,使我們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分娩的痛苦。
參考文獻:
[1]舒新誠.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
[2]王栻.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1
[3]江西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江西省教育志.南昌:方志出版社,1996,12
[4]岡上鎮志編纂委員會.岡上鎮志[M].南昌:方志出版社,2011,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唐德剛.晚清七十年[M].長沙:岳麓書店,1998,6
[7]邵鴻.清實錄·江西資料匯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2
[8]李平亮.近代中國的新學、宗族與地方政治---以南昌熊氏家族為中心[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7,8
作者簡介:周芳婷(1997年—),女,漢族,江西吉安人,歷史學碩士,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中國史專業,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