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柄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我國現階段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分析了刑事審判制度的主要內容以及在推進未成年人刑事審判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推動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呼吁社會給予未成年人更多的關注,關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
在法律上,未成年往往是一個特殊的法律主體,因此其必須要受到法律的保護。本文主要圍繞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開展分析,其中主要涉及到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相應原則,現階段需要推動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不斷完善,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1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
從年齡上講,未成年人即尚未達到成年狀態的群體,此外未成年人的主要特點在于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主要表現在性格等方面的不完整性以及思維和心理的不穩定性,因此未成年人觸犯法律法規的可能性更大,從而走向訴訟的程序,本文主要分析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推動刑事審判制度不斷完善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完成針對未成年人的概念界定之后需要定義相應的刑事審判制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人民法院的主持,審判和裁決需要由控辯雙方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共同參加,在進行審判的過程中需要注重遵循相應的程序,保證審判的嚴密性,而且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相關法律法規。
2未成年人訴訟程序原則
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公、檢、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在日本、我國臺灣地區刑事訴訟法學中,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往往被稱為“刑事訴訟之主義”。民國時期學者也有類似用法。作為《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行為準則,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刑事訴訟基本原則體現刑事訴訟活動的基本規律。這些基本法律準則有著深厚的法律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例如,審判公開原則要求法院的審判活動從形式到內容應當向社會公開,使得審判活動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這是審判程序公正的基本保證,也是司法審判活動的基本要求。其次,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具有法律約束力。基本原則雖然較為抽象和概括,但各項具體的訴訟制度和程序都必須與之相符合。各項具體制度、程序是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具體化,如果違背了這些制度和程序,就違反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就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后果。
相較于成人刑事案件,由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存在許多特別因素,因此在審判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未成年人的刑事訴訟程序原則,具體內容如下。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除保障其享有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作為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以外,還要注意認真落實其作為未成年人所享有的一些特別權利。從有關規定來看,主要有兩點:首先是法定代理人的在場權。我國刑事訴訟法14條第2款規定:“對于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訊問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時,根據調查案件的需要,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外,應當通知其家長或者監護人或者教師到場”。其次是獲得指定辯護的權利。刑事訴訟法34條第2款規定:“被告人是盲、聾、啞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2.1不公開審判原則
首先,未成年人刑事審判需要遵循不公開的原則。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的解釋》的規定,如果在開庭審判的過程中被告人為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一律不得公開進行審判,而且在審判的過程中需要保證不得向外界披露被告人的姓名、住址等個人信息。
2.2寓教于審的原則
其次,在開展刑事審判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寓教于審的原則,即在審判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感化,以此來達到挽救未成年人的工作,引導未成年人改過自新之后重新回歸社會,這一原則體現了審判過程中對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保護。
2.3迅速簡約原則
未成年被告人進入刑事審判程序之后,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需要遵循迅速簡約的原則,保障未成年被告人可以最快脫離司法程序,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刑事審判流程過慢造成的不利影響,在開展審判的過程中可以在保證未成年人對于被指控案件中沒有異議的情況下簡化審判流程和程序。
2.4全面調查原則
全面調查原則即針對案件要進行犯罪事實和犯罪起因等的調查,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過程中還要注重重點調查導致未成年人發生犯罪行為的關鍵法律因素和條件,在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針對未成年被告人的教育和感化,引導未成年人早日改過自新。
2.5分案處理原則
在審判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分案處理的原則,即將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進行分庭處理,以此來保證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其在接受審判的過程中受到二次污染。此外在審判的過程中還需要安排司法機關開展教育和感化工作。
3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不足
上述主要分析了我國現階段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的主要內涵和原則,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明確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目的在于保證審判程序順利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以此來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在開展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下面將重點分析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不足。
3.1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法律體系不完善
首先,我國現行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法律體系存在不完善的問題。現階段我國針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審判的過程中所依據的法律法規大多都是套用成年人的法律法規,缺少了教育和感化的功能,這違背了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初衷,甚至會導致在進行審判的過程中觸發未成年人的抵觸情緒,不利于審判程序順利推進。我國現階段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法律法規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不具備獨立性,特別是相較于其他國家的相關法律而言。
3.2未成年人刑事審判機構缺失
其次,未成年人刑事審判機構缺失也是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中的主要不足。為了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滿足未成年特殊人群的需求,我國積極發展少年法庭,但在少年法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其終將會被少年法院所取代,但少年法院在我國尚未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少年法庭的主要缺陷在于缺乏獨立性,而且在針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進行審判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的審判團隊來開展工作。
3.3審判方式存在缺陷
上述主要提到了未成年人刑事審判過程中需要遵循的相應原則,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則在于寓教于審,但是在實際審判的過程中往往采用對抗審判的方式,這種審判方式往往會使未成年人產生畏懼的心理特征,甚至會引發未成年人的抵觸情緒,不利于未成年刑事審判工作順利推進。而且在審判的過程中存在法官主導性和中立性相互沖突的問題,法官在審判流程中往往持消極且中立的態度,而且在具體審判的過程中法官還需承擔起引導未成年人的責任。
3.4社會調查缺乏規定
影響社會調查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調查主體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不過關,而且在開展審判工作的過程中缺乏全面性,不能很好把握調查對象的人格特征,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未成年人行為的分析和預測,而且缺乏相應的規定來引導社會調查工作,影響了社會調查工作的順利推進。
4如何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
上述主要分析了我國現行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所存在的缺點,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需要積極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下面將提出相應的優化和改進策略,通過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來保證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從而更好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4.1對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設立專章規定
首先在開展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設立專章規定。即健全和完善針對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審判程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運用法律的強制優勢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在開展審判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未成年群體的特殊性,積極開展教育和感化工作,以此來引導未成年人改過自新,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將庭審教育化落到實處,對未成年進行教育能幫助未成年更快回歸社會。
4.2堅持自愿、合法的調節原則
其次,開展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堅持自愿、合法的調節原則,以此來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首先,需要積極采用調節前置的程序,這一程序主要針對未成年人關于家庭關系等的案件。此外在進行案件審判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原則,其中在涉及到未成年人撫養糾紛等問題時需要充分尊重未成年人自己的意愿,這里主要指超過十周歲的未成年。
4.3縮短審判周期
最后要注重縮短審判周期,這與我國現行未成年人刑事審判中的迅速簡約相對應,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減輕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壓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適當擴大簡化程序的使用范圍,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盡可能簡化審判的流程等等,以此來保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保證審判工作順利推進,以此來維護社會的穩定性,捍衛法律的公正性和正義性。縮短審判周期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保證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尤其針對一些急需費用的賠償案件,縮短審判周期能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5小結
本文主要分析我國現行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具體內容,其中主要包含刑事審判制度的內涵和需要遵循的相應原則,在此基礎上明確了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以此來不斷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推動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宋全成.我國刑事犯罪未成年人的結構性特征與防治對策 ——基于最高人民檢察院2014—2019年相關數據的社會學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1)
[2]李先波,趙彩艷.大數據時代未成年人刑事信息被遺忘權保護困境及構建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1)
[3]馬雷.基于新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分析[J].法制與社會,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