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霽月
倪瓚在藝術上的簡約樸素主要表現在他的構圖上,而他這樣的構圖面貌在整個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也是比較特殊的。倪瓚在構圖上的概括,大多表現在只做一個開合,也就是在遠景上畫一兩座山脈,近景畫的是小山坡,上面有三五棵樹木或枯萎或繁茂,山石和樹木都用淡墨勾勒,看似虛無。近處的山石與遠處的山脈有大片的留白,不著一物,則為湖面。其作品大多給人一種荒蕪、幽靜、靜謐的感覺。這種構圖和筆墨的形式被倪瓚反復使用,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這就是倪瓚“一河兩岸”的圖式。倪瓚這種看似簡單的“一河兩岸”的構圖模式讓他本身贏得了不小的聲譽,同時也讓后世的眾多畫家所折服和模仿。
《秋林野興圖》是在明代中期發現的,也是倪瓚作品有記載年份以來最早的一幅作品。這幅畫近處的山坡錯落有致,皴法穩健清潤,坡上八九株樹木遠近不同,就連每一棵樹木點葉的方法都不相同。畫面中下方的樹叢下有一座茅草亭,造型簡單,亭內坐有一人,旁邊有一童子侍候在側,遠景的遠山以淡墨描繪,與近景的小坡即形成了對比,又產生了一個前后呼應的關系。倪瓚在作這幅畫時應該是正在過著悠閑自得的日子,所以描繪的大抵是在自己家的園林悠然獨居的清凈心境。
倪瓚早期的作品構圖大致都是全景式的構圖方法。上為天下為地,中間則布置景物,景物在畫面上布置得充實且井然有序。近處為山坡,坡上有幾棵樹,樹下有時會安排茅亭和人物。遠景的山一般畫得比較秀潤,與近處的小坡隔河呼應。河水將近處的山坡樹木與遠處的山峰拉開了距離,形成了一種空間感,但是這種空間感并沒有形成一種成熟的“一河兩岸”的圖式。雖如此,但倪瓚早年的繪畫構圖風格依然保持著嚴謹、細密的構圖章法。
倪瓚中期的作品風格區別于早年的嚴正、精細的風格,他在學習了前人的作品后加入了自己的東西。其中《六君子圖》作于1345 年,當時倪瓚四十四歲,這幅圖可以看作是他畫風轉變的一個信號。近處的山坡上有六棵樹,中間是空白代表河,遠處是幾座山脈。樹干和山都用濃墨點染,在構圖上已經形成了“一河兩岸”的形式。黃公望在這幅畫的右上角題詩:“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所以這幅畫名曰《六君子圖》,這幅圖也正是他“一河兩岸”圖式形成前過渡時期的一幅代表性作品。
《漁莊秋霽圖》是“一河兩岸”圖式形成的標志,這幅圖也將“一河兩岸”完美地進行了詮釋。這幅描繪江南漁村秋景的作品將畫面分成上中下三段,前景為小坡,坡上五六棵樹木樹立,錯落有致,枝葉稀疏但卻清晰,形態優美;中景不見一帆一物,大面積留白當作平靜的湖水;遠景幾座山脈平緩且舒展。倪瓚的“一河兩岸”,以一大片空白來代替平靜的湖水,用來隔開遠景與近景,這在中國的山水畫史上是見所未見的。倪瓚的“一河兩岸”畫的雖是山水,但在實際創作時卻不再是對實際景物的描摹而是將自己的觀念合成,表現的是一種屬于他的特有的心境。
晚年的倪瓚意識中主要為懷念親友,珍愛生命。《虞山林壑圖》是倪瓚七十一歲時所作。這也是他晚期風格的一幅代表作。這幅作品仍然是“一河兩岸”式構圖,但不同的是水中有幾塊小的陸地以及一組樹叢,與中期作品相比這幅圖的山坡土石多用干筆,風格也較為渾穆,皴法的變化也較為增多。前景的五棵樹木的樹葉和中期相比也較為茂密,遠山淡墨勾皴,點苔也比中期的多。《虞山林壑圖》的構圖形式多了些筆觸上的情趣,讓形式更加完美,簡約中有繁密,干筆中也帶著濕筆。現存的倪瓚代表作基本都是他晚期所作,包括《容膝齋圖》,方聞先生對這幅畫作有他獨有的一套見解:“在形的構成中,畫面的每一筆都與實際的景物融合了起來,而畫上的枝干也畫得優雅動人,而這幅畫作則是根據宋代傳統的構圖方法,從上到下三層式分割,上層的天,中層的景物,加之底層清晰明了的地,而這三個部分也都很有邏輯地描繪了景物,將形式和理性完美融合。”這幅畫好像一幅天然的生命體,朗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