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佳
任何一種思想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馬克思曾說:“不是人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而是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領域。”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期,面對當時的社會狀況,孔子冷靜觀察、細心研究,總結社會規律,創辦了私人講堂,在教育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動蕩不安的時期,是人類社會從奴隸文明向封建文明過渡的時期。經濟上,鐵犁牛耕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從而導致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各諸侯國之間爭奪霸權,忽視了對禮樂的建設。他們不再遵循統一的規章制度,沒有統一的思想意識形態,導致周王室勢力逐漸衰弱。周朝的統治者因為沒有能力控制各個諸侯國,使得原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遭到了破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的崩潰。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況破壞了社會秩序,從而使“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向“學在民間”轉變與發展。當時的社會狀況就像孔子在《春秋》里所說的“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過去的“學在官府”的穩定局面受到了嚴重沖擊,漸漸地與“學在民間”共同存在,甚至重心向“學在民間”傾斜。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主張以道德學說為基礎,以“仁愛”思想為核心,以適應人們社會實踐生活為方法,在當時學術界和諸子百家中居于顯學地位,為創建私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年少時期坎坷的經歷,造就了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孔子。孔子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里,幼年喪父,同母親顏氏過著貧苦的生活,貧苦的生活沒有影響孔子學習的熱情,他不僅愛學習,還創辦了私人講堂,以儒家學說為主要的講授內容,廣收學徒。《史記·孔子世家》中講到了孔子創辦私學的成就,有弟子三千人,賢者有七十二人,《論語·先進》篇中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孔子培養出的學生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教育對象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廣收學徒,培養人才。《論語·衛靈公》中記載,“有教無類”。關于“類”的解釋,東漢馬融、梁朝皇侃都把“類”解釋為“種類”。“類”,指智愚賢不屑乃至富貴貧賤等區別而言,“有教無類”謂不論其人屬于何類,都需施以教育。《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在孔子招收的學生中,有出身于貴族的南宮適,有出身于野人的子路,有出身于商人的子貢,有出身于貧苦之家的顏淵,有小偷出身的顏逐聚,可見孔子招收學生之雜。自周朝以來,只有社會上層的人和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社會下層的貧苦百姓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的,能否接受教育是和出身、門第、身份、地位有關系的。孔子首創私人講堂,與周朝的“學在官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改變了以往受教育的局面,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偉大創舉,使更多的人獲得了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促進了社會進步。
孔子將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仁愛”“禮”兩個方面。在道德教育方面,首先,孔子將“仁愛”學說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仁”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多次,可以看出“仁愛”學說作為教育內容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論語·學而》篇中記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仁”的根本與核心。孔子主張人人都應該具有仁愛之心,做到孝順父母、敬愛兄弟姐妹。其次,“禮”作為社會制度和道德規范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孔子非常崇拜周禮,以傳播“周禮”為己任,并給“禮”增加了新的解釋。在《論語·顏淵》篇中記載,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主張通過推行“仁愛”之道來“復禮”,通過“仁”和“禮”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來實現“仁”和“禮”的統一。在知識教育方面,孔子將“六藝”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有關“六藝”最早的記載出自《周易·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所以“六藝”就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文學、計算。“六藝”是周朝官府要求學生掌握和運用的六種基本技能,因為孔子非常認可和崇拜周朝,所以在教學內容上繼承了周朝的“六藝”。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重視傳播知識,更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因材施教
孔子在招收學生時,不分貴賤、貧富、愚智、勤惰、恩怨、老少、年齡、國籍、美丑,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所以出現了招收的學生比較混雜的狀況,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孔子認為如果采取統一的教學方式,實現不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能力、喜好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進行不同的教育。在《論語·先進》篇中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同問孔子“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根據冉有平時做事退縮的特點,給冉有壯膽鼓勵他聽到了就去做;根據子路膽量大、勇于作為的特點,告訴他要多征求他人的意見再去付諸行動。《論語》中所記載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孔子采用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學生之間差異的問題,
促進了學生的成才與進步。2.啟發誘導
啟發誘導是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在《論語·述而》篇中記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對這句話作了注解,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寫道:“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憤”指的是學生對問題認真思考但沒有弄清楚的一種心理狀態,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進行指點引導,就是“啟”。“悱”指的是學生對問題又深思熟慮和認真思考之后,想要表達出來但是又表達不出來的一種狀態,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弄清楚問題的本質,指引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就稱作“發”。這幾個字生動形象地概括出了啟發誘導的教學過程。孔子認為,教育學生時,不到他想弄清楚而不得的時候,不去引導他;不到他想表達出來卻表達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孔子主張要讓學生去積極地思考問題,想要解決但解決不了時,教師再進行引導啟發。孔子啟發誘導的教育方式并不限于一個問題的解決,“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他主張學生在受到啟發之后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會解決相關的問題。孔子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鍛煉了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思結合
在《論語·為政》篇中記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學”與“思”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學思結合”是孔子教育學生時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孔子認為只學習知識不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惘,只思考不去學習就會產生危害。只有把兩者統一起來,“學”與“思”相互結合,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孔子即使在評價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時,對顏回只學習而沒有思考,從來不提反對意見,也表現出了不滿。相反子夏在孔子說“繪事后素”之后,又提出“禮后乎?”的問題,受到了孔子的贊揚。在《論語·季氏》篇中記載: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主張的君子有九思的觀點,充分表明了他認識到“思”的重要性。但是孔子認為僅僅思考是不夠的,“思”需要和“學”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論語·衛靈公》篇中記載:“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把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訴學生,他以前整日不吃食物、整日不睡覺,只思考,結果什么也沒有學到,不如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去學習。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優秀的教育家,開創了私人講堂,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礎,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光彩奪目、教學實踐豐富多彩,對當代教育仍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和啟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發展程度關系到國家的發展乃至整個民族的興衰。其中,教育公平尤為重要。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對促進當今社會的教育公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受這一觀點的影響,我們在努力解決當前的教育不公平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我國現如今致力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和偏遠山區的教育投入,如教育經費、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努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落后地區教育的發展,這些舉措對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我國的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過于注重統一化、標準化,結果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大多數教育者在課堂上按部就班、中規中矩、照本宣科,只注重完成統一的教學目標,往往忽視了受教育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喜好,即個性差異;往往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觀感受,特別是把和學生交流互動這一環節給遺忘了,從而導致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樂趣和積極性,缺乏對問題的思考,思維得不到鍛煉,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發展仍然有著借鑒意義。只有最大限度地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育方案與培養目標,才會發揮出學生的最大優勢,才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孔子在教育學生時不僅注重知識目標的實現,而且注重“仁”“禮”道德目標的實現,還注重知識技能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對我們解決當下面臨的教育問題仍有很大的啟發。作為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完成知識目標,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完成思想道德目標,更要讓學生投入社會實踐中去,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技能,完成知識技能能力目標,而不是把分數看成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