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鋒
邯鄲冀南新區林壇中學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為了最大化地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教師往往都是讓學生在課下預習課文,課上由教師直接講解課文,直接將課文涉及的各種知識點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在這種形式下,學生只負責聽教師講,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沒有自己思考的余地,更沒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使得學生根本無法牢固地掌握閱讀知識。因此,教師要積極反思,打破這種模式,尋找更適合學生的閱讀教學方法。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展開。首先,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情況,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提出不同的閱讀方法。第二,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其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閱讀理解,例如,在一些閱讀題中,經常會出現一個問題:“請談談你對本文的看法?”對此,很多同學的答案都不一樣,而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不能“一棒子”否認學生的答案,而是只要答案有一定的意義,就可以給分。第三,在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不僅僅只重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要注意培養其欣賞、評價文章的能力。第四,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通過閱讀,學生可以了解到一些常用的寫作手法和文本題材,如果教師能夠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這些閱讀收獲合理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那么,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閱讀能力必然得以有效提高。
閱讀優秀的文本總是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它不僅能讓學生觸摸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能夠欣賞文本中意境,提高審美能力。另外,興趣在閱讀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若沒有興趣為支撐,任憑再優秀的文本也無法做到深入學習。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合理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以積極的學習的狀態進入到文本閱讀中。
例如:在教學“春”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會以情境教學法來輔助教學。首先,我會以詩句“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作為導入,以此來揭示課題,之后,我會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梳理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結構,并主動總結出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而,我會創設合理的多媒體情境,先為學生播放一段音頻,引導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并在課堂上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而后,我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文中的五幅春景圖,讓學生在欣賞中再次誦讀課文,找出對應的段落,讀出意境,讀出美。最后,我會讓學生在課下收集描寫春天的詩句,對比詩歌和散文在語言上的差異性,提高自身對語言鑒賞能力。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文字的魅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一成不變的閱讀教學模式往往很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要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主動閱讀。為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要具備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能力,讓學生時刻保持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教學《鳥》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一些鳥的圖片,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有關鳥的文章或詩句,并讓學生談談對鳥的看法,接下來順勢引入新課。在新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布置問題讓學生進行課文探討,如作者在文中寫了哪些鳥?作者是如何描寫鳥的聲音和外形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愛鳥的原因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邀請小組代表進行分享并做最后的總結。最后,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然后讓學生以此為例寫一篇同類型的作文,通過描寫事物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并將優秀作文在班內進行分享。通過創設情境、小組討論、讀寫結合,讓學生充分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多方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一定不能忽視教學評價。具體而言,首先需要明確評價指標。教師可以對理解能力進行拆解,從中選擇一些關鍵點作為評價指標,比如對課文關鍵詞句的把握、對文字細節的理解等等。選擇合適的指標,作為評價學生理解能力的標準。其次要確定評價學生理解能力的具體方式,最好以實踐閱讀為主,通過閱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全面體現出自身的理解能力水平。最后,教師要根據評價結果,針對存在學生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優化教學,對學生的短板實現補強,全面推動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不僅有助于學生素養的發展,而且關乎著國民素質和文化品質的高低。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閱讀能力的構建是復雜的循環過程,需要認知、技能和方法的統一,同時,也要以閱讀量為基本標準之一,也可以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增長其見識,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進入到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