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統與文統之間——抗戰中的陜北修志

2021-11-13 02:21:20申津寧
黑龍江史志 2021年2期
關鍵詞:記憶

申津寧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浙江 寧波 315000)

中國有一個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從國史到縣志。在中國的歷史敘事當中,歷史基于時間,始于語言,歷史于言說中存在。中國有著修志的傳統,而方志作為一種地方的記載凝結了地方的記憶,有著深刻的文化與政治的烙印。雖然全面抗戰爆發后民國修志趨于停滯,但是仍有張其昀、顧頡剛、傅振倫、黎錦熙等在修志,然而不僅民國政府提倡修志,偽滿洲國亦有修志,修志這一行為在抗戰這一環境中顯得意義尤為明顯。近人對于方志之考察多集中于方志編纂,而對于方志本身之時代意義考察無多。因方志所需人力物力財力頗多,所以盛世多修志,而全面抗戰爆發以來,物力維艱,修志一度趨于停滯,抗戰中修志數量也很少,有地理學家張其昀編纂的《夏河縣志》《遵義縣志》,黎錦熙所修《城固縣志》(已散佚)、《同官縣志》《黃陵縣志》《洛川縣志》《宜川縣志》,王俊讓、王九皋所纂的《府谷縣志》,陳昌榮編纂的《昆明縣志》以及修于西南后方重慶的《北碚志》。上述志書中黎錦熙四部志書及傅振倫所修《北碚志》為公認的名志。而唯有黎錦熙所修四部陜北志書皆都成書于抗戰最艱難階段,其地理也最靠近抗日前線,抗戰在四部志書中有極大的體現,在此種情況下,修志具有極大的象征意義,因此選取黎錦熙所修四部志書作為研究對象。所謂“政統”從本質上看代表著合法的權力體系,從方式上看就是通過權力的壟斷實現對國家的管理;文統顧名思義即為文化傳統,這種傳統不僅包括對過去的傳承還包括對文化的延續。地方志書為中國文化的特殊產物,古代方志的修纂是在儒家話語體系下進行,到了近代雖然修志話語權朝著西方科學體系轉移,但是方志本身的留存也是文化傳承的象征,而志書中的內容觀念則通過“描述”來強調主權,闡釋政統之正統。

一、 “記憶之場”——方志中的地方認同

“記憶之場”是皮埃爾·諾拉所生造的術語,由場所和記憶兩部分組成,記憶是有范圍的,而這個范圍就是記憶的場所,而借用這個術語是因為其與方志相契合,場所撐開了歷史的空間,而歷史的時間性則是以記憶中的事件為坐標。而方志中的地方認同首先在于其地方性,而每個地方就是一個場域,而認同則依賴于共同的記憶。

宋以后“郡縣空虛”的情況凸顯,一方面中央收回權力,另一方面,官止于州縣,這種空虛首先體現在出讓州縣的權力,而為了填補這種空缺,士紳與吏填補了縣下權力的空白,在 “官止于州縣”縣下之政治中,這三者與縣官既有沖突也有合作,他們一方面承擔著稅賦徭役,宣傳教化等職責,另一方面也通過對基層社會的掌控來把持縣下之權。后之謂鄉紳,其實更多是士人在鄉,且以相對下層的士人為多,作為在地的核心,在某種意義上他們發揮了以前鄉官的功能。縣官、鄉紳和吏就構成了縣域的基礎結構,而成型的縣志的修纂亦是建基于此種結構之上。

明清官修志書大多為官督紳辦,官督學辦的產物。通志以督巡撫領銜,知府、紳士、學者執筆;府州縣志由知府、知州、知縣領銜,紳士學者執筆。而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18年民國政府令準通行的《修志事例概要》由內政部下發,要求省設通志館,縣設縣志館,其中名志有宋哲元所修的《察哈爾省通志》,楊虎城、邵力子修的《陜西通志稿》,而全面抗戰爆發后,一些地區尚未設立志館也進行了修志,如陜西省第三行政區長官余正東倡修的四部志書,亦是以當地長官為主修,延聘有名望的知識分子為總纂,幕僚,鄉紳執筆。以余正東主修,黎錦熙校訂的《宜川縣志》為例,編輯14人多為第三區及宜川縣政府官員,其中本縣3人,采訪16人,本縣15人。《洛川縣志》參訂12人,洛川本縣10人,采訪20人,洛川本縣19人,由此可見參與的本縣士紳占據絕大多數。以洛川縣為例,參與的本縣人士其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為當地政府官員,如縣政府科長,財務委員會委員,生產委員會委員,各鎮鎮長等;一類為賦閑在鄉的官員,如屈伸(陸軍一零六師副師長),屈季農(陜西省參議員);第三類為當地知識分子,各校校長,以及前清生員(如前清拔貢)。從縣長的籍貫可以看出民國仍然實行任官避籍制,官如傳舍,而縣衙六房之吏在民國已無,轉設縣政府各科科長,雖然科舉廢除,中學校長及前清生員仍舊憑借著其文化身份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這種修志模式其實依舊延續前朝,民國已無胥吏一說,而有鄉官既各鎮鎮長,鄉官與鄉紳為地方政治中的介于政府與人民兩者中間的人物。而修志實為縣官、鄉官、鄉紳合作之產物。

鄉紳與鄉官不僅僅在志書編輯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還出資修志,此點以余正東主修、黎錦熙主纂的四部方志尤甚。《宜川縣志》馬潛所寫序言中寫道:“縣紳士于采訪編輯,既多貢獻;更能率先解囊,慷慨資助,期全志早觀厥成”,《洛川縣志》余正東序言亦有:“周縣長際飛及屈紳季農屈紳動之樊紳再晨等籌措經費”,《同官縣志序》中余正東也寫道:“田縣長在養對此贊翊甚力,與王紳少文、姬紳命新等妥籌剞劂之費”。陜北地貧且多山,人煙稀少,工業商業不發達,財力去江南甚遠,又陜北為抗日之前線,敵我犬牙交錯,物力維艱,又不設專司,經費無足,不同于傳統修志政府撥款,此四志為鄉紳籌措付印,由此可見鄉紳對于修志這一行為的認可。而鄉紳如此重視志書的修纂首先體現在修志過程中鄉紳的參與,某一特定機構或人員的設置,既可能反映出“國家”對“民間”的掌控,也可能體現了“國家”對“民間”的承認或讓步,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志書受到當時政策的影響,而志書中的資料又為施政提供資料借鑒,一方面國家借此掌控人口,一方面鄉紳借修志彰顯自身之地位。《洛川縣志》中屈伸作序寫道:“辛亥革命,靖國、護法、北伐、剿匪諸戰役先父植卿公,及王君子郁、屈君季農、李君自珍等,先后發動民兵,參加作戰;蓋吾邑之未遭蹂躪,非惟地利,亦人力也。”顧炎武在《裴村記》中寫道:“州縣之能不至于殘破者,多得之豪家大性之力,而不盡恃乎其長吏。”這體現出政府權力的“授權”,政府將一些權力,如地方安保授予地方,有借士鄉紳之勢力以保全地方之勢,即顧炎武所謂寓封建于郡縣。

而鄉紳不僅參與并且資助修志其目的不在于借此理解研究當時的社會,而是要表達地方或者家族的自豪。如上文提及的屈伸之父屈植卿,屈季農,此二人皆參與了《洛川縣志》的編纂,而屈季農更是慷慨解囊,資助修志,而在志書中此二人也有所體現,余正東為屈伸之父屈植卿作墓志銘,并收入志書之中,而屈季農生平事跡亦有收錄并多褒美之詞,而氏族志對屈氏記錄也十分詳細,科第四十六人,還收錄了屈氏家譜之序,人物志中賢能、忠勇等中亦記錄很多屈氏族人。屈氏雖為洛川之大族,但是于縣志中著墨遠超其他氏族,此應為屈氏參與修志之結果。而屈氏被記錄者原本僅僅為洛川地方之人物,如屈植卿,其事跡此前未見他書,僅僅存于相關人等之記憶,而修志則可以將私人記憶轉化為文本,從而再轉化縣域的公共記憶,再加之方志的官修性,被記錄者的事跡獲得官方認可,據記載,屈植卿已有立德立功,再于志書中“被立言”,從而達到不朽。《洛川縣志》中屈端莊作序道:“閑嘗稽古記載,而有慨夫信史為用之宏也。后之覽者,見忠烈之凜凜,意氣之耿耿,某也節孝,某也賢達,必曰此流芳百世者也。”不僅如此,地方人物的事跡僅流傳于一方,而一旦被載入志書中,其不僅獲得了官方認可,還擁有了被傳播的可能,志書記載一地之情況,但是因為讀者受眾的廣泛,其影響并不局限于地方。而鄉紳通過這種方式提高自身及家族乃至地方的聲望。

修志這一舉措由官員發起,其目的一為調查當地之情況,閻錫山于《宜川縣志》序中寫道:“方志之為書,在于述往昭來,兼明現況,且備國史之取材”,其二為彰顯施政舉措,昭明政績,《洛川縣志》書中記載了當時余正東為了振興咨弊,提出“一縣一中學,一縣一工廠”的口號以及其他施政舉措。而鄉紳參與則表達地方或者家族的自豪。而方志中的建筑、事件等則是當地大眾的公共記憶,每一個人都可以在方志中(人口志、氏族志)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志本身就是當地的“共同體的符號構建”,方志是當地的認同體現,就如同國徽、國旗。方志承接過去,保留了大量過去的資料,是一個地方的記憶的文字記錄,同時又連接現在,無論官員,鄉紳還是每一個最普通的人都可以在方志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共同記憶與地方符號共同構建這樣一個地方的共同體,方志是一個地方集體記憶的載體。分享了某一集體的集體記憶的人,就可以憑借此事實證明自己歸屬于這一群體,所以集體記憶不僅在空間與時間上是具體的,而且我們認為,它在認同上也是具體的,這即是說,集體記憶完全是站在一個真實、活生生的群體的立場上的。集體記憶的時空概念與相應群體的各種社會交往模式處于一種充盈著情感與價值的共生關系中,時空觀念在其中表現為故鄉與生活史。由此方志的修纂形成了一種基于地方共同體上的地方認同。尤其在抗戰中,這種地方認同尤為重要。

二、方志之政統

所謂“政統”從本質上看代表著合法的權力體系,從方式上看就是通過權力的壟斷實現對國家的管理。志書被重視的原因有三種,一是供給史地的研究;二是供給行政設施的參考;三是供給旅行的指南。而在抗戰中其資政功能尤為突出。方志之書,實具有因革地方行政之效能,如疆域以標形勢,沿革以記興衰,地質、山川、氣候以明自然之優劣勢;人口、物產、農業、工商、社會、交通以識經濟力量之豐吝;吏治、保甲、財政、軍警、黨團、司法以考政治之污隆;教育、風俗、宗教、古跡、人物以窺方隅文化之高下,一縣之政治,借此以為設施,當可因勢利導。時任陜西省政府主席的熊斌于《洛川縣志》序中說道:“方志之學,今與古異。古之方志,無論體例奚若,寓意奚若,或成為地方史,或目為地理書,而要不外著已往之陳述,存方隅之文獻:施政布教,雖亦有取,然制度文為,歷代損益,粲然已備,守而勿失,即為循良;此其小用而效不弘,未足語于今日之方志也。邇者東西諸國,角智競雄,強者恣為兼并,弱者力謀自保,凡百設施,務矜新異,故其工藝之精,實藏之啟,財用之飭……蕃殖戶口,訂立兵制……以御外而綏內……設各縣文獻足征,則所謂厄塞戶口,多少疆弱,瞭然指掌,在下者不得售其欺隱,在上者得所憑恃。” 在其看來往日之方志不外乎地方史與地理書僅僅存地方之文獻,而民國時期,諸國爭雄,方志當包羅萬象,為施政之基礎。

在當時,抗戰軍興,對于西北的開發日漸重要,邵力子于《黃陵縣志》序中寫道:“九一八事變以后,我先后被命為陜甘兩省主席,其時政府已注意于西北的開發,以為今日抗戰的準備,為求明澈西北的情形期間,我首先留意的即為各種志書的搜集與修訂。”1938年通過的《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第一次將抗戰與建國并列提起,即抗戰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要取得勝利,戰勝而且還要通過抗戰,來實現國家重建和民族復興。抗戰建國,抗戰與建國同時進行,對地方的調查顯得尤為重要,呂紹雄在《宜川縣志》序中認為:“軍人于前方執戈抗戰,文士于后方修志建國亦屬一必要之舉,又況修志實后方之重要勤務,如抗戰時期之民眾組訓、征發以及須明了當地情形之種種工作,均與縣志有密切聯系”,對地方的調查一方面可以了解當地的地形、山川、河流等,一方面調查人口,為抗戰征兵,民眾組訓做準備,同時也是對當地的生產情況進行掌握,如同官縣產煤,祝紹周于《同官縣志》中自述:“年來經濟建設,同官礦產豐富,煤產月二萬余噸,實冠于西北,軍需民用,咸利賴之。其于抗建,貢獻殊大!”抗戰與建國并舉,抗戰在抗擊侵略,而建國在于經濟建設,抗戰勝利之要點在于兵員、物資與經濟支持,而建設則需要安全的環境與現有情況的調查,此二者皆離不開方志,時任同官縣長的田在養在《同官縣志》序中自述:“余兩宰茲土,先后五易陽秋,政治抗建方殷,而環境特殊,財政支絀,爾后建設,萬端待理,所望賢明士紳,參鏡斯志,共圖進步……則斯志之新修,其意義乃足以繼往而開來,承先而啟后矣”。一方面方志對人口的調查為征兵提供了資料,也記錄了各個地方的地形地貌、經濟狀況、物產物資,為抗戰的人員征發、物資調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其次方志對地方的調查也涉及到了自然資源、生活風俗等,也為地方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方志除了有因革地方行政之效能,方志本身就象征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握。政權的政統則體現在政治的中央集權,全國性交通網的建設與方志圖經的編纂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交通網的建設又加強著王朝對于地方的控制。強盛的政權為了加強對本土及附屬地區的控制,必須建設交通網,包括漕運、海運和驛站。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各種地理知識;與此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地理資料。故就政權而言,編纂方志與加強統治是相輔相成的。提及版圖,首先想到的是地圖,“版圖”這個概念的產生可以見于《周禮·天官·小宰》,鄭玄解釋為戶籍與地圖,后引申為疆土。地圖是表達國家版圖的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地圖上明確標示出國家的疆域范圍邊界、行政中心、主要城市等,由于標示了版圖的地圖象征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體現了政權的主權意識。地方上也是一樣,方志集土地與戶籍為一體,方志中的疆域建置明確了疆域范圍,而對于行政中心“城”的記載則體現了政權在地方的存在,所以古代志書通常將城池放在第一位,而民國方志中承襲了這一傳統,城池為城墻與護城河,是古代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之所以稱為城的基本要素,而其次則為宮城和官署一類,在京師則為宮城,在地方則為官署。無論是宮城還是衙署其政治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建造宮城與衙署象征著對于城的掌控,象征著皇權(官方權力)對于城市空間的大一統政治控制,通過城的區域中心(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地位來宣示對區域的主權占有。除了方志記錄的土地與人民,這是方志本身的版圖屬性,方志還通過軍警、司法、黨團、社會等方面的書寫來主動強化政權與政黨的存在感,如《洛川縣志》中卷十一《社會志》就包含了行政機構、人民組訓、社會運動、福利事業等方面再提高政府存在感,又如《黨團志》包含了中國國民黨和三民主義青年團,這種主動彰顯政權存在的書寫方式在方志中也很多,比如清朝方志中的皇言、恩澤,方志的書寫必然受方志編纂者的影響,因其所具有的官修性,方志也帶有政統性。修志者通過這種方式彰顯了政權的正統。

時值日寇入侵,陜北烽煙四起,而修志與當時之政治密不可分,修志可為抗戰建國提供資料基礎;另一方面,此時修志比往常更凸顯了政權的存在,以修志明政統之正統。方志本身的政統屬性加上修志者的修志意愿共同構建了政權的正統性。

三、“越境不書”與超越地方——方志中的文統

文統顧名思義即為文化傳統,這種傳統不僅包括對過去的傳承還包括對文化的延續。方志作為我國獨有的產物,其立基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其本身是文化傳統亦代表了文化道統。清朝為我國方志發展的鼎盛時期,而到了清末民初,政局動蕩,新舊思想交替,各種思潮涌動,在當時士人中出現了一個重大分歧,即如何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走溫故知新、古學復興之路,還是面向未來、推陳出新,以圖再造?二者道路不同卻指向同一個問題。世變愈急愈大,則史學變得愈快愈新。史學如此,方志亦如此。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方志修纂工作趨于停滯,加之當時士人趨新并去舊之傾向,當時方志作為舊文化的一部分站在風口浪尖上,當時曾有過一場爭論,即“方志廢止案”,守舊者有之,改良者有之,欲尋替代者亦有之。在爭論的浪潮過后,方志最終保留了下來,但是對傳統方志進行改革成為了這一時期方志編纂思想的主流。雖然之后的方志學家對方志進行了改革,但是方志本身留存了下來,并且一直延續至今。可以看出方志的背后的文化傳承的延續。

明清志書可以看出傳統方志的內在淵源根底在儒家的世界觀與倫理道德,傳統志書中的星野對應天、輿地山川等對應地、列傳等對應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與敬天法祖的思想不謀而合;抑或呼應了天地、君臣的三綱五常體系。從修志者身份來看,倡修者與實際修志者都是儒家群體,所以所修之志書學術之根底亦為儒家之思想,這深深體現了儒之道統。而無論官員還是士紳都是接受過儒家教育之人,而方志中的書寫則體現了國家意識,無論是皇言、恩澤,還是人物志中的忠勇、孝行、節烈、烈女等,其都是儒家價值觀與國家意識的具象,宦跡、人物、烈女則為官員、士紳、民眾提供行為典范,從而起到教化作用,文征藝文之流亦多議論,上述諸類皆有著價值觀的導向。

而民國時期,科舉廢除,士與大夫的分開,士轉化為知識分子與大夫代表的官員二者不再緊密結合,士回到了“有恒心而無恒產”的狀態,而士又為文化掌握者。從志書修纂者來看,抗戰中志書的實際修纂者皆為學者,而這些學者承擔修志這一行為體現了士于文化的傳承,雖然知識分子與官員的身份不再有必然聯系,知識分子的知識結構亦發生了改變,但是知識分子仍然掌握書寫的權力。雖然時代變換,但是方志本身卻一直留存,即使在物力維艱的抗日戰爭階段,修志也未曾中斷,志書的書寫也包含著價值導向與國家意志,因此在動亂時代,官員與知識分子仍然提倡修志是因為方志作為中國文化的符號應當被堅守,并通過方志中的價值導向與國家的意識凸顯文化的延續,尤其是在異國入侵的當時,軍人執戈衛國,文人修志抗戰。

地方性是方志的主要特征,大多數方志學者都秉持著“越境不書”這一原則,黎錦熙所修四部方志也是一樣即恪守這一原則,但是與其他時代的方志不同,雖然其恪守“越境不書”,但是其書寫及其意指已經超越了地方。此點以《黃陵縣志》尤甚,黃陵縣原名為中部縣,因為其為黃帝陵寢所在地,所以1944年改稱為黃陵縣。中部縣漢稱翟道,唐坊州,西北為我國文化之發祥地,史稱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即在中部。至于民國,因環境特殊,土地稀少,人口住戶僅二萬四千余人,為陜西省最為貧瘠落后之區,但是因為黃陵縣為黃帝陵所在之地,所以在文化上最為特殊。《黃陵志》一卷尤為龐大,計五十一頁,幾為余者之半。吳致勛于序中寫道:“西北為我國文化發祥地,史稱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今之中部,人杰地靈,想見當時之盛”,王友直于序中自述:“昔吾祖軒轅,發跡橋山,平蚩尤,代榆罔,安內攘外,開中華民族大一統之基業,濟濟繩繩,四千六百余年,方興未艾;今者島夷狓猖,寇深時危,金甌有缺,中原烽火……激同胞之敵愾,振大漢之天聲,用意之深長,又豈角詞鋒,普通志承之比哉?”由王序可以看出,《黃陵縣志》以文化性之其政統性,以追憶黃帝來激起同胞之敵愾。以修志明中原之政統,以祭祖之傳統明政權之正統,希冀恢復中華,喚我國魂,還我河山以慰黃帝在天之靈。所以修其志有深長之意義。偉大的人物總會喚起偉大的回憶。博物館、檔案館、墓地和收藏品、節日、周年紀念、契約、會議記錄、古跡、廟宇、聯想:所有這些就是別的時代和永恒幻覺的見證者。不僅黃陵,《同官縣志》也一樣,黎錦熙在序中寫道:“考古家每艷稱耀州宋瓷,實出同官,耀故無陶土,銷場所在耳;孟姜女之謳歌三千年,其生沒遺跡,傳皆在此。是邑雖小,而頗具全國性與歷史性。”而無論對于黃帝陵的參拜或還是對于孟姜女的書寫的實質是一種社會儀式,是去神圣化社會中的短暫的神性,而這種行為是社會里的群體認可和歸屬的象征。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孟姜女被謳歌三千余年,其都是存在于歷史與文化之中的人物,也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對于歷史文化人物、地點的記錄構建了一個共同的記憶和行為空間,而這種共同的記憶起到了連接與傳播的作用,從而創造了人與人之間、整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信任與文化連接。雖然這四部志書確實越境不書,但是在抗戰的環境下,其指向卻不局限于地方,其指向的是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的傳承。

結語

抗戰修志不同于其他時代的修志,修志這一行為在抗戰這一環境中顯得意義尤為明顯。抗戰這一主題在志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方志本身就有極強的象征意義,首先方志是地方集體記憶的載體,方志其實構建了一個空間即記憶之場,從官員到鄉紳再到大眾,所有人都在這個場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分享記憶,方志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營造了地方認同。同時方志亦具有資政功能,方志的政統屬性加上修志者的價值影響在抗日背景下昭示了政權的正統。而方志本身就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志中的書寫在抗戰的環境下,其指向卻不局限于地方,其指向的是民族與文化。曾有人提出“抗戰史學”這一概念,雖無人提出“抗戰志學”,但是抗戰中所修志書與承平的志書大不相同,修志的目的、意義、書寫方式都發生了改變。

猜你喜歡
記憶
記憶的永恒
現代裝飾(2021年6期)2021-12-31 05:29:04
記憶樹
在水一方 相城的非遺記憶
華人時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44
夏天的記憶
穿越四十年的高考記憶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8:52
記憶中的他們
端午記憶
絲綢之路(2016年9期)2016-05-14 14:36:33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无码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国产拍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天堂亚洲网|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第一页| 99er精品视频|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亚洲乱伦视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九九视频|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 91精品人妻互换|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91美女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免费看片|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久久6免费视频| 色综合网址| 国产免费黄|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综合天天色|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欧美日一级片| 99久久性生片|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97久久免费视频| 久操中文在线| 亚洲精品va|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色综合久久88| 亚洲乱强伦| 播五月综合| 亚洲无卡视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99色亚洲国产精品11p|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9草精品视频| 亚洲激情99|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欧美激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