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海波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發展,網絡環境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感和滿足感,使人們對網絡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也由以往被動局面轉變為主動探索,對新媒體產生了新的認知,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期望。在信息技術的大力推動下,新媒體逐漸在此環境中成長起來,從媒體領域中脫穎而出,改變了傳統媒體固有的模式,在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上掀起了新的篇章,這給傳統媒體當頭一棒,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力。
在融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要與融媒體有效結合,將兩者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互融互通、合而為一,打造新時期下新聞報道的新模式。
我國現代化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有眾多領域在信息化帶動下達到了新的高度,新聞媒體行業也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轉變,尋找新的思路和突破口,打造全新的媒體平臺。在新聞信息爆炸的時代,更追求新聞傳播速度、傳播方式等,以往媒體行業依托期刊、雜志、報紙、電視、廣播等為主要傳播途徑,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在傳播速度上會有延遲。然而,在融媒體時代下,匯集各大媒體的優勢,并具有獨特的設計理念,擁有自己的特點,通過電子信息設備獲取更多的新聞內容,確保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領略新聞的魅力,充實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人們的思想觀念跟著進步,在融媒體大環境下不僅自己是忠實的受眾,還能夠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有多重身份,使媒體領域更具有開放性、伸縮性、多樣性,為人們帶來便捷、娛樂等優勢。
在傳統媒體中,一條完整的新聞需要重重把關,經過很多環節,新聞記者要有新聞敏感性,遇到新聞事件要第一時間親臨現場,拍攝現場照片,不僅要對現場事件進行系統性的報道,還要將前因后果全面深入地了解,后期還要對該事件進一步追蹤。
新聞記者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還要具備專業的攝影技術,對稿件進行篩選、整理,經過多層審核選取突出文章主題,視覺美觀清晰明確的圖片進行搭配。經過重重把關后,將新聞稿件進行排版、印刷等才能與大眾會面,不得不說傳統紙媒在時限周期上確實存在滯后現象,遇到一些重大事件難以實現即時呈現,即便是縮短周期也遠不如當前的傳播手段。新聞發布的版面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條件,如果有一些長篇幅的新聞內容會占據整個報紙版面,這樣讓讀者閱覽時難免會出現一些疲憊感,錯失一些新聞內容。
另外,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新聞傳播方式在融媒體時代受到一定的阻礙,尤其是針對一些緊急事件時,需要工作人員剪輯編排后才能進行傳播。我們不難發現,同一事件的新聞報道重復性非常高,作為新聞工作者只顧追求新聞的曝光度,對新聞事件并沒有進行角色轉換和深入挖掘,在進行新聞傳播過程中忽視新聞質量和新聞價值,盲目地生搬硬套,甚至進行“復制粘貼”式報道,導致各個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
新聞傳播的方式在影響上表現在:一是,確保新聞傳播的及時性,能夠讓讀者第一時間接收到新聞信息,獲得新聞資訊的知情權;二是,新聞傳播要在廣大受眾群體中樹立一定的信任感,傳遞積極向上能夠帶動社會發展的新聞內容,能夠達到對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F如今,依然有部分媒體沒有完全意識到媒體時代變換的重要性,堅持自己陳舊的思想觀念和管理模式,頑固的思想觀念與時代逐漸脫離,已經跟不上新時期發展的步伐,從而陷入經營困境之中。在傳統新聞報道過程中,由于具有時效方面的局限性,有些事件發生后新聞工作者只能對其進行簡單闡述,主要就圍繞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等信息,內容簡單直白,語言描述太過于簡潔,使受眾看到新聞內容后無法調動內心情緒,難以激起心中的欲望,缺少新鮮血液的注入。
在以往傳統媒體新聞報道中,將關注的重點通常都放在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客觀性上,這也是新聞報道的職業操守和職業素養。邁向互聯網信息的大時代,新媒體的橫空出世,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擺脫了以往的高姿態,越來越接地氣、親民意。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受眾群體在查閱新聞時可以發現新聞內容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口語化,借助網絡技術之力,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隨時隨地都能瀏覽自己喜歡的新聞內容,瀏覽方式的轉變更能捕捉讀者內心,并能積極參與到評論互動之中?,F在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積極學習新的技能,不再只是以往的受眾,只是被動等待接收不同的新聞信息,開始逐漸轉變為新聞發布者的身份,通過先進的電子設備,可以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編輯成內容、圖片、視頻進行發布。通過觀看他人發布的內容還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相互交流,說出自己的不同觀點,相互切磋交流各自的經驗。因此,融媒體時代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一條新聞信息就能夠尋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使新聞報道產生良性循環,提高互動效果,引導受眾在媒體平臺積極響應、積極參與、積極討論。
例如,今年初河北石家莊疫情解除后,人們都正常復工復產,天氣逐漸變暖,距離市中心位置的一座高層寫字樓一天中午突發火災,水火無情,一場大火將整座樓燒毀。這個突發事件很快就在網上進行了傳播,傳播的形式各式各樣:文字+圖片的形式、文字+視頻的形式、短視頻,廣大群眾都成為了事件的傳播者,同時也是受眾。同一條新聞內容,編輯的形式紛繁多樣,讓人看后觸目驚心。英勇的消防員逆流而上,是最美的逆行者,圍繞這一新聞事件在網絡平臺不斷發酵,能夠目睹事故現場的驚心動魄,評論區能夠清晰可見受眾的評論,“有沒有人員傷亡”這是評論最多的一句話,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受眾之間的交流,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情感交流,在這場“火海戰役”中能夠為事件當事者們和消防英雄們帶來一絲暖陽。大火無情,人有情,火勢撲滅后的情景清晰可見,新聞事件的更新速度非???,可見新聞報道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及時性,能夠幫助相關人員做出更有深度和內涵的新聞。
伴隨融媒體發展日益壯大,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里,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由以往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探索,廣大受眾群體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來接收信息。廣大受眾會將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比對和篩選,這對新聞報道也是不小的沖擊,主動權握在受眾的手中,進行優勝劣汰。因此,這就需要媒體行業的新聞工作者要嚴格把關新聞報道的內容,傳播出高質量的新聞內容,通過自身對新聞事件的理解以及媒體人的專業素養,為廣大受眾呈現出獨特視角的優質新聞。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提供滿足不同需求者的新聞內容,通過數據統計進行深入分析廣大受眾的真實需求,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新聞,使受眾能在不同層面找到自己喜歡的新聞,這種具有針對性、多元性、多視角的報道形式,能夠進一步提升在廣大受眾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在融媒體大環境下,要把控新聞報道內容彰顯時代性、掌控規律性、引領創造性。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傾向于“硬新聞、軟著陸”,更多的要彰顯出人文關懷,不斷創新新聞報道的內容,圍繞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來傳播更多有價值的新聞。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帶領媒體行業走向新的高度,要繼續發揮傳統新聞報道的優勢,汲取新媒體的特點,積極探索創新點,做出讓大眾喜歡的新聞,確保新聞質量和新聞可信度,促進新聞報道創新之路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