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想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民眾在信息資訊的獲取渠道上有了更多選擇,而這也對新聞編輯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新聞編輯人員需要正確認識自己所負責的編輯工作中的新挑戰,進而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之后才能夠提高節目的影響力、促進節目的良性發展。在實際工作中,編輯人員需要對推進新聞編輯工作多樣化發展的必要性建立起正確的認識,之后才能夠找準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效率。
首先,新媒體是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依托而存在的,因此與傳統的廣播、電視與報紙等傳播媒介相比更有靈活性。過去,由于民眾的新聞資訊獲取渠道相對單一,所以廣播電視等形式相對規范、播出時間相對固定的新聞傳播模式能夠得到共同的支持和認可。然而在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民眾在新聞信息資訊的獲取渠道上有了更多選擇,所以需要傳統媒體平臺的新聞編輯人員對實際新聞編輯模式進行創新改革,進而推動其多樣化發展,之后才能夠為民眾帶去全新的節目收看或是收聽體驗,最終贏得他們的支持和認可。此外,推動編輯工作的多樣化發展也能夠促進相關節目的轉型升級,最終在新興自媒體平臺的沖擊下幫助其重新找到發展的關鍵點,實現其良性發展。
其次,廣播、電視以及報紙等傳統媒體平臺相對單一的傳播模式影響到了新聞報道工作的實際效果。由此著手分析,需要通過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來滿足受眾在新聞信息資訊獲取方面的個性化需求。這要求編輯人員提高編輯工作的整體水平,進而利用時下流行的先進技術來加強對優質新聞內容的匯總整理,以豐富節目內涵?,F階段,電視、廣播或者報紙等傳統新聞媒體平臺正處于轉型期,因此需要通過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改革、多樣化發展來提升相關新聞節目的藝術魅力,進而實現節目的良性發展。
最后,多樣化的新聞編輯工作模式既能夠滿足公眾多樣化的新聞資訊獲取需求,又能夠在原有基礎上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傳統媒體平臺需要走近公眾,要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并通過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滿足,之后還需要通過立體化的新聞報道來豐富節目內涵,進而給予工作正面積極的輿論導向。
現階段,碎片化的閱讀及新聞信息資訊獲取方式已經成為了主導,而智能手機等互聯網終端的普及應用則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模式。借助于智能手機,用戶只要在空余時間點開網頁便可以了解到自己需要的新聞信息,這是廣播、電視以及報紙等傳統媒體難以具備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現在的民眾普遍擁有非常強的獵奇心理,他們不僅對新聞信息資訊的傳播速度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希望可以利用更加新穎、生動的報道方式來了解到自己需要的新聞信息。由此著手分析,我們需要多樣化的編輯工作模式來滿足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之后才能夠在贏得他們支持及認可的基礎上促進新聞傳媒行業的轉型升級。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民眾也已經參與到了新聞信息資訊的傳播過程之中,這方面的變化為相關自媒體平臺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日常生活中,民眾可以用手邊的智能手機來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聞事件記錄下來,并將其上傳至互聯網平臺,這進一步提高了新聞信息資訊的豐富性。在此基礎上,民眾還可以通過閱讀不同平臺發布的新聞信息來對特定的新聞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斷,當然這方面的判斷并不會完全準確。主要是因為缺少完善的信息審核發布機制,因此造成了新媒體平臺內信息質量魚龍混雜的局面,所以會給公眾造成錯誤的輿論引導。基于此,傳統媒體平臺的編輯人員在開展編輯工作時需要做好新聞信息來源、真實性的審核工作,這是完成好編輯工作的基本前提。
結合實際工作現狀分析,消息類新聞是編輯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新聞類型,也是廣播或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新聞主要負責為觀眾提供最新的時事消息,而且具有非常明顯的模塊化編輯特點。通常情況下,這類新聞需要借助于主持人的解說或是現場的畫面轉播才能夠完成具體的播報工作,進而將核心內容傳遞給觀眾。雖說固定的編輯模式保證了消息類新聞播報工作的權威性,但卻非常容易讓觀眾產生枯燥、乏味的體驗。面對新興自媒體平臺所造成的沖擊,廣播或電視等傳統媒體需要改革消息類新聞的編輯模式,之后還需要引導編輯人員轉變過去所秉持的工作理念、革新工作方法,進而借助于不同的編輯工作模式完成對新聞素材的加工處理,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在處理消息類新聞素材時,還需要遵循簡明扼要的原則,即盡量突出主題,以保障報道工作的權威性。以《新聞聯播》節目為例,在報道國家領導人的政治訪談活動時,大都只會向觀眾簡明扼要地講清楚主題,很少會進行拓展和評述,這其實就是在保障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再者,如果想要向公眾講解近期的油價波動信息,則可以通過對比往期數據的方式來增強報道工作的代入感,之后還能夠從更深層次的角度挖掘出油價波動的潛藏信息,進而豐富新聞報道內涵。此外,這方面的改革還能夠拉近公眾與新聞編輯和報道之間的距離。
新形勢下,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節目內容、節目風格來拓展編輯人員的工作思維,進而營造出全新的編輯工作格局。例如,在編輯節目主持人的播報用語時,要注意根據新聞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以提高民眾對新聞內容的關注度。而在處理新聞稿件時,則需要做到語言生動、規范,要客觀公正地還原出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以免給公眾造成錯誤或負面的輿論導向。編輯人員要注意利用好標題或是欄目標頭,這同樣能夠提高公眾對節目內容的關注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嘗試根據節目受眾來對編輯形式進行創新改革,進而增強新聞節目的代入感。以《第一時間》節目為例,其中涉及到的節目素材會來自于各個地區,而且主要以民生新聞為主。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第一時間》節目已經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風格。在節目中,采編人員會借助于漫畫的形式來完成相關新聞內容的播報工作,這不僅讓觀眾對新聞事件建立起了正確的認知,而且還增加了節目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于是近幾年該節目也逐漸得到了很多年輕觀眾的喜愛。再比如,江西衛視的《雜志天下》節目,節目會從國內各大雜志收錄的熱點事件著手完成具體的新聞報道工作,因此給觀眾帶去了非常強的互動性。也許觀眾已經私下閱讀過了節目中涉及到的雜志素材,但還想要了解解析相關熱點事件的新視角,這為節目俘獲了一大批年輕粉絲。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新興自媒體平臺對傳統媒體平臺所造成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對其中的編輯人員來說,既需要正視挑戰,又需要積極推進編輯平臺的優化創新,進而推動編輯工作以及節目的多樣化發展。具體來說,電視或廣播類新聞節目也應當積極拓展新媒體平臺,進而提高自身節目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仍以《新聞聯播》節目為例,每天的節目內容都會在固定的時間段內播出,之后節目還積極開設了官方網站并且在借助微博、喜馬拉雅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多樣化的宣傳。在這方面的探索實踐中,編輯人員也在積極調整自身的工作思路,進而適應全新的工作模式。其實國內其他廣播或電視新聞節目也可以借鑒《新聞聯播》的改革模式,當然編輯環節的優化改革一定要跟上,進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守住自己的優勢地位。以上述工作為基礎,廣播或電視類新聞節目也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來加強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提高節目的影響力。
新媒體環境下,需要推進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改革,進而適應全新的工作形勢并且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在這方面的改革中,編輯人員需要正確認識新媒體環境下編輯工作出現的新變化,之后才能夠找準改革方向。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這類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改革措施,希望對推進相關工作的創新改革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