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璨
近幾年,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不僅使得人們的生活形態發生了變化,也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和便捷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新媒體平臺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為頻繁的信息平臺,其中包含了微博、微信、網站、抖音等。這些信息平臺的興起為以往的新聞媒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時政新聞報道,必須要意識到社會發展變革所帶來的影響,不斷創新、改良現階段傳統的傳播方式,構建現代化的全新新聞傳播體系,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時政新聞具有時效性、地域性等特點。與其他類型的新聞等不同,時政新聞有利于向群眾、地方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人民營造健康、和諧的輿論環境。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信息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所以形成了海量信息的局面。作為時政新聞,應始終保證信息傳遞的真實性,保證輿論的正確走向。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以往的報道方式并不能滿足現階段信息發展的要求。因此在新媒體技術時代,利用手機、電腦等進行新聞信息傳遞,傳播速度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時效性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傳播質量也有了相應的提升。簡單來說,時政新聞對社會的影響較大,所以要利用創新方式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傳播需求。
在新媒體傳播模式不斷完善的大背景下,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企業和社會公眾要及時關注時政新聞,根據政策、規范等變化適時地調整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也就是說,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為新聞媒體人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新聞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機遇。
伴隨著數字化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深入應用,時政新聞的傳播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同時人們接受時政新聞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對全媒體時代下的時政新聞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簡單來說,隨著眾多數字化技術以及設備逐漸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等,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時政新聞,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往時政新聞的傳播報道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數字化技術和設備的支持下,時政新聞推送、社會事件的傳播應當結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打破了過去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傳播方式在時間、空間方面的制約,真正意義上實現新聞信息傳遞“零距離”。在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傳遞主要依靠互聯網技術平臺,人們可以借助數字化網絡技術實現隨時隨地閱覽時政新聞信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提供了諸多便利。但在全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的傳播與發展依舊有諸多限制因素存在,如何促進時政新聞在全媒體背景下更好地發展是現階段時政新聞媒體人員需要重點關注的。時政新聞報道只有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保持高度的現代化發展理念,結合實際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改善,才能更好地實現和提升全媒體時代下時政新聞報道傳播效率。
在信息化發展的浪潮中,社會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較多,并且相較于以往的信息獲取方式更加便捷、高效,但有些時政新聞報道存在報道有頭無尾、不全面、不具體、不確切的情況,甚至會出現扭曲事件真相的情況,此類失誤都很容易造成公眾的錯誤認識,降低對時政新聞的好感,致使時政新聞傳播力受到影響。特別是隨著短視頻的出現,信息傳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受到影響,被再創作的時政新聞在語言的敘述和表達中融入了自身的觀點,不僅時政新聞的實際意義被曲解,甚至出現了斷章取義的現象,嚴重影響時政新聞的有效傳播。
當前,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相較于以往的新聞傳播,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等限制,將單向的傳播轉變為了雙向的傳播。這樣的新聞傳播方式使得“用戶”可以自由表達、交流觀點,但是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也會對傳統媒體產生一定的沖擊。部分國際新聞等社會重大主題新聞受到自媒體傳播的影響,一些主流媒體無法及時地搶占先機,或者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會使得新聞傳播的實時性受到限制。
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新聞媒體的受眾不僅再局限于某一年齡階層,新聞受眾的群體正趨于年輕化,這部分年輕化的群體更加喜歡互動性的信息傳遞模式。媒體能夠與社會受眾產生互動交流也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之一。通過與受眾之間溝通聯系的加強,新聞媒體可以迅速抓住用戶的實際需求,完善自身的工作,創新新聞報道的流程,增加時政新聞的點擊率、瀏覽量。但是在實際的新聞傳播過程中,由于時政新聞內容的嚴肅性,用戶的參與度較低,缺乏有效的互動,使得新聞傳播的力度受到影響。
在全媒體時代,很多的信息資源是整合而來的,有眾多的媒體參與到其中,網絡信息傳遞的方式多樣,但是傳播內容卻是相同的。就某一新聞事件,傳播的方式有電視播報、手機推送、公眾號推送等,但是新聞報道的內容大同小異,往往會使得用戶的新鮮感降低,傳播的效率也逐漸下降,無法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在當前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中,許多新聞編輯進行報道寫作時,新聞內容中的主觀看法較多,對實際發生的事情沒有進行深入溝通和了解,沒有聽取群眾的“聲音”,沒有真正意義上反映群眾的真實情感需要和表達,因此新聞傳播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從而導致新聞傳播脫離生活,無法提升傳播實效性。與此同時,在時政新聞的傳播報道中,新聞媒體認為時政新聞應當以傳播正能量為主,這樣的傳播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對于虛假新聞報道應防微杜漸,以免受眾產生不正確的認識,也導致受眾對時政新聞失去信任感,對時政新聞的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在當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各種信息層出不窮,對時政新聞的有效傳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創新時政新聞是發展的重中之重。時政新聞主要是報道我國的政策方針,而這也是公眾比較重視的內容。因此在制作新聞時,應當要抓住與“人民”相關的特征,緊貼群眾生活。而且在報道時,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貼近性應成為時政新聞的第一要義,各個平臺和部門要統籌管理,共同創造高品質的時政新聞。當然,好的傳播效率也需要良好的監督機制作為有效保障。簡單來說,一方面,要針對新聞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道德品質等進行考核,保證其專業素養符合時政新聞制作的高標準和高要求。另一方面,針對出現的虛假新聞報道也要予以重視,若出現惡意歪曲事實、制造錯誤輿論方向等不良行為應加強懲戒力度。
時政新聞對實時性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所以面對影響實時性的客觀因素,必須盡力解決和完善。如出現時間差等問題,要盡量克服,向有關部門申請簡化復雜的審批流程。時政新聞具有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針對網上出現的各種不實言論,要及時進行正確信息的報道,減少其不良的社會影響。而且,在信息時代應借助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改變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當前比較流行的“直播”模式,可以向社會受眾及時傳遞最新的政策方針。比如在2021年7月1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慶典中,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將慶典中的閱兵儀式實時傳遞給廣大受眾,更能體現出我國國力的強盛和社會的繁榮,并且于新中國成立之初進行對比,也讓社會和國際看到中國的進步,使得中國人民更具民族自豪感。
受到時政新聞嚴謹性、嚴肅性的影響,很多新聞從業者的思維模式相對傳統,缺乏與受眾的有效交流,時政新聞的傳播力較弱。針對這一現象,新聞部門內部應當改變傳統模式的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趨勢。例如前段時間河南衛報收獲了良好的社會評價,民眾在其開通的公眾號下留言,官方有趣、詼諧的回復方式使得大眾的聚焦點集中在此,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因此,時政新聞也可以借鑒其成功的經驗,針對一些時政新聞熱點、大眾輿論焦點等進行互動與交流,提高時政新聞的關注度。
雖然新聞信息傳播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實際表達的內容都趨于同質化,受眾的關注度也開始下降。針對此,為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就要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創新,使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吸引民眾的關注,如利用動畫演示、人物解說、數據圖表展示等創新方式闡述和表達相關信息內容,同時還可以利用官方的微博、公眾號、官網等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深度解讀,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加深民眾的理解。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對以往時政新聞信息的傳遞和傳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變,對時政新聞的傳播效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下,為提升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注重傳播方式的優化,發掘影響信息傳播的限制因素,依據實際進行有效措施的開展。例如,現階段受到信息網絡技術的影響,人們生活和經濟壓力持續增加,很少有社會受眾主動尋求相應的信息,大多數社會受眾的新聞獲取多是依靠碎片化的閱讀,因此為吸引和滿足群眾的實際需要,時政新聞應當有效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充分考慮群眾對新聞信息的實際需要,將新聞信息的價值最大化發揮出來。在當前新媒體背景下,時政新聞傳播應當革新傳播理念,讓新聞成為社會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時政新聞傳播還應當保障社會民生問題的有效顯現,為受眾切實解決一些問題。例如出現部分負面信息報道后,時政新聞應當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基于正能量的引導語使社會受眾能夠在負面事件的報道中獲取正能量,促進社會受眾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通過這樣的策略,時政新聞在社會群眾中的傳播效率以及影響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真正意義上滿足群眾的實際發展需要。
總而言之,在全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傳播力提升需要有關人員和部門認識到其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改變和創新新聞制作、傳遞等方式,站在民眾的角度考慮,使得新聞報道更加貼近民生。現階段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只有加強時政新聞的創新和轉型,才能促進其更好、更快地發展。通過完善運行機制,創新新聞內容,克服客觀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改善時政新聞互動不足問題,滿足群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更好地提升時政新聞傳播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