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譯
電視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等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一樣,都是電視媒體重點打造與播出的節目類型之一。隨著江蘇廣播電視臺2002年元旦制作的《南京零距離》節目正式開播,就此拉開了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的序幕,電視民生新聞逐漸進入發展的黃金期。民生新聞以受眾為中心,重視受眾的心理訴求,力求做到以人為本。由于定位精準,制作精良,電視民生新聞異軍突起,受到觀眾的喜愛,在給電視臺帶來驕人的收視率的同時,也給困惑已久的地面頻道注入了發展的“強心劑”。它貼近百姓生活,大到政府決策落地銜接,小到鄰里糾紛、家長里短,都是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
隨著全國各大電視臺對電視民生新聞的重視,如今基本上各大電視臺都開播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比如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于2003年開播的《第一時間》、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2007年開播的《夜線60分》,都不同程度上引發了電視民生新聞的收視熱潮。然而,在電視媒體競爭加劇、節目自身品質下滑以及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下,電視民生新聞受到巨大的挑戰,無論是節目的收視率、廣告收益,還是社會傳播效應都有所下降,尤其是電視民生新聞的節目質量和傳播方式,面臨著亟待創新與轉變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利用蓬勃發展的新技術,媒介融合發展可謂大勢所趨。網絡直播形式、直播欄目的出現,為電視民生新聞煥發“第二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網絡直播形式的出現,得益于網絡數字化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4G、5G網絡的發展與智能手機等先進電子設備的普及,讓直播成為常態化的新聞傳播方式,從而極大地提升了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增強新聞的時效性與現場感。新媒體時代的觀眾,其主體意識與主體地位都有所提高,信息需求也愈發多元化,觀眾渴望更多地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中來。而電視民生新聞直播形式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電視民生新聞通過直播連線報道方式,外景記者僅憑手機或4G信號設備就能直接與演播室主播取得聯系,實時介紹新聞現場的情況,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感和可信度,給觀眾更直觀的視覺沖擊,讓觀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更容易激發出觀眾的收視興趣。
提高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效率。在直播形式的助力下,信息傳播更加快捷,現場直播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尤其對重大、熱點民生新聞事件進行直播,會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進而提升節目的收視率。在突發事故救援現場,高考分數線揭曉現場,這種關系到千家萬戶普通百姓命運的直播報道中,收視率都會在相對時間段里迅速飆升。從電視民生新聞直播欄目的運營角度來看,提升節目的傳播效率與社會影響力,是電視民生新聞重塑良好品牌形象的主要目標。
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媒介競爭力。新時期媒介競爭尤為激烈,電視民生新聞開展網絡直播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嘗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電視民生新聞的綜合競爭力,從而更好地搶抓發展機遇,這也是近年來電視民生欄目采用新聞直播方式越來越普遍的主要原因。
直播形式是一種全新的形式,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如何利用直播來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一線工作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思考。
利用直播促進“手機+電視”大小屏交互融合。隨著直播形式的興起與發展,電視民生新聞可以借助網絡數字化技術,與內容供應商進行合作,在電視、手機APP上進行同步直播,給觀眾更多的收視渠道的選擇。此外,還可以拓展民生新聞報道的廣度,在新聞節目結束后繼續在小屏上就相關內容進行直播,這種直播形式行業內稱之為“微直播”。近期,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立足自創的“沸聞天下”頭條號,在這方面就進行了成功的嘗試。“沸聞天下”融合了公共頻道五檔民生新聞直播欄目的精彩內容,并將直播活動的切條直接引入到節目中的新聞更新中,增強了觀眾的黏性,實現了大小屏的互通雙贏。比如,在2020年秋,“沸聞天下”與黃山市、岳西縣等地聯手,進行直播帶貨,推廣扶貧產品,在新聞直播連線結束后,繼續在小屏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引流了電視觀眾來購買,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在2021年1月,報道援鄂護師王彬彬幼子罹患白血病,得到武漢當地醫院和志愿者的幫助到武漢就醫的事情,“沸聞天下”直播王彬彬在合肥與武漢兩地往返所得到的的幫助和就醫流程,三個小時獲得百萬點擊量。目前,“沸聞天下”頭條號注冊粉絲已有200萬人。2018年,“沸聞天下”頭條號累計直播46場,單場最高477.9萬人觀看。移動直播屢屢躋身全國榜top10,并多年一直穩居今日頭條年度直播媒體排名前50強。可見,實現新聞報道大小屏的無縫對接,拓寬直播渠道,延伸直播時段,豐富直播內容,更新直播后續,讓信息在更大平臺上傳播發布,以擴大傳播效果和影響,都是小屏可以努力創新的方向。
利用直播平臺增強與觀眾互動交流。直播還能進一步增強觀眾與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間的互動交流,觀眾可以隨時隨地反饋信息或上傳文字、圖片、音視頻內容,這也為電視民生新聞的選材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空間。以安徽公共頻道為例,為了加強與觀眾的溝通交流,2007年,公共頻道與通信運營商合作開發設立了《夜線60分》互動平臺,提升了民生新聞收集民意、凸顯民意的能力。在新聞節目直播時,在線編輯則可以登錄平臺,將篩選過的觀眾留言以游走字幕的形式展現在屏幕下方。這些觀眾留言既可以包括對剛剛播過的新聞的看法評論,也有觀眾對頻道節目發展的建議意見,還有觀眾借平臺發布尋人尋物的啟示。由于是循環滾動的字幕,往往上一位觀眾的留言還會引起下一位觀眾的評論,完美形成了節目內容的二次傳播。在節目的最后,系統還可以通過抽獎評選出這檔節目留言最佳的三名觀眾,每名觀眾可以獲得價值百元的話費,直接充入觀眾留下的手機號碼。直播平臺的引入,讓觀眾“刷存在感”的意愿得到了空前的滿足。在電視上看見自己的文字和圖片,這對于觀眾來說,會產生巨大的鼓舞和強烈的參與感。在平臺發展階段,我們發現,有不少觀眾成為了鐵桿粉絲,一到節目播出時段就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可以說,觀眾互動平臺對于凝聚節目人氣,增強觀眾黏性功不可沒。
在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發展是各大媒體今后發展的主流趨勢。在4G、5G網絡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速度成倍的增長,只要有網絡信號,直播可以隨時隨地的開展,比如突發自然災害的救援現場、水下考古等極端環境下,如今都能實現同步直播,這為電視民生新聞打開了全新的傳播渠道。甚至,只要提供多訊道的切換通路,就能在電視大屏上同時展現多位身處不同新聞現場的外景記者與主播的交流,大大豐富了新聞的內涵和外延。
利用直播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互動性。在直播的過程中,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可以開通更多的與觀眾互動交流的平臺,諸如現場連線、現場采訪等,還可以讓觀眾、嘉賓與節目三方共同參與某個重大熱點新聞的討論,通過現場的激烈碰撞,觀眾的收視興趣與參與熱情最大程度上被調動起來,觀眾越來越喜歡參與電視民生新聞的直播過程中來,也為電視民生新聞的收視率提供了保障。以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為例,頻道曾經推出過幾季的入戶送禮活動。這種活動是由廣告客戶提供禮品,在電視直播連線環節,記者攝像直接走入正在收看電視新聞的居民家中,對居民提出幾個關于本頻道和本欄目以及主持人的問題,最后送上禮包的直播連線。我們發現,在每檔節目的送禮環節,收視率都會有小幅上揚。足以說明這種互動直播使得觀眾擁有“現身說法”“感同身受”的體驗感,使得節目形態更加鮮活。
總之,融合共通是新時期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發展的目標,在直播等新形式的助力下,切實做好創新與轉型,電視民生新聞已逐漸成為大、小熒屏上一道平民化的、魅力四射的風景線。在為觀眾傳遞信息的基礎上,讓觀眾的收視興趣進一步釋放,也讓更多潛在的觀眾群體關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從而提高了電視民生新聞的社會影響力,促進了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