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雪琪
學者岳曉東定義偶像崇拜是個體在認知、情感和個性發展上對偶像的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外表形象等的欣賞、接受、模仿以及崇拜。學者郭棟對“追星現象”和“偶像崇拜”表達了兩個與眾不同的認識:一是認為當代青少年的“追星”或“偶像崇拜”現象與人類早期的圖騰和神靈崇拜相似,二是把當代青少年的追星行為看作是他們調節壓抑學習生活的方式。心理學認為,偶像崇拜是個人對其喜好的人或物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戀。
現代社會偶像崇拜剔除了原始的宗教性,成為青少年時尚的娛樂方式。當今偶像崇拜的一大特點就是偶像崇拜深受大眾媒介的影響。選秀綜藝節目就是通過多次比拼選拔具有某種才藝優秀人才,從而打造新時代的偶像以此來獲得高收視率。1984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第一屆“青歌賽”是我國最早的電視選秀綜藝節目。2005年湖南衛視播出的第二屆《超級女聲》點燃了全民選秀的熱情,后來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兒》等輪番上演。2007年國家廣電總局“限娛令”的出臺以及同類節目內容同質化日益加劇,電視綜藝選秀節目進入到發展的瓶頸期。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電視觀眾逐漸轉向網絡播放平臺。2018年以“造星”為目的網絡綜藝《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的播出迎來網絡選秀綜藝節目的高潮,全民追星浪潮勢不可擋??偨Y近年來我國選秀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有以下特點:
播放平臺與敘事方式的轉變。選秀類綜藝節目從依托傳統的電視臺制作播出轉變為在網絡視頻播放平臺自制播出,觀眾從一開始守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特定節目,到隨時隨地、可任意選擇內容在線觀看,這種傳播方式極大地便利了觀眾利用碎片化時間收看,收視的便捷性提高了觀眾參與的積極性。近兩年的網絡選秀綜藝節目以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為主,網絡視頻平臺除了展現選手們競歌競演的環節,還加入了選手展現真實生活形象的“真人秀”部分,突出節目真實性。
受眾身份與營銷方式的轉變?!芭枷耩B成類”選秀中選手的去留是由觀眾的點贊、投票等互動決定的,該類綜藝節目中的盈利模式被總結為“利用媒介資源,創造粉絲經濟”。觀眾在整個節目制作過程中被賦予了決策權,觀眾同時扮演“決策者”與“粉絲”的雙重角色。在2020年播出的網絡選秀節目《青春有你2》中,節目組規定粉絲通過購買贊助商的產品增加選手的人氣熱度,將選手代言的產品的銷量總額作為其能否出道的重要參考。這種“付費”追星的模式使粉絲的參與感更強,對節目的關注度也會更高,節目中偶像行為將引起粉絲的集體狂歡。
對選手外觀刻板印象的轉變。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大眾審美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觀眾開始轉變對選手外觀的刻板印象,不再僅僅強調選手要符合中國傳統的主流審美,大眾開始接受黑皮膚、野性美、中性化、充滿力量感等多元審美的女性形象。在2005年的《超級女聲》選秀中,中性風選手李宇春獲得冠軍,引起了全國熱議。2018年央視播放的《開學第一課》中人氣偶像朱正廷的中性化裝扮,被觀看節目的小學生質疑性別,在網絡掀起了對男性偶像中性化的討論狂潮?!爸行曰弊鳛橐环N潮流風尚的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各界針對此問題的爭議。目前,學界主要從女性主義、社會建構兩個視角對中性風熱潮進行解讀。
從女性主義的視角解讀中性風的出現。女性學者波伏娃的“他者”理論認為“人們通常用男人來指一般的人,即代表正極,而女人則是作為負極出現的”。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中提出了“雙性同體”理論,指出同一個體身上應該具備雌雄兩性的特征。而巴特勒的酷兒理論真正打破了性別界限,巴特勒認為性別是流動的,他指出“性別不應該被解釋為一種穩定的身份,或是產生各種行為的一個能動的場域;相反地,性別是在時間的過程中建立的一種脆弱的身份,通過風格程式化的重復行動在一個表面的空間里建制”。
社會建構與中性風潮的興起。米德認為社會化是指角色扮演,即學會理解他人對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這種期待從事角色行為的能力。他將“自我”分為主我(I)和客我(me)兩個部分,自我的發展過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間的不斷互動。米德認為,人剛出生時沒有自我意識,但在我們兩性分野的社會中,性別信息的環境使得我們的自我性別意識逐漸發展。美國學者庫利曾提出“初級群體”的概念,認為父母會對兒童性別身份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父母一般教育女孩子要謙和溫順、樂于助人、照顧家庭,男孩子則應該表現得自信獨立、勇于競爭,這類家庭教育中的性別灌輸有著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
近年來,性別中性化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范圍內的青年文化現象。隨著越來越多中性化意見領袖的出現,我國第一批獨生子女“80后”的社會性別觀念建構過程和社會化過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性”風潮作為個人社會化的結果逐漸被國內青少年視為標榜自身態度的重要符號。
選秀節目中中性風偶像對青少年的影響?!肚嗌倌辍芭枷癯绨荨爆F象調查報告》顯示在青少年群體中,具有“偶像崇拜”情節的初中生占49.3%,高中生占45%,大學生占22.1%。
《偶像崇拜對青少年體像及性別角色認同的影響》一文發現偶像的減脂態度會直接對青少年體像的超重產生影響;同時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偶像的中性化特征不直接影響初中生的性別角色認同。青少年正處于自我認知以及性別意識、性別角色形成的關鍵階段,如果不對青少年中性化裝扮加以干預,其心理可能會產生中性化傾向。從結果上看,青少年性別角色“中性化”發展失當可能造成兩種負面后果:一、絕對的男性化或女性化,二、性別角色發展錯位。
青少年崇拜中性風偶像的干預措施。首先,家庭應及時給予關注與引導。據《青少年對“中性化”接受程度的實證研究》調查顯示,父母對中性化接受程度越高,青少年對中性化的接納度越高。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結合其性格特點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將社會期望的性別觀念教導給青少年。
其次,學校應重視“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我國在性教育方面,往往局限于生理意義上的性教育,而忽視了重要的心理認知層面的性別角色教育。所謂性別角色教育,即不同性別應與性別的“原型要求”相適應。因此,應對青少年進行“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使青少年深刻理解“雙性化”性別角色應具備的男女兩性的優秀性別特征,并引導其學習如何處理不適宜的性別角色行為的方式方法。同時,應以實踐活動為中心,增加青少年與異性交流合作的機會,使男女青少年在交流互動中深化對不同性別角色的認識。
最后,充分發揮媒體的正面導向作用。大眾傳媒作為社會景觀建構的主要媒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對性別角色的認識。傳媒從業者應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學習、明確大眾傳媒應當倡導的性別角色觀,避免不當性別角色認知所產生的消極影響。積極宣傳男女平等等主流性別角色文化,從環境入手影響青少年自身的性別角色意識。充分發揮社會媒體的正面導向作用,展現綜藝節目中偶像真實、生動、豐富的人格魅力,為青少年性別角色的養成提供一個健康、客觀的媒體環境。